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主导“第二次城市化”
admin
2013-02-21
来源:
网
从历史上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革命拉动下实现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原动力。以工业化拉动城市化,政府干预较少,使得英国城市主要围绕着资源和市场等因素自然发展起来,各个城市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功能上各具特色,在形成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格拉斯哥、里兹等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同时,出现了一批分别以纺织、工矿、港口、海滨、交通枢纽和商业为主要功能的中小型城市,形成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群和城市带。
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和疏导,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分布严重失衡。
先放任自流然后治理改造的模式存在很多缺陷
从历史上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革命拉动下实现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原动力。以工业化拉动城市化,政府干预较少,使得英国城市主要围绕着资源和市场等因素自然发展起来,各个城市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功能上各具特色,在形成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格拉斯哥、里兹等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同时,出现了一批分别以纺织、工矿、港口、海滨、交通枢纽和商业为主要功能的中小型城市,形成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群和城市带。
但是,这种“放任式发展”的模式也给英国城市化带来很多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和疏导,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分布严重失衡,多数人口集中在少数大城市中的情况。
政府主导“第二次城市化”
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启动了国家投资的“新城(new towns)开发运动”,标志着该国城市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被人们称为“第二次城市化”。
1945年,英国中央政府依据“新城法”拨款建立“新城开发公司”,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城市。开发公司的资金完全来自中央政府,通过中央统一基金提供预付款项,通过城市设施租售分期偿还。1946年,新城开发公司在伦敦北部40公里处建造第一个新城斯戴藩(Stevenage),人口规模10万。按照这种思路,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已经建立了33个新城。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英国的城市人口为全国人口的90%,其中的23%居住在政府规划和建设的各种不同规模的新城里。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认为新城开发运动有国家过度干预之嫌,在第三期开发项目尚未完成的情况下紧急叫停。1990年,新城开发公司解散,由“英格兰工业房地产公司”处理善后事宜。
1997年布莱尔工党政府上台后,提出“在新千年里,政府的使命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复兴,这是第二次现代化和城市化”。布莱尔工党政府重提“第二次城市化”概念,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进行了调整。按照他的理念,政府主要不应该作为投资者和建设者介入新兴城市开发,而应该用政策手段引导和促进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通过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让高速火车、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科技协作、远程医疗等以往无法想象的技术进步推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2007年布朗上台后,承诺在三年内斥资100亿英镑,建造针对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住房”。这些工程将遵循环保原则,实行严格的建筑标准以使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最低。同时,布朗政府还准备在一些废弃或闲置的“褐色地带”新建住房,在保护大城市郊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切实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布朗的这种举措可以被理解为英国第二次城市化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推动各个城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重新进行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如伦敦东部原来是传统制造业、制衣业的基地,在英国中央政府的指导下,该地区利用欧盟援助,大力创建小科技公司,统筹规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格拉斯哥原来是苏格兰的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基地,经规划,在原造船基地上建设了科技公司和通讯交换中心。传统工业的更新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使曼彻斯特这样的重工业城市在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曼城政府运用了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办法,目前已建成年吞吐量达1850万人次的现代化机场,拥有大西洋至英国海底光缆周转通讯枢纽,使这个老工业城市重新具备了发展的潜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先放任自流然后治理改造的模式存在很多缺陷
从历史上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革命拉动下实现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原动力。以工业化拉动城市化,政府干预较少,使得英国城市主要围绕着资源和市场等因素自然发展起来,各个城市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功能上各具特色,在形成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格拉斯哥、里兹等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同时,出现了一批分别以纺织、工矿、港口、海滨、交通枢纽和商业为主要功能的中小型城市,形成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群和城市带。
但是,这种“放任式发展”的模式也给英国城市化带来很多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和疏导,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分布严重失衡,多数人口集中在少数大城市中的情况。
政府主导“第二次城市化”
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启动了国家投资的“新城(new towns)开发运动”,标志着该国城市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被人们称为“第二次城市化”。
1945年,英国中央政府依据“新城法”拨款建立“新城开发公司”,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城市。开发公司的资金完全来自中央政府,通过中央统一基金提供预付款项,通过城市设施租售分期偿还。1946年,新城开发公司在伦敦北部40公里处建造第一个新城斯戴藩(Stevenage),人口规模10万。按照这种思路,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已经建立了33个新城。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英国的城市人口为全国人口的90%,其中的23%居住在政府规划和建设的各种不同规模的新城里。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认为新城开发运动有国家过度干预之嫌,在第三期开发项目尚未完成的情况下紧急叫停。1990年,新城开发公司解散,由“英格兰工业房地产公司”处理善后事宜。
1997年布莱尔工党政府上台后,提出“在新千年里,政府的使命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复兴,这是第二次现代化和城市化”。布莱尔工党政府重提“第二次城市化”概念,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进行了调整。按照他的理念,政府主要不应该作为投资者和建设者介入新兴城市开发,而应该用政策手段引导和促进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通过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让高速火车、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科技协作、远程医疗等以往无法想象的技术进步推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2007年布朗上台后,承诺在三年内斥资100亿英镑,建造针对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住房”。这些工程将遵循环保原则,实行严格的建筑标准以使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最低。同时,布朗政府还准备在一些废弃或闲置的“褐色地带”新建住房,在保护大城市郊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切实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布朗的这种举措可以被理解为英国第二次城市化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推动各个城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重新进行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如伦敦东部原来是传统制造业、制衣业的基地,在英国中央政府的指导下,该地区利用欧盟援助,大力创建小科技公司,统筹规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格拉斯哥原来是苏格兰的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基地,经规划,在原造船基地上建设了科技公司和通讯交换中心。传统工业的更新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使曼彻斯特这样的重工业城市在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曼城政府运用了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办法,目前已建成年吞吐量达1850万人次的现代化机场,拥有大西洋至英国海底光缆周转通讯枢纽,使这个老工业城市重新具备了发展的潜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