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与“凹陷带”
admin
2004-08-10
来源:
网
城市话题 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从城市“点状拉动”转变到城市群“组团式发展”,这是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经济发展必
城市话题
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从城市“点状拉动”转变到城市群“组团式发展”,这是未来几十年内中国经济发展必然面临的历史选择。
在这种背景和理性思维下,我省作出了加快半岛城市群发展的重大决策。这为山东半岛早日成为我国经济的第三极作了理论上的构划,一系列的举措也将随之配套跟进。
事实上,靠建设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隆起已经是成熟经验了,如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日本的“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都是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
我国改革开放后崛起的“长三角”、“珠三角”,现在已成“发达地区”的代名词,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区域的表述,其实已经隐含着“城市群”的概念。因为这两个区域内现代化水平之高、城市之密集都为国内之首。
我省的“半岛城市群”一提出,就有着极为清晰和特定的内涵,既不是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指“由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和淄博8座城市组成的城市带”。这是我省最发达的地区。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这8个城市相距大多在100公里到200公里之间,中间地带不少凹陷”,因此称之为“城市群”还单薄了点。要使这些地带迅速隆起,靠目前这8个城市通过扩张相互衔接还不现实,这样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县”级市身上。我省之所以高度重视县域经济以及提出的分类指导30强和30弱等措施,本身就包含着这种意思。
在“半岛城市群”的范围内有22个县级市,如果有一半左右能达到所属地级以上城市的水平,具体说也就是在每个相邻的地级市之间能崛起一到两个人口过50万、GDP过千亿、财政收入过50亿的县级市,那么半岛城市群的概念将丰富很多。20个左右像模像样的中等城市,以四五十公里的间距“蹲”在半岛上,将使人真正置身于“城市群”的感觉。
所谓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称谓,本身就是行政和计划的产物,大市带小市的作用在实践中也令人置疑。大市之所以大,基本上是靠行政手段拢取资源。随着行政资源作用的淡化和市场资源作用的显现,有些县级市已经呈现出超越地级市的势头,如广东的顺德、南
海,江苏的张家港、昆山等,现在GDP都在千亿左右,财政收入达四五十亿元,去年张家港市境内税收超过百亿,令全国绝大多数的地级市望尘莫及。
我省半岛的一些县级市也有骄人表现,如威海的荣成、文登,烟台的龙口、莱州,潍坊的寿光、诸城等,财政总收入都达10亿以上,城市的规模、档次、水平及其配套设施等都可圈可点。但总的来看,同上述南方的发达县级市相比,这些县级强市还有较大差距。更重要
的是,从产业看,南方这些城市大多有完整的产业链,有些已成为某些前卫产品制造业基地,在世界上都有一定分量,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像江苏的昆山,其三资企业竟然接近3000家,合同利用外资15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7亿美元,这是我省除青烟威外的14个地级市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长三角”、“珠三角”,很大程度上是靠这些县级市支撑着。
如何使县级市迅速崛起膨胀,有多种路径。在目前的体制下,最重要的是做好行政资源的配置。城市就是城市,只应有规模的大小和发达与否,本不应该有过多级别的限制。在现行体制下,因级别不同,享受到的行政资源也不同,级别高的多,低的则相应少,下一级城市要无偿地为上一级城市作贡献。因此,要想使县级市快速发展,应该赋予更多更大的行政权限,使其同较大的城市相比不致在行政上处于绝对弱势化。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除特殊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造就了城市外,大多数城市都是工商等产业的聚集之地,即便海边码头城市也是由运输业支撑起来的。因此,要牢牢树立产业立市的意识。这些古今中外都有很好的例证。远的不说,近的如胜利油田之于东营市,潍坊海化
集团之于潍坊海化开发区,都是先有企业后有城市的典型。我省成长较好的县级市,同时也都是工业等产业发展较好的市,尤其是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不可低估。寿光市的晨鸣集团一个月的利税就是一个亿,诸城市年税收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正是有了这些大项目,才造成
了人员的集聚和支撑了地方财政的大厦,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我省有很好的承接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县级市也大多有着地价、劳动力便宜的硬件环境,软环境近年也有较大改善。只要进一步完善法制环境,降低外资进入的行政成本,境外产业就会由低到高逐渐跟进。这样,不但半岛城市群真
正成“群”,而且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形成一条城市群峰的“隆起带”。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