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骏豪中央公园广场

admin 2014-05-21 来源: 网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是马岩松“城市山水”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朝阳公园地块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提供了构筑城市山水的可能。马岩松不希望该项目如周边的方盒子塔楼一样,成为公园与城市的分界,而是通过借景于环境,让建筑融入公园的景观,成为自然向城市的延伸;同时又把公园的自然引入建筑群内部,创造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是马岩松“城市山水”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朝阳公园地块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提供了构筑城市山水的可能。马岩松不希望该项目如周边的方盒子塔楼一样,成为公园与城市的分界,而是通过借景于环境,让建筑融入公园的景观,成为自然向城市的延伸;同时又把公园的自然引入建筑群内部,创造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可以说这个项目的设计开端就是主动性地把地块理解为公园的一部分:朝阳公园为水,高塔写字楼为峰,独栋写字楼为坡,精品办公为脊,住宅为峦;结合园林景观设计,集湖、泉、林、溪、谷、石、峰等所有丹青要素为一体,勾勒城市山水画卷,在建筑平面、立面、景观设计中充分表达‘城市山水’的意象,达到建筑和环境合一。”在朝阳公园项目札记中,他如此写道。

  马岩松希望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是一个地标建筑:“因为它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宣言,当然,这个山水理念现在引来了政府和开发商的关注,一个地标能够带来城市的形象,我觉得也不为过。我现在认为这算是一种呐喊,把这个理念展现出来。”

  从纽约的“浮游之岛”,到“北京2050”,再到现在的“山水城市”,马岩松将对于山水的追求,融入到心目中的“未来城市”里。他认为城市的多样性是重要的:“城市的表象上是不能密集而完美的,要有各种缝隙,这种缝隙会产生自由。”因此,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并没有被设计成为一个密集的公共空间,从外观看上,塔楼顶部的曲面公共空间和双塔间通高20米的中庭空间在形式上消解了传统塔楼的形象;办公楼在部分楼层和楼顶都安置了拥有空中绿化的公共空间,为这里工作的人提供更加放松的休闲交流场所;住宅区的地面也引入了大面积的公共绿化空间,延伸了居民的活动范围,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方式。

  马岩松说,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灵魂,而多数中国城市的规划太过平庸。“密度还是必然的,所以说现代城市怎么又能有自然、怎么又能有所谓的人性、有社交邻里空间,我觉得这是新的问题。”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提出:“真正的城市是由居民,而非混凝土组成的。”马岩松说,城市山水是一种思路,是为现代人重建情感的缺失;好的建筑不是权力和资本的象征,它会更多地考虑人的个体感受。

 

 

 

 

 



  城市山水的设计理念,在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上首次得到实践,马岩松的设计也被认为是从传统脉络中找寻现代建筑和城市新方向的一次努力尝试。“D21中国建筑设计奖”是北京国际设计周从2009年创办以来设立的首个建筑行业专项奖,该奖项旨在评选出对于城市人文环境改善和区域价值提升具有杰出贡献的建筑、街区或居住社区。经过D21中国建筑设计奖评委组25位评委两个月的筛评,骏豪中央公园项目因“山水城市”的理念而与其他大部分建筑设计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被视为新的现代城市精神体现,很可能成为探讨人类居住环境改善的样本。去年9月初,项目开发商曾将项目形象广告于纽约时代广场播出,亦被海外媒体认为是中国梦想在建筑文化领域实践的代表。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首先提出的。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山水城市”概念正式见诸文字源于钱学森先生1990年7月31日给吴良镛院士的信:“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区。”“山水城市”理念在于探讨如何构建一种理想的栖息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山水城市的构想思路是以大自然环境为出发点,考虑环境承载量。

  钱学森先生对山水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的构想,不应仅仅局限于道路、建筑物等主要方面,还应该包括人、动物、植物、气候等附属条件的研究、选择和设计,这种思路突显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山水城市的模式既是生态化的也是人文化的,自然山水或者山水景观的再造旨在充分挖掘自然潜力和发挥人的创造力,同时,又将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的影响或者破坏降到最低,从而获得美观实用节能减耗的效果。山水城市建设构想中讲求城市与自然山水的有机结合,这是新的城市文明和理念。

  当然,山水城市概念提出之后,很可惜的是并不能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实践中实现,所幸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年建筑师看到山水城市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设计中予以诠释,形成了城市山水的探索和实验。

  王明贤在《城市山水,新的探索方向》写道,当代中国城市美学面临困境:中国现在的建筑缺少一种当代性,正在发展的城市暴露了可怕的问题——我们的新建筑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堆砌,城市没有一种活力。再者,很多城市把老房子都拆了,旧的街道改造成笔直的大马路,交通却依然堵塞。城市成为既没有当代性又没有历史的综合体,大而无当的综合体。栗宪庭面对城市问题慨叹:“我们对什么是现代城市文化基本无认知。我们的城市化是在功利主义,甚至是私人利益的基础上开始的。”

  王明贤认为,全球化在中国的最大表征莫过于城市的发展,尤其是趋向都市化的城市建筑。遗憾的是,城市形成了大量大杂烩式的城市建筑景观,大量的老建筑被拆毁,又新造出一批毫无特点的建筑,大规模高层建筑的集群化更使城市失去记忆,建筑的“失语”现象日益严重。人们带着很复杂的感情来评析这类城市现象。中国建筑师试图对此做出回应,他们的实验性作品以新的姿态出现,探讨中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关注的重点则由单体建筑上升到城市的整体,力图解决关于城市发展方面的焦点议题,并为未来城市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文字: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10月第41期))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