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的八个趋势
admin
2001-12-25
来源:
网
趋势一:涌现更多新城市。
中国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完成工业化过程,使绝大多数地区迈入工业化社会,并进而改变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结构。又由于中国幅
趋势一:涌现更多新城市。
中国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完成工业化过程,使绝大多数地区迈入工业化社会,并进而改变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结构。又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悬殊较大,未来发展潜力难以在同一时期内发挥,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梯度,在一定时期之内,这种发展梯度还可能呈进一步扩大之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户籍对人口迁移限制作用力的减弱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涌入,未来中国城市化过程将出现难以避免的快速发展,导致更多设市城市的诞生,使中国城市体系步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趋势二: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按照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临界值时,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按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统计标准计,市镇人口比重2010年约为42%左右,至2020年为60%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趋势三:大都市连绵区更具发展活力。
自70年代美国社会率先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人们即开始关注信息革命可能带来的空间分散化趋势,并纷纷观察到城市边缘地带的快速增长过程,认定分散化趋势确实已经展开。但这一结论只适合于城市微观区域的情形。从更宏观区域来看,集中化趋势似乎更明显,近几十年来大都市连绵区和大都市带在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印证了这一集中化过程。城市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在信息社会也许还会长久地持续下去。目前,我国的长江三角洲、京津塘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已具备大都市连绵带的轮廓。还有可能变为大城市连绵区的包括:沈一大辽中南地区、闽南三角洲、山东半岛、湖南长(沙)株(州)(湘)潭、河南中部、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地区。
趋势四:城市间快速通道网密布。
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空中走廊、港口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快速通道网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体系内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城镇体系将随着快速通道网的建设发展,逐步由中心—腹地体系的蛛网系统向联系各个经济重心间的通道网发展转化,形成全国范围内以大中城市为节点的经济网络。在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将会形成新兴的工业城市,使其经济的增长远远超过其它地区的发展速度。沿高速公路两侧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
趋势五:郊区与城市中心区共同繁荣。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城市土地尤为珍贵,因此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会始终居高不下。加上中国城市政府的行政职能较强,而市政府一般又位于城市中心,因此保持城市中心的发展活力是政府的优先考虑。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城市的空间结构仍会呈“摊大饼”式的发展过程。郊区与市区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繁荣度越来越接近市区。
趋势六:在城市整体容积率上找规模。
城市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大片的农田转变为非农业土地利用形态,二是原有的城市土地利用趋于高度化。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城市总体上还处于粗放型发展,即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相对滞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未得到足够重视,地下空间零散,不成系统。城市上部空间也利用不足。因此,以空间垂直利用代替平面利用,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城市土地的空间利用率,将是城市规模扩张的一项重要内容。
趋势七:市场导向型的城市化,经营城市概念流行。
过去以行政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市场导向型的城市化是一个方向,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结果是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城市化的主导型变为市场化模式,就必然要提出经营城市的概念。经营城市不仅是经营土地的问题,核心是城市空间资源、自然、人力、延伸资本,包括人力创造的价值、冠名权等。
趋势八: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差异趋于缩小。
目前东部局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的已达到60%。从短期看,东部地带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要继续明显快于西部地带,前者平均每年增长1.08个百分点,而后者则只有0.71个百分点。未来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省区将有: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年平均增加数均为1个百分点以上;提高较慢的省区将有:内蒙古、黑龙江、贵州、甘肃,其年平均增加数为0.55个百分点左右。但总体上说,省际间城市化的差异未来将趋于缩小,最高和最低间的差异将由4倍多降为2倍多。
中国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完成工业化过程,使绝大多数地区迈入工业化社会,并进而改变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结构。又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悬殊较大,未来发展潜力难以在同一时期内发挥,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梯度,在一定时期之内,这种发展梯度还可能呈进一步扩大之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户籍对人口迁移限制作用力的减弱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涌入,未来中国城市化过程将出现难以避免的快速发展,导致更多设市城市的诞生,使中国城市体系步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趋势二: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按照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临界值时,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按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统计标准计,市镇人口比重2010年约为42%左右,至2020年为60%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趋势三:大都市连绵区更具发展活力。
自70年代美国社会率先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人们即开始关注信息革命可能带来的空间分散化趋势,并纷纷观察到城市边缘地带的快速增长过程,认定分散化趋势确实已经展开。但这一结论只适合于城市微观区域的情形。从更宏观区域来看,集中化趋势似乎更明显,近几十年来大都市连绵区和大都市带在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印证了这一集中化过程。城市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在信息社会也许还会长久地持续下去。目前,我国的长江三角洲、京津塘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已具备大都市连绵带的轮廓。还有可能变为大城市连绵区的包括:沈一大辽中南地区、闽南三角洲、山东半岛、湖南长(沙)株(州)(湘)潭、河南中部、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地区。
趋势四:城市间快速通道网密布。
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空中走廊、港口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快速通道网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体系内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城镇体系将随着快速通道网的建设发展,逐步由中心—腹地体系的蛛网系统向联系各个经济重心间的通道网发展转化,形成全国范围内以大中城市为节点的经济网络。在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将会形成新兴的工业城市,使其经济的增长远远超过其它地区的发展速度。沿高速公路两侧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
趋势五:郊区与城市中心区共同繁荣。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城市土地尤为珍贵,因此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会始终居高不下。加上中国城市政府的行政职能较强,而市政府一般又位于城市中心,因此保持城市中心的发展活力是政府的优先考虑。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城市的空间结构仍会呈“摊大饼”式的发展过程。郊区与市区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繁荣度越来越接近市区。
趋势六:在城市整体容积率上找规模。
城市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大片的农田转变为非农业土地利用形态,二是原有的城市土地利用趋于高度化。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城市总体上还处于粗放型发展,即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相对滞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未得到足够重视,地下空间零散,不成系统。城市上部空间也利用不足。因此,以空间垂直利用代替平面利用,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城市土地的空间利用率,将是城市规模扩张的一项重要内容。
趋势七:市场导向型的城市化,经营城市概念流行。
过去以行政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市场导向型的城市化是一个方向,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结果是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城市化的主导型变为市场化模式,就必然要提出经营城市的概念。经营城市不仅是经营土地的问题,核心是城市空间资源、自然、人力、延伸资本,包括人力创造的价值、冠名权等。
趋势八: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差异趋于缩小。
目前东部局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的已达到60%。从短期看,东部地带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要继续明显快于西部地带,前者平均每年增长1.08个百分点,而后者则只有0.71个百分点。未来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省区将有: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年平均增加数均为1个百分点以上;提高较慢的省区将有:内蒙古、黑龙江、贵州、甘肃,其年平均增加数为0.55个百分点左右。但总体上说,省际间城市化的差异未来将趋于缩小,最高和最低间的差异将由4倍多降为2倍多。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