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学者提出“微观地理”概念
admin
2004-03-29
来源:
网
自3月10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以来,北京市的修编工作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日前,数十年来致力于北京地方文化研究的鲁迅文学院教授王彬提出,北京修
自3月10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以来,北京市的修编工作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日前,数十年来致力于北京地方文化研究的鲁迅文学院教授王彬提出,北京修编应该注入“微观地理”概念。
王彬所提出的“微观地理”,指的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区域性地理,包括道路、节点、建筑物、标志性建筑物、边缘等,宏观的城市规划应该与区域景观、人文色彩相协调。现在报刊登载的北京人非常喜欢阅读的有关胡同、四合院、名人故居、王府宅第的文章,都可以归纳到“微观地理”这个理念之下。
就在不久前,王彬和夫人徐秀珊共同出版的新书《北京街巷图志》,以城址变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从西周、战国,一直写到当代,把北京的街巷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王彬对记者说,应该说,此书更加侧重人文,更加侧重微观。而目前对于北京的研究,最缺少的就是微观地理方面的研究。比如,一条街道的形成过程、一个胡同的变迁等。
王彬说,近年,随着北京市危改工程的加快,很多小街小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举其大者,牛街两侧的头条至六条、巴家胡同、东大胡同以及枣林斜街的东段等都会彻底消逝。而天桥一带、东直门与朝阳门两侧危改地带的很多胡同也彻底消逝了。
这些胡同的消逝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保护北京的古都特色?
众所周知,北京旧城由城墙、皇宫、胡同三部分组成。城墙早已拆除,胡同消亡了不少,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北京旧城将只剩下紫禁城了。近年来,虽然北京市政府公布了文化保护区,但除此之外还没有更好的办法。
那能否在即将消失的区域,根据胡同的布局与胡同走向建设楼房小区?
王彬说,谈到城市地理,没有微观就没有宏观。我们过去所以对承载着北京文化的胡同和四合院重视不够,就在于没有意识到,胡同与四合院是微观地理,也就是北京这个宏观地理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微观地理当作一个历史地理的学科进行仔细与认真的研究,这样我们在进行宏观规划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避免失误。
基于“微观地理”的概念,王彬对备受关注的四合院和胡同的保护,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他说,比如东城区的南锣鼓巷地区,是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的西部区域,这里作为北京城内的一片居民区,与皇城只有一墙之隔,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相对于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这里的灰墙灰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民间色彩。
南锣鼓巷地区在元代就是元大都的中心区域,历史深厚,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这里曾经留下很多历史名人的生活痕迹。
王彬大胆设想,因为这个地区的原貌破坏不大,只要略加治理,便有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此事,王彬目前正在写文章并四处进行积极呼吁。
就城市规划建设中“微观地理”的提法,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王东对此比较赞同,他也指出,“微观地理”只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现阶段不可能将“微观地理”纳入具体规划的某一个阶段。但作为一种参考和补充,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