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裂缝”,铭记伤痕更诉说坚韧

admin 2011-05-18 来源: 网
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位于任家坪的北川地震纪念馆完成了部分结构封顶,整个馆区轮廓已渐清晰――北高南低的山坡,借着山势部分下挖,形状如同留在大地上的闪电,两侧的主馆、副馆掩映山间。没有其他纪念馆中常见的高耸建筑,没有华丽的造型,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房屋造型,有的,只是一道深深的“裂缝”。纪念馆设计师蔡永洁教授将“裂缝”视作对“5?12”汶川特大地震永恒的记忆。

北川地震纪念馆效果图


  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位于任家坪的北川地震纪念馆完成了部分结构封顶,整个馆区轮廓已渐清晰――北高南低的山坡,借着山势部分下挖,形状如同留在大地上的闪电,两侧的主馆、副馆掩映山间。没有其他纪念馆中常见的高耸建筑,没有华丽的造型,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房屋造型,有的,只是一道深深的“裂缝”。纪念馆设计师蔡永洁教授将“裂缝”视作对“5?12”汶川特大地震永恒的记忆。

  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

  蔡永洁还记得震后第一次到北川任家坪现场勘察时,面对满目疮痍,他第一个反应就是:“这里不能再造房子了”。

  当大自然向人类显示了如此巨大的力量之后,人类也应表达出更多的敬畏之心。他希望以“最不像房子”的建筑,来给长眠于此的逝者安宁,抚慰生者心灵。于是,大地中的裂缝成了设计的主题。“大地裂缝,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它既是人类活动的记录,同时也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以这种介于建筑和大地景观之间的方式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是对这次事件最有效的记录,也是对死难者赤诚的追念。”

  摊开设计图,14.23万平方米的纪念馆区由展示馆、纪念广场、祭奠园、参观步道等部分组成。展示馆在山坡地面的切割中自然形成,下沉的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整个建筑形象低俯,且紧密结合地形,与巍巍青山融为一体。这样做也是为了减少对山体地形的破坏,保留土地的脉络。祭奠园区由原北川中学的操场改造而成,整齐排列的松柏树如死难者的纪念碑,同时以绿色植物的形式象征了他们生命的延续,平和、低调,但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

  建馆方案不只为凝固悲伤

  纪念馆最终选定“裂缝”的设计方案,并非一蹴而就。方案征集时,同济大学共提交36件方案初稿,其中包括以“花”、“水”等为主题的优秀方案,经过层层选拔,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意见,“裂缝”方案脱颖而出。然而,即使如今纪念馆已进入施工阶段,依然有些不同的声音:“这样的纪念馆,会不会太悲伤、太残酷了?”

  对此,蔡永洁有自己的坚持:不可否认,地震是自然给大地留下的伤口,给人们心灵留下的伤口,但更要相信,时间会愈合伤口。当岁月流逝,悲伤沉淀到心底,这道深深“裂缝”,长久诉说着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他说:“我始终相信,建纪念馆,不仅仅为了今天,不仅仅为了凝固灾难、凝固悲伤,它更应是中华民族信念的象征。”看如今的川陕大地,曾经的破碎山河正重整为安居乐土,一颗颗满载创痛的心灵渐已平复,鼓起勇气奔向新生活,这一份精神力量难道不值得永久铭记。

  在蔡永洁的构想中,纪念馆边巨大的纪念广场,地面将铺上暗红色的锈蚀板岩,长方体镂空雕塑静静驻守,那象征着“生命之门”,灾难面前,有人离去,有人留下,更多人开始更深入地思考生命、了解自然,学着与自然和谐相处。

  沉甸甸的感受融入设计

  蔡永洁也是四川人,叔叔、哥哥等不少亲友都住在老家成都简阳市。3年前地震来袭时,他正在同济大学规划设计教学楼的六楼给学生讲课,浑然不觉,妻子心急如焚打来十多个电话,他为了不影响上课,手机早设成了静音。直到当天下午5点多下课后,他才得知消息,往老家打电话,几家亲戚没一家打得通。到了夜里好不容易电话接通,得知大家平安的消息,他才舒一口气。回过神来再关注电视里、网络上的震后情况,心又揪起来了。

  能够成为地震纪念馆的设计师,蔡永洁深感庆幸。他说:“身在上海,我与四川远隔千里,仍为灾区群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震撼;而作为巴蜀儿女的一分子,更为全国八方支援、守望相助的精神深深感动。我把这些沉甸甸的感受都融入设计中。”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纪念馆建筑设计团队几乎每周都要奔赴施工现场,及时沟通,完善细节。蔡永洁说,“大地震是人类共同的灾难,希望我们也能尽自己的一份力,能让逝者安息、生者更加坚强。”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