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梅州城建:“千年古城”迈向“世界客都”

admin 2004-10-05 来源: 网
  提起梅城变迁,许多“老梅州”想从旧模样中找回历史记忆,感觉到非常艰难。因为,日新月异的市政建设,带给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梅城面貌一新,即便是普通的市民也难以辨认往时的街
  提起梅城变迁,许多“老梅州”想从旧模样中找回历史记忆,感觉到非常艰难。因为,日新月异的市政建设,带给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梅城面貌一新,即便是普通的市民也难以辨认往时的街坊。梅城变大了,变靓了,正向“世界客都”迈进。   20世纪80年代中期,梅州城区几乎只有江北老城区这一块,江南、江北的交通只能由梅江桥苦苦支撑。在江北担纲的老街道、老楼宇,仍在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在江南,稀疏地分布了一些平房,大片的水田、沙滩、荒地让人感叹城在何方。   那时,居民住房既挤拥又简陋。“老梅城”陈先生告诉记者,他家老少全都挤在一间屋子里,没有客厅饭厅寝室厨房之分,俨然像个贫民窟。由于城市防洪功能脆弱,内涝时有发生。1986年7月,梅江超警戒水位3.56米,梅江及支流程江16宗堤围竟决口77处,8万居民困于泽国,160人被洪水吞没,6亿财产付诸东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市委、市政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总体要求,把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不断加强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有了显著成效,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逐步优化。1993年夏,梅城“一江两岸”建设工程正式启动。2000年,“一江两岸”改造建设项目大部分完成,大大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环境质量和品位,景观环境和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进步,改善了原来梅州城区冬天干冷、夏天闷热的小气候,“一江两岸”改造荣获国家水利部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称誉、国家建设部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   多年来,我市加快了梅城江南、梅县新城区的建设,以及梅城江北老城区的改造和扩展,使梅城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花园式现代化中等城市。城建部门在城区采取一街一景的绿化行动,新建、扩建的文化公园、剑英公园、滨江公园等和一系列街头绿地、街心花园的建成,使纵横交错的街道绿树成阴。到2003年梅城绿地面积达到了28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5%,人均公共绿地9.25平方米。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推进城市亮化美化工程,做到条条大道处处华灯,入夜后,梅江大道等主干道路晶莹碧绿、流光溢彩,看着迷人的夜景和别具匠心的路灯设计,用17751盏路灯装点的路灯亮化工程让人啧啧称赞。   过去的梅州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建国后市政建设虽有所发展,但速度缓慢。据统计,到1983年梅州城区建成区面积仅有4.7平方公里,而到2003年已经达29.92平方公里。而从1988年地改市后,我市开始进入稳步向前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由1988年的11.4万人发展至2003年的30.71万人。   目前,全市市政建设日趋完善,供水、电力、通信、公共配套设施、环境建设发展迅速,由过去平房为主的四代同堂,发展到现在花园式的小区、楼房林立。除小部分仍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外,大部分市民住上了套房、小洋楼。交通四通八达,建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酒店业、商业、文娱业发展迅速,公共设施、休闲场所日益完善,市民衣食住行步入现代新潮。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