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从建设生态省看山东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现状

admin 2004-08-12 来源: 网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无可替代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否拥有量足质优的水资源、营造永续平衡的水环境,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无可替代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否拥有量足质优的水资源、营造永续平衡的水环境,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的山东,多年来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2003年12月2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把解决水资源短缺、保护水生态环境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首要任务,水资源优化配置被纳入建设生态省的四个关键环节和十大重点工程。本文利用省统计局环境综合统计数据和水利、环保、建设部门的相关历史资料,着重对2000年以来山东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及走势作简要分析,以期为推进生态省建设提供有益的信息支撑。   一、山东水资源总量的发展变化情况及主要特点   水资源总量是指一定区域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包括地表径流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从山东水资源发展变化情况分析,山东水资源具有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剧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等特点。   首先,从水资源总量看,山东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占有量偏低。2003年是山东难得一遇的丰水年,全省水资源总量489.69亿立方米,但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左右,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37.9立方米/人,不到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根据瑞典著名水文学家法肯马克提出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贫水定量标准,山东始终处于人均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的贫水区临界值以内,从近4年情况看,基本属于人均水资源小于500立方米的绝对贫水地区。 表1:2000至2003年山东水资源总量表 年 份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立方米/人) 枯、丰年份 2000 252.09 163.89 142.25 10.62 607.3 282.0 偏枯水年 2001 238.81 170.42 128.50 9.60 600.7 264.8 偏枯水年 2002 98.14 52.02 75.13 5.61 420.2 108.3 枯 水 年 2003 489.69 349.29 140.40 18.30 936.3 537.9 丰 水 年 多年平均(1956-1999年) 305.82 222.90 153.52 11.40 676.5 _____ ________   其次,从时间分布看,全省年际间降水量、水资源量存在明显丰、枯交替,易出现连续枯水时段,年内水资源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1981-1983年、1986-1989年都是连年干旱,1998年至2003年春,全省持续干旱少雨。从《2000至2003年山东水资源总量表(表1)》可以看出:受降水量变化等因素影响,前两年都是偏枯水年,年均降水量刚过600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0%以上,水资源总量在230至250多亿立方米;2002年为枯水年,年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近40%,是50多年来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之一,水资源总量不足100亿立方米;而2003年降水量多达936.3毫米,是1961年以来的第二个多雨年,属多年少有的丰水年,水资源总量是上年的5倍,比多年平均(1956-1999年)305.82亿立方米还多60.12%。另外,全年降水量约有2/3至3/4集中在汛期(6至9月),特别是7、8月份,甚至主要集中在一、两次特大暴雨之中。   第三,从区域分布看,山东多年平均降水量从鲁东南沿海的850毫米递减到鲁西北内陆的550毫米,年径流的地区变化更为突出。多年平均径流深东南沿海高值区为260-300毫米,鲁西北平原和湖西平原低值区只有30-60毫米。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转化和相互补给的关系。地表水资源量通常用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来表示。山东近4年的年均地表水资源量只有183.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7.5%,除2003年外均远远低于多年平均值。地下水资源量主要指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矿化度小于2克/升的浅层淡水资源量。近4年全省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48.3亿立方米,近4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0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8%和3.2%。   第四,不论是当地水资源量还是客水资源量,近4年明显少于多年平均值。山东分属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3个一级区,下辖黄河流域的黄汶区、淮河流域的沂沭泗河区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区、海河流域的徒骇马颊河区4个二级区及12个三级区。从当地水资源量看,近4年平均降水量641.1毫米,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69.68亿立方米,分别比多年平均值偏少5.2%和11.8%。从客水资源看,目前,黄河水仍是我省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资源,多年进入我省水量(黄河高村站1951-2001年资料)376.1亿立方米,按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黄河分水方案,一般来水年份我省可引用黄河水70亿立方米。但2001至2003年,全省实际引黄供水量分别只有52亿、61亿和51亿立方米。   二、“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供给、使用和消耗的新变化   水资源的生成、供给、使用、消耗和回用等各个环节构成了水体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并行过程。我们从水资源的消费环节出发,通过供水、用水、耗水等三组数据来看“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变化。   首先,总供水量呈下降趋势。供水总量主要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从《“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供给表(表2)》看,全省总供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地下水供水量和其他水源供水(主要是污水处理回用量)的绝对值都是逐年降低的,跨流域的引黄供水量也基本呈下降趋势。黄河水一直是全省沿黄各市的主要供水水源。 表2:“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供给表 年份 总供水量(亿立方米) 当地地表水供水量(亿立方米) 当地地表水供水量占% 引黄供水量(亿立方米) 引黄供水量占% 地下水供水量(亿立方米) 地下水供水量占% 其他水源(污水处理回用等)供水量(亿立方米) 其他水源(污水处理回用等)供水量占% 2001 252.72 63.42 25.10 52.17 20.64 133.71 52.91 2.30 0.91 2002 252.39 56.19 22.27 61.47 24.35 132.96 52.68 1.77 0.70 2003 219.35 52.98 24.15 51.14 23.31 113.95 51.95 1.28 0.59 表3:“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使用表 年份 总用水量(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量(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量占% 工业用水量(亿立方米) 工业用水量占% 生活用水量(亿立方米) 生活用水量占% 生态用水量(亿立方米) 生态用水量占% 2001 252.72 182.91 72.38 41.91 16.58 27.90 11.04 ____ ____ 2002 252.39 188.27 74.59 36.59 14.50 27.53 10.91 ____ ____ 2003 219.35 162.54 74.10 31.62 14.42 23.81 10.86 1.38 0.62   其次,用水总量下降,用水结构趋向合理,用水效率有所提高。用水总量,是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与供水总量是同一个指标的不同概念表述),按用户特性分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三大类。从《“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使用表(表3)》看:三年农业用水量均超过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比例有所下降,而林牧渔用水绝对量和所占比例均逐年提高,2003年因降水量大,农业用水总量出现负增长;工业用水量逐年减少,所占比例也逐年降低;从2003年新建的生态用水量统计数据看,全省生态用水1.38亿立方米,仅占0.62%。   三年来全省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逐年减少,前者2003年已达到《纲要》提出的2005年低于210立方米的目标,后者2002年已达到《纲要》提出的2005年下降到80立方米的目标。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生活用水量也在逐年减少。 表4:“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消耗表 年份 总耗水量(亿立方米) 综合耗水率(%) 农田灌溉耗水量(亿立方米) 农田灌溉耗水率(%) 林牧渔耗水量(亿立方米) 林牧渔耗水率(%) 工业耗水量(亿立方米) 工业耗水率(%) 农村生活耗水量(亿立方米) 农村生活耗水率(%) 城镇生活耗水量(亿立方米) 城镇生活耗水率(%) 生态环境耗水量(亿立方米) 生态环境耗水率(%) 2001 157.17 62.19 113.81 68.00 7.05 45.00 17.91 42.73 14.36 86.00 4.04 36.00 ____ ____ 2002 172.23 68.24 127.13 74.00 11.45 66.00 16.57 45.29 13.03 77.00 4.05 38.00 ____ ____ 2003 149.74 68.27 104.18 72.92 13.93 70.82 14.92 47.19 9.80 82.63 3.92 46.89 0.94 68.12   第三,总耗水量减少,但综合耗水率升高。耗水量是指毛用水量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从《“十五”以来山东水资源消耗表(表4)》看,耗水绝对量在减少,但综合耗水率(即耗水量占用水量的比例)却有所提高,特别是林牧渔业、工业及城镇生活领域的耗水率提高更明显。耗水率高将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消耗是今后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山东水生态环境质量虽有好转但仍令人堪忧   多年来,山东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但由于对水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使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环境状况趋于恶化,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加大了保护水环境工作力度,狠抓水污染治理,全省水体质量有所好转,但水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仍令人堪忧。   表现之一:河水断流现象频发,河流、湖泊、水库水质污染严重,富营养化明显。据1980至2002年监测资料,因水资源高强度开发利用和降水量减少,全省河流除沂沭河外均发生了严重断流现象,个别年份全年断流。全省大部分河流水质为劣V类,主要污染源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主要超标污染参数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量等。从《“十五”以来山东河流水质表(表5)》可见,尽管I类、II类水质河长比例有所增加,V类水质河长比例明显减少,但2/3以上河长为劣V类水质,且劣V类水质河长比例逐年增加。2003年,水质超过III类的超标河长比例达90.5%。从《“十五”以来山东湖泊水质表(表6)》看,全年期监测评价大明湖一直是劣V类,南四湖水质也未见明显好转,南四湖和大明湖水质均呈富营养状态。从《“十五”以来山东水库水质表(表7)》看,全省大中型水库全年期水质状况不容乐观,III类和IV类水质水库比重增加,在2003年评价的30座水库中,只有7座为中营养,其他23座都为富营养。 表5:“十五”以来山东河流水质表 年份 监测河段(个) 总代表河长(公里) I类水质代表河长占% II类水质代表河长占% III类水质代表河长占% IV类水质代表河长占% V类水质代表河长占% 劣V类水质代表河长占% III类以上超标水质代表河长占% 2001 70 4855.4 0.00 3.40 1.30 18.80 10.40 66.10 95.30 2002 66 4389.4 0.00 3.08 9.05 12.67 8.17 67.03 87.87 2003 70 4855.4 0.49 4.92 4.10 12.84 5.80 71.85 90.50 表6:“十五”以来山东湖泊水质表 年份 南四湖 大明湖 微山湖 南阳湖 昭阳湖 二级湖闸上 昭阳湖 二级湖闸下 2001 V类 劣V类 劣V类 IV类 劣V类 2002 劣V类 劣V类 劣V类 III类 劣V类 2003 劣V类 劣V类 IV类 V类 劣V类 表7:“十五”以来山东水库水质表 年份 评价大中型水库(座) I类水质水库(座) II类水质水库(座) II类水质水库占% III类水质水库(座) III类水质水库占% IV类水质水库(座) IV类水质水库占% V类水质水库(座) V类水质水库占% 劣V类水质水库(座) 劣V类水质水库占% 2001 30 0 3 10.0 13 43.3 11 36.7 3 10 0 0.0 2002 30 0 2 6.7 12 40.0 10 33.3 3 10 3 10.0 2003 30 0 1 3.3 15 50.0 13 43.3 0 0 1 3.3   表现之二:地下水超采严重,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沿海地区海咸水入侵,水环境灾害频发。经分析计算,1975年以来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100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超采69亿立方米、山丘区超采31亿立方米。因大量超采地下水:一是造成地下水超采漏斗区面积扩大,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1979年全省地下水超采漏斗面积仅2831平方公里,2002年末达27586.8平方公里,占全省平原淡水区面积的40%,因2003年为丰水年,超采地下水现象得以缓解,漏斗区面积才减少为13408.3平方公里。除2003年外,平原区地下水位基本呈下降趋势,这样原有机井大批报废,损失巨大,新打机井变深,单井出水量变小,效益降低。二是导致了严重的海咸水入侵。据有关部门普查,胶东沿海有19个县(市、区)海咸水入侵面积达1006平方公里。这不仅使淡水资源减少,也造成工农业生产供水和人畜饮水 困难。三是产生地面沉降、房屋裂缝、道路毁坏、河堤开裂以及水质污染等严重水环境灾害发生。   表现之三:水体污染严重,防治污染、净化水质方面的投入负担加重。诸如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工业和生活污废水、废料、垃圾等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就地处置,以及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都是造成水体污染的直接原因。《2000至2003年山东废水排放表(表8)》显示,近4年废水排放总量虽然都在25亿吨以内,但除2002年略有下降,基本呈增加趋势。4年来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多,2003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年最高值,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等,这些废水大多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同时我们也看到,各级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逐年提高,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增加。特别是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废水排放量减少,其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但要完成《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定的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如在2003年基础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需削减5.51万吨,削减率6.6%,任务十分艰巨。 表8:2000至2003年山东废水排放表 年份 废水排放总量(亿吨) 生活污水排放量(亿吨) 生活污水排放量占% 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占% 造纸及纸制品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 造纸及纸制品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工业废水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亿元) 2000 22.9 11.87 51.8 11.03 48.2 4.16 38.2 10.3 93.13 11.96 2001 23.5 12.00 51.0 11.50 49.0 3.90 33.4 10.8 93.96 10.79 2002 23.1 12.40 53.8 10.70 46.2 3.30 30.8 10.3 96.37 15.70 2003 24.6 13.00 52.8 11.60 47.2 3.30 30.1 11.3 97.12 16.10   四、抓住建设生态省的政策契机,搭建永续平衡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当前,山东建设生态省工程已全面启动,这就要求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摒弃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被动局面,主动探索适合省情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面对我省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立足于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调整思路,创新机制,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开发保护并举的方针,有效增加投入,携手共建一个永续平衡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首先,要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落实《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制定实施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实行超定额用水加价。政府加强领导,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监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尽快形成统一协调、健全完备的节水监督管理体系。特别要加快节水型社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资源规划、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用水统计、节水产品认证、取水许可和水价、水权流转等项制度。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发展节水型工业,采用节水型工艺,减少单耗。加大农业节水力度,逐步实现农业用水零增长或负增长。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当地条件出发,搞好农业节水的分类指导, 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大力发展微、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通过蓄水和保水设施建设,提高农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加快实施渠道防渗及管道输水灌溉,大力发展耐旱、高效作物。沿黄地区要加快灌渠节水改造,全面启动测水量水工程,5年内基本实现按方收费到乡镇,并努力创造条件,使计量收费工作向村户延伸。在生活方面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加强管理,减少跑冒滴漏。   其次,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节水减污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多年来山东工业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高消耗、高污染的造纸、化工、酿造、建材、火力发电等行业比重大,污水产生量大。要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把万元增加值耗水量列入工业经济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奖惩评估体系。引进关键链接技术,通过水的梯级利用和废水的循环利用,形成工业生态链网,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对现有工业污染源实施引导性标准和再提高工程,加大结构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能源结构,推动企业升级换代。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又减污。按照省政府要求,抓好关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5万吨以下草制浆造纸企业和5000吨及以下酒精生产企业,重点实施对造纸、印染、制革、化工、医药、电镀等行业的污染控制。   第三,实现水资源优质优用、科学合理调配,保持水资源的动态平衡。要遵循加强集储空中水、充分引用客水、积极利用地表水、严格开采地下水、强制使用中水、扩大生态用水的原则,保持全省水资源总体动态平衡和总量需求供应。重点城市要建立常规供水、应急供水和战略储备供水三套系统。形成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及相关节水产业配套的产业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实现废水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确保《纲要》提出的“十五”末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45%,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20%以上的目标。在水资源短缺、城乡争水矛盾突出的地区,可尝试将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于农业灌溉,将原用于灌溉的水供给城市。将清洁的冷却水循环使用于工业用水,将城市污水回用于公用设施和住宅冲洗厕所、浇灌绿地、景观用水、浇洒道路等,既减少天然水体取水量,又消除城市对水环境的污染,最终实现城市污水的零排放。在胶东半岛等近海缺水地区,建设低成本海水淡化和电厂海水冷却项目。在缺水地区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如在城市住宅小区或适当地方贮积雨水,用于浇洒绿地、道路、水景以及下渗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危机。今后应新开工建设一批山丘区供水水库和平原水库,新建续建地下水库。当然,在必要时还可开展远距离调水,实现水资源在区域间的动态平衡。   第四,要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确保水体清洁。突出抓好省辖淮河、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落实。实施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并重的策略,全面推进流域内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清洁生产等各项工作。同时通过绿化涵养水源,提高自然净化能力。   第五,加快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资源管理模式。近年来,各地逐步探索建立了集城乡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防洪等管理职能为一体的水务局。到2003年全省89个县(市、区)成立了水务局或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占县(市、区)总数的64%。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在水资源建设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切实解决地方保护、部门职能交叉造成的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执法不统一等问题,实现由“多龙管水”、以人治为主,向“一龙管水”、法制化管理转变,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第六,发展水生态文化,全面提升公众的水环境意识。发挥新闻传媒的影响力和科教机构的承载发展力,建立传播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渠道与机制。在构建水生态文化进程中,确立互利型思维方式,寻求一种适于人类与自然共同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体系。   第七,建立经济与资源环境一体化核算体系,研究探索如何科学准确地将水资源纳入绿色GDP核算。为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成本,研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能不断地对生态环境与资源进行必要补偿,引导人们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逐步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上来。当前要充分发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互补优势,建立水资源和水环境统计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