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南京地标亮相威尼斯双年展

admin 2014-06-13 来源: 网
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被人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盛会。威尼斯双年展一般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主要展览的是超现代艺术 。

  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被人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盛会。威尼斯双年展一般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主要展览的是超现代艺术 。
  
  6月6日,第14届建筑双年展在意大利威尼斯拉开了帷幕,南京两个建筑作品证大喜玛拉雅中心、证大九间堂首次参展便惊艳全场。本次展览证大以“穿越山水城市”为主题,共吸引了65个国家的共同参与。
  
  高山流水,寻觅世界知音

 

 

 

 

 

 

  作为本次建筑展中的重要作品,南京喜玛拉雅中心,采用的建筑概念是中国极具传统性的“高山流水”。通过高山起伏的纵横线条、立体垂直的园林绿化和立于建筑之上的磅礴镜湖,创造了一个融合而富有生机的未来城市空间。
  
  在证大带给世界的另一个作品中,南京证大·九间堂以江南民居作为概念起源,营造出了独具风韵的东方人文意境,从而将现代人居生活的舒适性与传统古典大宅的文化感做到了完美融合。
  
  有着26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极具人文传统,同时是中国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之一,MAD一直秉持的理念,就是在现代城市中人和自然共生的传统哲学,重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满足现代生活的各种需求的同时,营造融合而富有生机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契合。项目基地由六个地块组成,其中两个街区被一座立体城市广场连接。不同尺度的连廊、走道穿插在几个连绵起伏的商业综合体中,引领人们从繁忙的地面街道漫步到立体公园,游走于建筑与景观之间。基地的中心区域由一些散落在绿毯上的坡顶小屋构成,呈现出小村落式的环境,为大尺度的城市项目提供了宜人的城市空间。小桥连接着村落,从一个街区到另一个街区,串联了假山、流水,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作。
  
  建筑采用混凝土作为材料,表现出材质本身的朴素。位于基地外侧的塔楼宛如高山,竖条的遮阳玻璃百叶,遮阳又透光,为室内空间提供了怡人的光线和风,如瀑布般流动于山体上,让整座建筑充满意境。塔楼扮演了高山流水的远景,而基地内水池、瀑布、溪流、水潭等的水景承接了意象并把隐喻具现化,模糊了远景与近景的边缘。这些项目内的水景同时也是雨水收集池,让基地内的水再用于浇灌,循环利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基本法则“,MAD认为,建筑的基本法则就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辩证关系”。MAD将基于“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项目创作的介于模型和装置之间的作品《剪影山水》带到威尼斯,即将在6月7日对公众开放。“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项目已经在有序施工中,预计将于2017年完工。  戴志康,中国的马可波罗
  
  继2005年设立国家馆之后,中国已连续参与了四届威尼斯双年展。此次,通过证大·喜玛拉雅中心、证大·九间堂等诸多国家代表作品的联合展出,中国国家馆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建筑的独特文化思考和艺术探索成就。
  从金融到艺术,从房产到公益,戴志康的哲学资本是中国企业家的价值背书。此次亮相的证大喜玛拉雅中心的建筑师马岩松,被称为华人界第一人。而他与戴志康就是一次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
  
  用南京建筑文化,为古都树立“精神地标”
  
  作为中国的“六朝古都”,南京在六千余年的城市进程中,随着新时代建筑文化潮流的不断冲击,南京所独有的江南建筑特色不断模糊和衰退。在本次建筑展,不仅仅是证大两个作品的骄傲,更是南京传统文化被唤醒的希望。
  
  2014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6月7日至11月23日举行,本届展览主题为“基本法则”(Fundamentals)。展览呈现了空间建构的可能性,但依然有一个潜在的悲观情绪贯彻其中:例如,一切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数千年的建筑历史已被现代科技完全改变。除此以外,建筑的主题依然如此清晰:权力、金钱、人性和审美的交错,造就了城市的样貌。
  
  与此前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不同,本届双年展并未向当代建筑明星致意,没有当代建筑的灿烂星光,却使得本届双年展充满了别样的趣味。当代建筑的明星制度或许体现在门把手展区,每个门把手都由著名设计师设计,彼此之间稍许不同,这是过去双年展的缩影,声如洪钟,却漫无目的。
  
  或许,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只是间接地与建筑有关(它同样包含舞蹈等元素),但最好的体验建筑的方式常常是间接的,这反而是一种力量。这类展览往往最终只是一次乏味的巡游,但这一次却能够刺激人心。它并没有提供答案,但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至少从这点上,它是一个可以令人满意的展览。

  威尼斯双年展为何接纳中国军团
  
  威尼斯双年展之所以接纳中国军团,与吸金有关。
  
  大半年前,这些展览宣称“占领”了威尼斯。
  
  威尼斯双年展有百余年历史,但它与中国的渊源并不长。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受邀参展,送去了剪纸和刺绣。直到1993年,由意大利外交官牵线,16名中国艺术家自费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东方之路”,参展艺术家包括后来为人所熟知的王广义、方力钧、张培力等,中国当代艺术的逐梦之旅由此开始。
  
  20年后,中国艺术家对国际展览驾轻就熟。2013年5月,成百上千的中国艺术家挤在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舞台上。除中国馆外,还有近10场中国艺术家的外围展、平行展同时举办,是目前中国参展人数最多的一届,甚至有媒体使用了“中国人攻占威尼斯”这样的标题。
  
  一位威尼斯双年展的常客说,本次双年展有250个展览,其中120个国家馆,数不胜数的外围展和平行展。“无论在哪个角落,都能看到中国艺术家、策展人和画廊老板。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国家馆门口免费发放的十几种刊物中,几乎每一种的显著位置都是中国展览的广告。”
  
  威尼斯双年展之所以接纳中国军团,与吸金有关。当地政府把威尼斯主城区可以做展览的地方全部利用起来出租,意大利的展览公司也趁机大赚一笔。以中国国家馆为例,国家补贴的费用不足以办展览,需要策展人或艺术家筹集。资金主要来自企业赞助,甚至是艺术家自费。国家馆招待晚宴费用20多万元,是温州昊美术馆赞助的。策展人王林说:“未曾呈现的声音”花了约2万欧元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的Logo,光是场租费就近5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00万元,费用是四川一家投资公司出的。
  
  对于到威尼斯办展的高花销,国家馆参展艺术家张小涛最有体会。去年,张小涛把数字动画《萨迦》带去威尼斯。为了筹备展览,他待在威尼斯一个月,运输、设备、食宿,花掉了七八十万元人民币,“幸好北京白盒子艺术馆在我去之前买了两张画,钱刚刚好”。
  
  一个艺术家被认可,肯定是多次出场,有成有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费用如此高,中国艺术家为什么还纷纷奔去威尼斯双年展?一切皆因威尼斯曾经缔造过神话。
  
  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让全世界记住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当时,主策展人哈罗德·塞曼史无前例地邀请了20余位中国艺术家参加主题展,占全部参展艺术家的近1/5,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国家的参展人数超过美国。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当年的国际艺术大奖也由蔡国强的《威尼斯收租院》夺得。
  
  “蔡国强的每个作品都是项目,他以中国文化作为卖点,很好地把握了西方对中国的好奇心。如果他晚30年做这样的项目,老外就不会感到新奇。”“心·跳”展策展人喻高解释道。
  
  在威尼斯制造中国奇观,被认为是获得认可的捷径。但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几个中国艺术家却让观众大跌眼镜,甚至有人说他们“丢人丢到了家”。一尊面目模糊的孔子像,旁边立着两位着素服的男女,男的吹笛,女的用沪剧哭唱起来;两架玩具飞机出现在圣马可广场上空,盘旋一阵之后开始向空中喷烟雾,约一分钟之后从天上消失。这些当时出现在威尼斯的奇观,最终并未出现在广东美术馆的汇报展上。
  
  从威尼斯归来后,张小涛并没感到自己的处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展览照样以每年一大展的速度举办。他近年规模最大的个展《空影》最近刚刚在苏州举办,与他一道参展威尼斯的何云昌也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了个展。
  
  “大家有时候会开玩笑,说何云昌回来之后卖了一张大画。”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王春辰说,“也许未来会,但目前没有。”
  
  艺术家邱志杰说,他并不觉得艺术家参加一个重要展览就会一炮而红。他认为一个艺术家被认可,肯定是多次出场,有成有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都想在个人履历上添上一笔“威尼斯双年展”,但是,凭借一个展览成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艺术家更不可能靠出国镀金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这一轮浩荡队伍去威尼斯又回国落地,实际上解构了威尼斯曾经缔造的神话。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