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七桥瓮将成湿地公园绿色天堂

admin 2007-06-27 来源: 网
  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东起胜利村路南下,西至苜蓿园大街南下,北起石杨路,南至纬七路,占地总面积约1000亩。现规划范围内有大面积的水塘、洼地、野生芦苇荡,以及省级文保单位七桥瓮古
  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东起胜利村路南下,西至苜蓿园大街南下,北起石杨路,南至纬七路,占地总面积约1000亩。现规划范围内有大面积的水塘、洼地、野生芦苇荡,以及省级文保单位七桥瓮古桥等。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根据七桥瓮地区独特的历史、自然特色和现状特点,以修复原生态、传承文化为宗旨,以改善七桥瓮地区生态资源为目标。其设计用自然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人与历史遗迹的对话,强化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

  规划目标:现代城市生态公园

       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以保护和修复现有城市生态绿地,使其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态型、科教型、人性化的生态空间为目标,力求形成一个既有鲜明个性、又有文化内涵的集时代与传统、艺术与自然、生态与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城市生态公园。随着生态公园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周边地区发展带来新契机,自然化的城市生态绿地景观将成为市民游憩娱乐的新热点。生态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为鲜活的生态科普教材,让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要求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本身,实行尊重大自然的原则;应该设法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只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

  规划理念:生态保护是第一要素

       设计理念分为五大部分:生态为本,文化为魂;以人为本,舒适美观;生态优先,生物多样性保护;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整体协调,持续发展。

       《方案》指出,以生态为本,尊重现有地形地貌,以修复运粮河生态绿地使其更好发挥城市绿肺的生态效益为准则,保留现有的地形和绿地系统的生态形式。七桥瓮地区现有环境中,植物物种丰富,水系环绕,《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最小程度破坏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植被等,提倡使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公园内将用绿色植物全部覆盖,以求做到“黄土不见天”,水岸用水生和湿生植物,如荷花、睡莲等,陆地上乔、灌、草和地被植物有机结合,同时通过树种的选择和搭配,力求创造出“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艺术效果。

       公园内的七桥瓮古桥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方案》指出,文化是生态公园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公园的灵魂。充分发掘南京的自然和明朝人文的历史资源,围绕当地文化特色,着力体现地方精神和文化内涵,文化场地的修复完全是为了展示这些历史文脉的最佳场所,对七桥瓮古桥以修复为主,对桥基、桥身、栏杆等进行修复。过兵桥结合历史文化对其进行重建。

  规划内容:一轴、两带、五片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古老的《诗经》中对湿地中恋人的描述。七桥瓮湿地公园已向我们描绘了一派绿影悠悠,溪水沼沼,杂花生树,野草偎岸的田园野趣景象。公园以一轴、两带、五片区为景观框架。一轴:即生态、文化轴;两带:运粮河生态绿化带、秦淮河生态绿化带;五片区:七桥瓮入口区,湿地滩涂保护区,植物休闲体验区,生态科技展示区,梅家廊综合服务区。

       七桥瓮入口区:公园入口处以对称式布局,景石上刻着“七桥瓮”,成为公园的入口标志;生态停车场采用嵌草铺装,景观大道地面采用青石铺装;大道两旁对称布置的景观灯柱、树池均采用天然石材贴面,简洁大气。

       湿地滩涂保护区:该区分为自然湿地、历史文化展示、自然滩涂三部分。散布的湿地岛屿,形成湿地景观,其中设置休闲观鸟岛。岛上种植高大乔木,造型别致的观鸟屋掩映于其中,实现人与动物的互动。

       文化休闲林地以水系和趣味性的石雕为引导,点缀其间的纪事柱以独特的方式描述着南京、秦淮河、七桥瓮的故事。整个场地采用石材铺装,形成古朴自然的风格。

       南侧湿地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势形成阶梯式湿地景观序列。水流从宽阔的水面层层溢出,蜿蜒于湿地植物群和自然石缝之中。精心设计的木栈道、亭、榭等构筑物点缀其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植物休闲体验区:蜿蜒的游步道穿梭于生态林地间,忽而郁闭,忽而开阔,加之地形地貌上的丰富变化,形成婉转变幻的林地体验。休闲观景场地点缀于林间,布置珍稀特色树种,提供驻足观赏的小环境。小型温室点缀在该区域的中央,用于展示少量热带和珍稀植物。正对过兵桥进行修建,并连接过兵桥与生态码头的树下广场式绿色通道。两旁栽植高大乔木,形成郁郁葱葱的树下休闲场地,唤起人们保护自然,回归绿色森林生态环境的潜在需求。同时,也是人们晨练和感受自然的场所。

       生态科技展示区:该区域由生态科普教育中心、活水园、生态体验园、原生态土坡四部分组成。其中生态科普教育中心的建筑平面形如一只趴在树叶上的幼虫,与绿色生态的主题相呼应。活水园通过生态的污水处理流程向人们演示污水由“浊”变“清”的过程。把水质净化过程和园林艺术结合起来,让人们了解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梅家廊综合服务区:作为整个公园的接待管理中心,占地约19632平方米,其中包括生态停车场、管理用房、树阵广场和休闲绿地。为外来游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方便休息环境。

       “柳林深处闻私语,栈道绵亘寻野趣。”《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设计方案》已向我们描绘了一派优美的氤氲湿地美景,建成后的湿地公园是南京城第一座湿地公园,并将成为城东南的“城市客厅”。本报记者陈守慧新闻链接:七桥瓮,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光华门外红花街道七桥村。该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名“上坊桥”,清代称“七桥瓮”。此桥是南京市存留较完整、规模最大的古桥梁。桥长89.6米、宽13米、高25米,系七拱青石桥。宽阔水面上,有梭船形分水墩,其上有巨石雕塑的分水兽,现南北两端各存6只。桥拱身两侧,各有15只精工刻凿的螭首。该桥地处南京东南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都有军队驻守。天京保卫战和辛亥革命光复南京时,在此均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专家建言:积极保护 整体创造

       在日前召开的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上,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对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我们必须对原来的理论体系、方法等重新加以审视,用“积极保护、整体创造”加以应对。

       吴良镛说,大量存在的“建设性破坏”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空前的冲击和挑战,有两种原因导致矛盾异常尖锐:一是经济建设大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带来的冲击。各地建设规模与尺度空前加大,城市乡镇建设类型多种多样,但由于建设的控制管理不善、体制不顺等原因,带来遗产保护的问题。二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现代化认识的误区。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片面地认为高楼大厦就是现代化,建设中不顾一切地盲目崇洋求异求特,最终落得千城一面的境地。

       吴良镛说,从理论上讲,面对建设与保护的矛盾,关键是寻求将保护与建设结合起来的理论方法。从传统的保护方法看,基本上是孤立地保护文物建筑,就建筑论建筑,结果是尽管文化遗产本身得到了保护,也难免淹没在体型各异的新建筑的汪洋大海之中,文化遗产保护显得支离破碎,势单力薄,城市失去原有文化风貌,这种做法姑且称之为“单纯地保护”。为此,吴良镛提出“积极保护”的观念,即将遗产保护与建设发展统一起来,不仅保护遗产、文物建筑本身,保持其原生态、环境与风格,在周边确定缓冲区、保护区而且对保护区内发展中的新建筑,使它遵从建设的新秩序,即在体量高度造型等方面要尊重历史遗产所在环境的文脉,尊重文化遗产所在主体情况,以烘托文化遗产,加强原有文化,环境特色为依归,这样使所在地区既保持和发展城市建筑群的原有的文化风范,又对新建筑赋予时代风貌,即“有机更新”。这种理论在北京菊儿胡同整治工程与苏州等地旧街区保护的效果中得到验证。

       “积极保护”并不否定过去传统的保护方式,我们敬重文物保护工作的艰辛努力和可贵的贡献,同时又审视处于转型模式的新的发展潮流,不仅要保护传统建筑,而且要把各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考虑,化建筑的个别处理为整体性创造。例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就必须包括交通、行政功能疏解、环境等方面,对新旧建筑及其环境创造有整体的考虑,积极地加以创造,而不是“就保护论保护”。

       吴良镛说,新建筑要与所保护的环境在高度、色彩、肌理等方面要与环境在可能范围内达到整体协调,保持一定的体形秩序,称之为“整体创造”。整体创造是维护文物环境的整体秩序,不是复旧,在具体设计上仍然可以并且也需要创新。通过建设过程中的不断调节,有机更新。这种整体是以人的生活需要为中心,在传统的优秀的构图法则基础上灵活创造,随机生成,而不是抱守僵死的教条,一成不变。

       吴良镛顺便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并不强调复建,积极保护的观念仍然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原有的历史建筑本身,即通常说的“真古董”;一般并不赞成建假古董,反对一切毫无根据的胡乱建设,但如果在特定的情况下,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精心规划设计,未必不能增添城市的风采。借鉴中国的历史经验,我们有不少历史古迹都经历了沧桑,因此“后之视今亦若今之视昔”。如绍兴兰亭原址已湮没无寻,明代在天章寺遗址重建兰亭,可谓十足的“假古董”,但清代康熙、乾隆都曾亲临其地发思古之幽情,题诗、立碑、建序,今日视之又为确确实实、地地道道的“真古董”。又如武昌的黄鹤楼,九毁九建,我们今天能看到宋画黄鹤楼和太平天国被毁陶黄鹤楼图样,那都是十足的“假古董”,留至今天也是珍宝。再如南京阅江楼的恢复,历史事迹有根有据,有宋濂《阅江楼记》气势磅礴的宏文流传,经《古文观止》选录为人所传诵,现在恢复起来,我们登临狮子山上阅江楼下,北瞰江流,心胸为之一快,已成为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所以证诸中国历史,只要遗址犹在,设计者考据周详,设计严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创造被后代喜爱的地标。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