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建筑艺术“博物馆”“表情”丰富
这些建筑大部分为本土设计师设计,每一栋建筑均体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加强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利用,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需要。
古建筑艺术广场规划图
当代建筑学家认为,点、线、面、体是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就会形成不同“表情”的建筑形态。在营口市辽河大街西段13公里的街区内,就有一片“表情丰富”的临港建筑。据营口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董文杰介绍,现存辽河大街西段的近代建筑群是探究营口城市建筑特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有30处具有重要保护价值,被国家和省文物专家称为东北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港口历史文化街区和近代民族工商业建筑 “博物馆”。
记者日前前往营口采访了解到,营口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已通过查找营口市志,走访老住户,对辽河大街近代建筑群中每栋建筑的历史进行了核查,从而对这些建筑当年的主要功能、艺术风格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记者在营口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周晓寒的带领下,走进了这片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的建筑群。记者注意到,部分建筑仍有工人在继续维修,为了保持其历史风貌,所有建筑物均修旧如旧。据周晓寒介绍,在修缮前,他们已对这些建筑物进行了测绘与论证,在第一阶段实施结构性加固之后,营口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组织进行了外部修缮,修缮工作是按统一规划进行的。
营口地处辽河入海口,是东北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营口在历史上是关隘、海防要地、贸易港,现在的辽河大街正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人口密集,商号鳞次栉比。历经200年变迁,至今仍保留了一批古代和近代的民居、庙宇、商业建筑物,是营口市历史人文景观最多最集中的街区。从这些建筑物的建筑目的和使用功能上,可以看出营口市当时经济、金融业等发展情况。
在辽河岸边渡口附近,记者看到一栋二层红砖建筑,临街处附四根洁白的立柱。该建筑一层为方窗,中式风格;二层为尖弧形窗,为伊斯兰建筑风格。檐头则采用镂空女儿墙建筑方式。临街门面的四根西洋柱式,比罗马柱繁复的雕饰简洁,代表着设计师对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早期探索。据介绍,该建筑为协盛丰旧址。协盛丰就是营口港历史上著名的“大屋子”之一。近代历史中,营口凭借海河交汇的地理优势,成为贸易往来的枢纽,于是具有服务性质的 “大屋子”应运而生。 “大屋子”并非单一的商号,而是营口商业资本一种特殊的经营行业,与现在的仓储运输公司相似,代理批发转运,兼办租车、租船、货物发送及交易中介、代管来往客商住宿餐饮业务。在营口市辽河大街西段,“大屋子”建筑比比皆是。
而距离协盛丰旧址红砖建筑不远的怡泰号旧址,是一处一层青砖建筑,别具风采。该建筑以条石为基,以青砖作斗,巨石门洞,檐头筑高墙。其后院有正房与左右厢房等附属建筑,为前店后住宅的“四合院”格局。该“四合院”为营口近代金融业——钱庄建筑。这种看似简朴的建筑,正如建筑学家、文学家林徽因所说:“中国建筑的结构和艺术已达到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仍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在辽河大街的两旁,记者看到一些建筑的西洋门脸上,装饰着中国传统风格的如意花纹,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在一些建筑的细节中可见一斑。
在我国传统建筑结构的基础上,一些临街建筑建成“洋门脸”,式样多为砌出壁柱、开圆券窗等等。有些建筑的女儿墙上还做出繁琐的装饰,以至于误认为是一层建筑,比如:永惠兴旧址,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作“同光体”(同治、光绪年间流行之时尚),同时被外国建筑师称为“中国巴洛克式建筑”。
行走在这条被誉为 “建筑博物馆”的大街上,仿佛穿越于历史长廊,这些建筑大部分为本土设计师设计,几乎每一栋建筑均体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据专家介绍,这些建筑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形式多样、处理手法不拘一格。营口近代建筑有自己的特点,又具有许多普遍规律,因此,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营口保存下来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建筑相对较多,这种情形在全国已属少见。目前,营口市已对辽河大街西段建筑群分四个区段进行了统一规划。待修缮完毕,将以拍卖的方式确定认领人,本着谁出资,谁受益,谁维修的原则,传承与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营口近现代建筑群折射出营口开埠的历史景象。加强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利用,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历史内涵的需要。对于城市整体开发建设及拓旅兴商、文化兴市,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