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互建新使馆 彼得·沃克设计美驻华使馆景观(组图)
中驻美使馆:温莎旅馆老化 新馆“搭”老式屋顶
美驻华使馆:北京建工集团参与前期准备 不进入主体建设
中美互建新使馆 2008年同时完工
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之子、中国驻美使馆新址总设计师贝礼中接受本报专访:要在华盛顿展示中国形象
就在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馆正在施工之时,4月22日中国驻美大使馆举办了新馆舍的开工典礼仪式,宣布为期三年的施工正式开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两处使馆将同时完工。本报记者今晨专访了中国驻美新大使馆的设计者、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之子贝礼中,得知有关使馆设计详情。
两国互建新使馆
旧馆难以满足需要
中驻美新馆:华盛顿新景观
美驻华新馆:已于去年开工
目前,中美两国新使馆正在建设之中。本报记者了解到两座使馆的建设情况。
中美1979年建交至今,中国驻美使馆一直设在华盛顿康涅狄格大道2300号、一家名为温莎的旅馆里。20多年过去了,温莎旅馆内部各种管线、设备已严重老化。根据中美双方2001年在对等互利基础上达成的“地皮协议”,中方在华盛顿西北区国际使馆中心获得一块10760平方米的地皮,用以建造新办公楼。建成后,中国驻美新使馆将毗邻新加坡驻美使馆、以色列驻美使馆和美国联邦办公楼,成为华盛顿地区的一个新景观。
美国驻华使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美国自从1979年在华设立首个外交办公室以来,业务迅速发展,馆舍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在京广中心等处选出了新的办公室,但仍不能满足需要。于是,美方也在北京获得一块建设新馆的地皮,并于去年2月开工。
国际大师设计
中驻美新馆:贝聿铭亲自考察
美驻华新馆:景观由大师设计
美国驻华使馆景观设计模型
美国驻华使馆景观设计总平
中国驻美使馆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担任设计顾问,贝先生的儿子贝礼中参与具体的主要工作。外交部在2001年年初邀请贝聿铭先生做了可行性方案,他亲临现场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可以建馆。
美国驻华使馆新址内景观的主要设计者是纽约世贸中心纪念馆的设计者彼得·沃克,其他的设计者包括美国建筑协会会员克雷格·哈特曼等。
“自己人”建核心
中驻美新馆:建材全“中国制造”
美驻华新馆:雇1500名中国工人
中国驻美使馆新馆舍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上海建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日林建设集团公司承建,将使用中国的建筑材料。
目前正在参与美国驻华大使馆新址施工的北京建工集团,只进行工地前期准备阶段的建设,而不能参与美国新使馆的主体建设。主体工程将由美国杰筑可道公司负责建造,建材将全部来自美国。不过,美国使馆称整个工程将雇用大约1500名中国工人。
中国文化进馆
中驻美新馆:融入古代元素
美驻华新馆:庭院荷塘相连
中国驻美大使馆除了结合西方建筑的特色之外,还采取对称和老式屋顶等中国古代的建筑元素。
而美国驻华使馆建筑群的设计为美式现代风格,建筑的安排则基于传统的中国模式。美国驻华使馆新馆舍按照中国城市院落和园林的模式安排了3个区:领事事务区、综合办公区和社区服务区,并由花园、院落、木桥、竹林和荷塘相连。庭院还要种竹子、睡莲等花木,散发中国气息。
本报独家专访中国驻美使馆新址总设计师贝聿铭之子贝礼中
中国驻美新大使馆将成海外华人骄傲
中国驻美使馆的建筑设计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儿子、贝氏建筑事务所董事长贝礼中近期完成。北京时间今晨,他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
法晚:您的团队有多少人?您的父亲贝聿铭参与了什么工作?
贝:我的手下有12个人,另外还有一些结构和材料工程师协助我,加在一起有大约30人,其中将近一半是华人。我的父亲是项目的设计顾问,他提出建议,我是该项目的总设计师。
法晚:这是不是您首次设计使馆,在没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创意?
贝:这的确是我第一次设计一座大使馆。作为使馆,安全问题是一个要首先考虑的方面,同时也要满足使馆的所有功能,包括对外办公和内部事务。这座新的使馆估计可以容纳200人办公,但是使馆内不设住宿区。
法晚:决定建设成本的因素有哪些?
贝:首先,由于外交方面的原因,中国大使馆在美国建设的所有工人都必须是中国工人,相应的美驻华使馆的建设者都要是美国人。另外还要安排工人在美居住和生活,无形中增加了不少成本。
法晚:设计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贝:我认为使馆大厅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我要在华盛顿展示中国的形象,要让美国的华人一看到它就感到非常骄傲,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的祖国在世界上是举足轻重的。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
出生于广州的贝聿铭先生目前是美国最知名的华裔建筑设计师,1979年完成香山饭店设计。之后他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已成为香港的标志,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则为他赢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建筑奖。
▲美国驻华新使馆将成为美国国务院在海外建设的最庞大的项目,耗资2.75亿美元,楼面面积将超过5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