投4500万“中英街”重现骑楼风貌
admin
2004-08-17
来源:
网
[img]/upload/news/200481710151419.jpg[/img] 作为深圳八景之一的“中英街”近期将投入约4500万元,按照《“中英街”风貌保护规划》进行改造与建
[img]/upload/news/200481710151419.jpg[/img]
作为深圳八景之一的“中英街”近期将投入约4500万元,按照《“中英街”风貌保护规划》进行改造与建设。记者昨天从市规划局滨海分局获悉,规划实施设计由建筑立面改造、场地环境改造和环境雕塑三大工程组成,实施保护规划后的“中英街”将是集旅游、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特殊城市生活区。
发掘“中英街”文化内涵
“中英街”位于深圳沙头角,是1898年中英不平等条约的产物。目前,“中英街”具有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特色,街心有八块界碑石,以此为界,部分属深圳,部分属香港。
据介绍,《“中英街”风貌保护规划》的目标是发掘“中英街”文化内涵,体现“中英街”历史地位,重塑“中英街”的形象,恢复“中英街”商业和旅游活力。规划建议保留“中英街”只有惟一出入关通道的模式(针对游人),营造边关的神圣感和增加边防禁区的神秘性。在“中英街”及其相邻的商业街区、滨海地区实施完全步行街模式。
规划方案提出,“中英街”应当对居住用地实行严格控制,地区内人口控制在2000人以下。同时对原有较差的居住区进行有步骤改造,并将居住用地适当集中,改造为符合城市生活要求的住宅区。部分居住用地将随本地区的发展转变为商业、旅游、文化或绿化用地。
三大工程重塑“中英街”
据了解,《“中英街”风貌保护规划》的实施设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中英街”(深圳一侧)和环城路北侧民宅的建筑立面改造工程。拟将岭南客家传统的骑楼和牌楼等建筑形式利用到“中英街”上,色彩根据环境而有所变化,并通过骑楼将整条街的商业联系起来。改造中,所有违建、抢建、临时建筑都将被拆除。对环城路北侧民宅的建筑立面只做外墙和防盗网的修缮补救工作,将上世纪80年代民宅的特点真实地呈现给后人。
场地环境改造工程是第二部分,由入口广场、古井乡情、古榕奇观、“中英街”转角广场、“侵华罪证”广场、博物馆广场(已建设完成)、中心公园、文化广场、古塔公园和中国银行旁广场10个景点组成。
第三部分工程包括雕塑广场、雕塑墙在内的雕塑设计。该工程将推出《雕塑“中英街”》这个在时间上延续2-3年的大型公共艺术项目,并利用雕塑墙的手段,对原“中英街”的隔离墙和排污入海河道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展现“中英街”百年历史的画廊。
改造工程有望明年完成
“中英街”风貌保护规划经过4年的深入研究设计,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部分工程根据规划已经开始改造建设。据了解,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古塔公园、入口广场改造工程和“中英街”地下管线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投资1600余万元的“中英街”修复改造一期工程也即将完成。
“中英街”改造工程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改造与建设工程包括“中英街”骑楼改造、滨河雕塑墙、天后宫广场在内的13个项目,总造价估算约为4500万元,如果工程实施进展快的话,明年内有望完成。
相关链接
十大景点
根据规划,未来“中英街”景观主要由十大景点组成。
一是集散及景观入口广场,面积约2380平方米,主要功能为交通集散、景观、游览导引。
二是“古井乡情”,位于入口广场南侧,围绕深港双方人民共饮一井水的主题,体现本地风俗民情。
三是“古榕奇观”,主要是对4号界碑和榕树两项景观资源进行整合,强调界碑为“一街两制”的证明,古榕为两地同根的见证,体现两地异同与联系,强化戏剧性场景。
四是“中英街”转角广场,以树木掩映下的2号界碑为主题,设置休息座椅,为游人提供休憩场所。
五是“侵华罪证”广场,位于桥头街旁镇内医院院南大榕树下,保留日军碉堡,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六是博物馆广场,以警示钟亭和1号界碑为主题,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完成)
七是中心公园,包括现在的回归广场和规划中的雕塑广场,利用故事性的浮雕和园雕形式,突出“香港回归”、“‘中英街’的故事”等主题。
八是文化广场,位于海傍街与环城路之间街坊内天后宫与吴氏宗祠前,突出这些历史建筑所经历过的沧桑。
九是古塔公园,该景点将成为整个地区的景观焦点,并体现“日出沙头,月悬海角”的意境。
十是中国银行旁广场,主要是结合现状绿化,并增加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环境优雅的休息空间。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