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汶川第一村”胜似小西关

admin 2009-07-08 来源: 网
2009年7月7日,随着汶川县秉里村5个大项、27个小项援建项目整体交付使用,在此奋斗了9个多月、与村民一起重建家园的荔湾区援建队开始陆续撤离灾区。据悉,荔湾援建秉里村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是汶川灾区首个整体交付使用的援建项目。

焕然一新的秉里村

 

  “为我们建起这么漂亮的房子,你们就要走了,村民们都舍不得你们啊!”拉着荔湾援建组队员刘伟中的手,秉里村村长尚泽友一脸的不舍。

 

  2009年7月7日,随着汶川县秉里村5个大项、27个小项援建项目整体交付使用,在此奋斗了9个多月、与村民一起重建家园的荔湾区援建队开始陆续撤离灾区。据悉,荔湾援建秉里村的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是汶川灾区首个整体交付使用的援建项目。

 

  秉里村靓似旅游点

 

  沿着新建的公路盘旋而上,记者一行用了20多分钟,开车来到了汶川县城后面玉垒山上的秉里村。这里海拔1600米,有“汶川第一村”之称。在去年的大地震中,全村117户村民的房屋全部倒塌,通往山下的公路被毁。

 

  走进秉里村,感觉像走进了广州西关一个民宅区。这里100多栋房屋几乎都是联排的,当中融入了大量的羌族文化因素,除了青瓷墙,木阁楼外,家家户户门前还都建有小院子,村民在里面种满了青菜或枇杷树。

 

  “秉里村的规划设计完全遵循羌族的建筑文化,建好后与西关的建筑有点相似,这也可以说是荔湾与秉里的缘份吧。”负责规划设计的援建组队员刘伟中拍了拍新羌楼,“为了把羌族建筑文化的重建融入到民居修复建设中,我们专门请教了羌族建筑的专家,把各家各户的外墙裙改成青灰片石,还把窗户更换为传统的羌族木窗。这是为这里的长远打算,以后可以成为羌族文化旅游胜地。”

 

  学校教学楼最抗震

 

  “援建不但让村民全面恢复正常生活,还让我们提前奔小康。”村长尚泽友告诉记者,过去,秉里村的房屋都是简陋的泥房,而且连续三年供水出现紧缺,自从去年8月荔湾区进入援建后,他们陆续住进了结实的房子,通水通电,生活质量比过去大大提高。

 

  荔湾区分管援建的副区长郭兴荣坦言,其实刚开始援建时,也遇到不少困惑,不知从何入手,“当时,我们看到当地村民排队接山上的滴水,我们就意识到水源是村庄首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逐步开展修建房屋,修公路,把破损的村庄一步一步重建起来。”

 

  “此次援建的房屋全部采用‘高规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含量比广州的房屋还要结实。”援建组成员曾维荣说,在重建秉里村时,他们是按“新农村”标准对秉里村进行科学规划,如人畜分离、集中布置、建文化广场等。目前,重建后的秉里村实现自来水到户,房屋可至少抵抗6级地震,“村里的村委办公、孩子上课的综合大楼就更结实了,钢筋含量达到120公斤,是正常建筑的2倍多,就是来个9级地震也震不垮”。

 

   据悉,除了基础设施的援建,荔湾区还发动区内7个村(经济联社)共捐款140.7万元,送给秉里村每户村民6000元和一台电视机、一部电话机,并提供了6000棵甜樱桃苗木给村民栽种,鼓励其依靠自身力量“造血”增收。

 

  援建项目无偿移交

 

  “我们在这驻守了9个多月,广州的‘家’是难以兼顾的了,有时难免心里有愧。”一名队员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在援建工程最关键的几个月,组长唐力明得知父亲患上了癌症,但他并没有提前回去,“直到他的父亲病危,他才请假赶回广州的家,见上父亲最后一面。匆匆办完丧事,他又回到了秉里村”。

 

  在昨日的移交仪式上,秉里村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来到了现场。对这帮为他们重建家园的广州人,他们内心的不舍溢于言表:“感谢广州人,感谢荔湾区。”

 

  据悉,荔湾区援建秉里村项目的5大项27个子项包括威秉路通村公路建设工程、行政村公共服务设施用房建设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含灌溉工程)、秉里村村容村貌配套及综合整治工程、手拉手共建帮扶工程,全部项目工程无偿移交给汶川县威州镇政府。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