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首个生态湿地公园开园:蔷薇园湿地公园
admin
2007-01-24
来源:
网
这里,开辟了大片大片的芦苇地;这里,保留了一垄一垄的农田。这里沼泽连片,这里茅舍再现,这里树木婆娑,这里溪水静流……昨天,我市首个充满田园风光并应用多项新技术的生态湿地公
这里,开辟了大片大片的芦苇地;这里,保留了一垄一垄的农田。这里沼泽连片,这里茅舍再现,这里树木婆娑,这里溪水静流……昨天,我市首个充满田园风光并应用多项新技术的生态湿地公园——蔷薇园正式向市民开放。
蔷薇园湿地公园位于采菱河常锡路段,在采菱港西侧,拟建道路离宫路北侧,整个公园被老312国道划分为南北两块,规划用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其中老蔷薇园为3.9万平方米,本次扩建面积达7.6万平方米。
南北两区特色鲜明
公园北区在原蔷薇园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改造。在植物配置上,特意强调蔷薇类植物,蔷薇、野蔷薇、樱花、月季、海棠、梅花、石楠、枇杷等植物的选种,不仅考虑了造型的对比与和谐,还注意色彩的协调与融洽,满足季相的适配和互补。
公园南区充分利用原有的湿地条件,保留原有河道及农田,既运用了现代简约的造园理念,又与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一脉相承,强调以湿地为载体,形成“绿地、文化、人文”的共生空间,通过“田、泽、溪、林”四种景观形式,由南向北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园林空间。
四种景观回归田园
为了突出生态湿地公园的特色,公园南区种植了大量水杉、落羽杉等耐水植物和芦苇、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田、泽、溪、林”四种景观,“田”景区主要是以枫杨、乌桕、各类果树等乡土树种,配合四季农作物套种,充分体现了回归田园风光的特色;“泽”、“溪”主要以耐水植物与水生植物为主;“林”运用传统造园手法,以未经修剪自然生长的乔、灌木进行自然式搭配种植,层次丰富、疏密结合、错落有致。园林方面,除道路系统环通整个园区外,还建有大量供游客在湿地内穿梭的栈道、步道以及供游人休憩的亭、廊、花架,以追求人与湿地的完美结合。公园内建有镜月居、菱溪阁、涵春坞等小型建筑。
据了解,蔷薇园内的20亩农田,现专门雇人按照园林部门的要求进行种植,一年四季都将展现不同的田园风光。种植和收获季节,有意体验农家苦乐的市民可与市绿化管理指导站联系,申请参加农家劳动。
新技术凸显生态概念
蔷薇园建设过程中还利用了多项新技术,凸显了生态概念。
一是利用德国人工生态湿地技术,制造公园“活水”。公园外部有个采菱河,水位低的时候,可从采菱河取水,通过人工生态湿地的净化补给内部水循环系统,目前这一系统每天为公园补充80立方米的景观用水。而且这一系统使公园内原有的多个原生态池塘同外界水体相连,确保公园水系为洁净的活水,确保公园水位常年恒定,使整个公园水质、景观都有所提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湿地。
二是建设湿地型生态厕所,破解排污难题。由于公园地势较低,且原312国道无城市排污系统,因此园林部门与上海交大合作建设了湿地型生态厕所。该厕所经过生物降解,对污水中的杂质进行拦截、过滤、沉降、生物分解,经过消化反消化处理达到对氮的分解、磷的沉降。然后通过小型湿地过滤和植物的吸附达到对污水的处理,污水经处理能达到国家综合一级排放标准直接排入公园内河。
三是尝试使用了环保能源。该公园采用风能、太阳能等环保能源,经蓄电池提供厕所的室内照明。但遇到连续阴雨或风力较小,该系统能自动切换到交流电,确保不影响厕所相应功能的正常使用。
据介绍,蔷薇园作为常州首个人工生态湿地公园,在我市园林绿化史上的地位非同小可,它是我市营造绿色生态城区、改善城市环境的一种有益探索。
蔷薇园湿地公园位于采菱河常锡路段,在采菱港西侧,拟建道路离宫路北侧,整个公园被老312国道划分为南北两块,规划用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其中老蔷薇园为3.9万平方米,本次扩建面积达7.6万平方米。
南北两区特色鲜明
公园北区在原蔷薇园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改造。在植物配置上,特意强调蔷薇类植物,蔷薇、野蔷薇、樱花、月季、海棠、梅花、石楠、枇杷等植物的选种,不仅考虑了造型的对比与和谐,还注意色彩的协调与融洽,满足季相的适配和互补。
公园南区充分利用原有的湿地条件,保留原有河道及农田,既运用了现代简约的造园理念,又与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一脉相承,强调以湿地为载体,形成“绿地、文化、人文”的共生空间,通过“田、泽、溪、林”四种景观形式,由南向北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园林空间。
四种景观回归田园
为了突出生态湿地公园的特色,公园南区种植了大量水杉、落羽杉等耐水植物和芦苇、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田、泽、溪、林”四种景观,“田”景区主要是以枫杨、乌桕、各类果树等乡土树种,配合四季农作物套种,充分体现了回归田园风光的特色;“泽”、“溪”主要以耐水植物与水生植物为主;“林”运用传统造园手法,以未经修剪自然生长的乔、灌木进行自然式搭配种植,层次丰富、疏密结合、错落有致。园林方面,除道路系统环通整个园区外,还建有大量供游客在湿地内穿梭的栈道、步道以及供游人休憩的亭、廊、花架,以追求人与湿地的完美结合。公园内建有镜月居、菱溪阁、涵春坞等小型建筑。
据了解,蔷薇园内的20亩农田,现专门雇人按照园林部门的要求进行种植,一年四季都将展现不同的田园风光。种植和收获季节,有意体验农家苦乐的市民可与市绿化管理指导站联系,申请参加农家劳动。
新技术凸显生态概念
蔷薇园建设过程中还利用了多项新技术,凸显了生态概念。
一是利用德国人工生态湿地技术,制造公园“活水”。公园外部有个采菱河,水位低的时候,可从采菱河取水,通过人工生态湿地的净化补给内部水循环系统,目前这一系统每天为公园补充80立方米的景观用水。而且这一系统使公园内原有的多个原生态池塘同外界水体相连,确保公园水系为洁净的活水,确保公园水位常年恒定,使整个公园水质、景观都有所提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湿地。
二是建设湿地型生态厕所,破解排污难题。由于公园地势较低,且原312国道无城市排污系统,因此园林部门与上海交大合作建设了湿地型生态厕所。该厕所经过生物降解,对污水中的杂质进行拦截、过滤、沉降、生物分解,经过消化反消化处理达到对氮的分解、磷的沉降。然后通过小型湿地过滤和植物的吸附达到对污水的处理,污水经处理能达到国家综合一级排放标准直接排入公园内河。
三是尝试使用了环保能源。该公园采用风能、太阳能等环保能源,经蓄电池提供厕所的室内照明。但遇到连续阴雨或风力较小,该系统能自动切换到交流电,确保不影响厕所相应功能的正常使用。
据介绍,蔷薇园作为常州首个人工生态湿地公园,在我市园林绿化史上的地位非同小可,它是我市营造绿色生态城区、改善城市环境的一种有益探索。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