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纪实

admin 2012-10-24 来源: 网
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外貌热带季节雨林外貌   在保护研究西双版纳这一片完整的热带雨林的蓝图中,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科技合作无疑为其画上了浓墨重彩的

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外貌

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外貌

热带季节雨林外貌

热带季节雨林外貌

  在保护研究西双版纳这一片完整的热带雨林的蓝图中,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科技合作无疑为其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西双版纳植物园的一粒粒科研“种子”,遇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肥沃的“土壤”,绿色的成果便不断孕育成长,生生不息。

  6年了。
  
  尽管合作早就开始,但自2006年开始,雷打不动,每年,西双版纳植物园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都要召开科技合作交流会,签订协议,全面合作就此展开。
年会由双方轮流主持,总结上一年合作进展,讨论制定下一年合作目标和任务。没有流于形式、空喊口号,从提出具体建设项目到落实负责专家、经费、进展等,点点滴滴,事无巨细,倾注了所有人的心血。

  6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挂牌成立、建立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样地、共建勐仑子保护区“绿石林”石灰山片区、开展西双版纳地区兰科植物多样性调查和濒危状态评估……一项项科研合作拉开序幕,持续深入。
2012年10月25日,第七次科技合作交流年会将在西双版纳州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召开,双方将共同见证合作成果。

  “今年工作的重点就是要落实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计划提出的建设新保护区、建设全境生态环境和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松海提出的龙山圣境的保护和建设。”西双版纳植物园主任陈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届时,西双版纳植物园会全力参与。

  使命:践行守卫热带雨林的承诺

  为响应“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的战略需求,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2005年年底,西双版纳植物园与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签订了全方位科技合作协议。

  西双版纳植物园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合作,就是这项协议的落实和延伸。
“我们都认识到,保护好西双版纳这一片完整的热带雨林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研究好这一片森林同样也是我们共同的职责。做好了这两篇文章,我们就对全州、全国乃至对全人类作出了贡献。”杨松海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保护区所承受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杨松海认为,保护区需要植物园的科技支撑,需要植物园培养保护区的科技队伍,以提升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推动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植物园也需要依托保护区资源进行研究,需要保护区这个孕育生命的天然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以便专家学者能在科技的海洋中自由驰骋。
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双方逐步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合作项目的领域不断拓宽,包括生态旅游、科研监测和专项研究等,合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年会制度是促进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机制,在国内研究机构与保护局的长效合作机制中,像我们这样的合作是非常少见的,成果是写在大地上的。”陈进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面合作都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组合出拳:把成果书写在热爱的土地上

  从世界地图一眼看去,会发现在西双版纳同一纬度上的其他地区,几乎都是茫茫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或戈壁,只有这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像块镶嵌在皇冠上的绿宝石,格外耀眼。
该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是一个以热带雨林、季雨林以及亚洲象等珍稀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4万多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2.68%。1993年10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为保护好这片西双版纳州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生态屏障,西双版纳植物园与西双版纳保护区管理局开始绘制新的合作版图。6年来,双方科技合作蓝图一一铺开,自此耕耘不辍,在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生态保护方面,双方建立了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布龙保护区位于景洪市勐龙镇和勐海县的布朗山乡之间,南部部分区域与缅甸接壤,覆盖有大面积的原始热带森林。

  经过专家和各相关政府部门多次实地调研和会议研讨,2008年12月22日,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10月,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挂牌成立,规划面积约3.53万公顷。该自然保护区由西双版纳植物园研究员朱华率先完成本底调查,建成后区内生物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通过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人员查明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包括热带季节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共有种子植物1658种,哺乳类93种,鸟类309种和亚种,两栖爬行动物67种。野牛、云豹、黑熊和长蕊木兰、千果榄仁、绒毛番龙眼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广泛分布,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和集中的区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同时,双方还合作共建勐仑子保护区“绿石林”石灰山片区。在确保“西双版纳热带稀有濒危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稀有濒危物种研究和自然保护区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双方共同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绿石林景区是典型的热带喀斯特地貌。“上有雨林,下有石林”是该景区的最大特色,故名绿石林。为恢复石灰山雨林,宣传保护珍稀濒危兰科植物,双方开展西双版纳石灰山雨林恢复项目,对退化的片段化石灰山季雨林进行物种恢复和功能重建,以及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的扩繁与回归。

  科研人员选择绿石林景区入口1公顷废弃果树种植地为恢复样地,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绿石林景区的改造提升相结合,把样地建设成为景区中热带雨林保护和恢复示范窗口。
目前,该项目正进行本底资源调查,并以人工干预促进样地内的乔木萌发及生长,加速演替的进行。

  在科研监测方面,双方建立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样地。2006年2月,在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西双版纳植物园的共同资助下,双方在勐腊子保护区内共同建设完成了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样地。样地面积20公顷,是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研究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该样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监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研究平台。

  目前,双方在样地通过长期监测、DNA条形码等手段,开展了热带雨林树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动植物关系、热带雨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研究工作。
为保证大样地长期监测和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西双版纳植物园在样地附近投资建设了补蚌工作站,并已正式启用。

  同时,双方还圆满完成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2007~2010年开展的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是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改善廊道及核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恢复并维持西双版纳州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完整性。

  经过实地考察和评估,芬兰大使馆评估专家认为,该项目管理机制独特、简化且卓有成效,项目实施机构间紧密合作,最恰当地使用了有限资金,是在项目实施各国中做得最好的。

  在专项研究方面,合作双方调查并评估西双版纳兰科植物资源及濒危现状。2010年10月,在第五次交流年会上,双方商定联合评估西双版纳兰科植物多样性濒危状态。

  通过野外考察,共记录100余种野生兰科植物,发现保护区、龙山等地的兰科植物种类和丰富度较高。在考察过程中,他们发现野生兰科植物的采集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石斛和某些具有观赏价值的种类亟须保护。

  同时,他们还监测了生态旅游对望天树的影响。望天树是热带雨林标志树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物种,是望天树景区的核心旅游资源。

  2009年,西双版纳植物园、西双版纳保护区管理局和望天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在望天树景区建立了三块永久性固定监测样地,共同开展望天树景区旅游影响监测研究,旨在用研究指导旅游活动,有效保护望天树及其群落,促进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双赢:精诚合作的典范

  “取得科研进展不是我们合作的唯一目的,集思广益地开展多种形式、高效的合作是我们的共识。”陈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2007年,双方合作开展管理有效性评价工作。2008年10月,《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价》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热带雨林保护、望天树保护、亚洲象保护、鼷鹿保护及保护区生态旅游等为案例,对保护区管理的成效、挑战与机遇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同时,双方还开展多形式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联合举办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廊道区动植物本底调查培训班”、“西双版纳热带石灰山雨林恢复研讨会”等会议。

  在合作项目实施中,西双版纳植物园有计划地吸收保护区科技人员参与,完成一个项目培训1~3名科技人员,同时结合保护区工作实际,帮助保护区培养、输送了一批高技术人才。
由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双向互动”,6年的科技合作,在时间的长河里,对于西双版纳植物园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来说,仅仅只是开始。

  在践行保护研究西双版纳这片绿洲上,他们正用新视角描绘着绚丽的新版图。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