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谋一双“亮眸”
admin
2004-06-04
来源:
网
最近,上海市规划局对上海市区的城雕进行普查,在1034座城雕中,264座是纪念性城雕,其余为装饰性城雕;3米高以上的大中型城雕有459座,约占总数的40%。在普查的基础上,有关方面还对
最近,上海市规划局对上海市区的城雕进行普查,在1034座城雕中,264座是纪念性城雕,其余为装饰性城雕;3米高以上的大中型城雕有459座,约占总数的40%。在普查的基础上,有关方面还对城雕作品进行了质量综合评定,结论是:优秀作品和劣质作品各占总数的10%,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平庸性作品。
[B]城市雕塑存在“顽症” [/B]
对于上海城雕质量综合评定的结果,有关专家指出,这是由于四大方面的顽症所造成的,一是放差地,即缺乏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散,重要公共空间缺乏有力度的城雕作品;二是配错景,即城市规划没有为城雕预留空间,目前的城雕仅起补白、点缀的作用,与周围环境不相适应;三是少个性,即城雕作品缺乏个性,在题材选择、形象塑造方面多有雷同,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四是缺内涵,即缺乏精品力作,没有出现能代表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的城市雕塑。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城雕建设中也存在着诸多类似问题,比如千篇一律,平庸苍白,粗制滥造,浪费惊人等。归结其原因主要是城市雕塑处于无序状态,有的地方简单化地搞“形象工程”,忽视专家意见;有的则是被商业炒作所左右,惟利是图,不顾社会效益;有的则是承建单位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还有的城市由于在规划中对城雕布局缺乏必要的考虑,使城市雕塑没有立足之地,而只能勉强地生挤硬塞,结果是既破坏了原有的环境景观,又难以展示雕塑的风采而“两败俱伤”,使得本身是相当出众的雕塑作品,由于没有相应的空间环境而缺乏应有的意境,造成作品黯然失色,感染力大大削弱。
与此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本应在城市特色的创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城雕缺乏个性和特色,非但无助于城市特色形象的塑造,反而冲淡和模糊了城市特色。比如,现在有的城市雕塑作品看上去很漂亮,但是缺乏一定的内涵,创作者只顾追求表面的视觉效果,而没有从精神与哲理层面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思考,以致造成城雕作品的平庸,从而被视为“城市垃圾”,“污染”城市的脸庞。
[B]专家为城雕献策[/B]
针对上海城雕作品的现状,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朱国荣指出,要提升上海城市雕塑的总体水准,除了依赖本土艺术家的原创之外,还应有魄力去购买现代大师的作品,但一定要杜绝复制品和仿制品。艺术的复制品,常常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它们非但不能提升城市的档次,反而会让整个城市为此而失分。
雕塑家然锐鹤指出,城市雕塑有它特定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如构图、影像、体积感、空间感以及隐喻性等,雕塑家要充分运用这些特定语言,反复推敲、构思,使他们的才智、观念和技巧在作品上得到充分的释放,这才是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要摒弃文化符号的简单挪用,图解不是艺术。对于浦东来说,需要民族内涵,但更要体现国际性、开放性和现代性。
有关专家还强调,雕塑是一门艺术,最怕限时限刻、仓促完工。每件城市雕塑都要经过层层“过滤”与修改,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集体的智慧,因此急不得,一急便出不了好的作品。同时,对所有艺术作品而言,个性化是永远需要强调的要素,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城市雕塑的创作者有必要深入理解城市环境空间和城市性格,但并不是说丢掉自己的东西,简单地迎合外在的需要。当下市场价值导向和审美趋向多元化,艺术家不该盲目“尊重”市场,不该为了特定的环境抛却自己原有的特定的风格。城市雕塑的创作者在强调个性的同时也不能偏废对共性的把握,因为城市雕塑本身就是社会需要的结果,因此城市雕塑建设也要以人为本,要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要有很强的公共性,应尽可能采用大家承认的符号,体现社会的共同理念、共同需要、共同信仰,这与个人表达不直接矛盾,可以融汇在一处。只有让雕塑走下台座,让观众参与其中,才能使城市雕塑融入城市环境,融入百姓生活;只有不断探索城市景观艺术,丰富城市景观环境,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们欣赏品位的需要。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