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哪里像中国?
admin
2004-10-14
来源:
网
在一篇题为“城市像欧洲 哪里像中国?”的文章中写道: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是某些地方流传的说法。当然,“欧洲”和“非洲”只是比喻,但外在面貌在我们这个快速发
在一篇题为“城市像欧洲 哪里像中国?”的文章中写道: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是某些地方流传的说法。当然,“欧洲”和“非洲”只是比喻,但外在面貌在我们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家里呈现出来的落差,真的令人吃惊。
笔者看到过如今农村的凋敝:“青壮打工去,收禾童与姑”,有些地方甚至连“姑”也没有了,农村女青年也外出打工去了,成衣厂、玩具厂、美食城、洗头房就是她们的岗位,而壮实的汉子则在建筑工地上流汗。
笔者也看到了现代城市的辉煌:高楼巍峨、大厦入云、进口汽车、景观大道,满耳笙歌响,处处不夜天。当然,这里也有一日三餐苦,也有病痛愁断肠。然而摆在面上的一切,都是豪华的景象。是的,城市就是摆在面子上的,而且越来越不像是生活的场所。
这里不是“欧洲”,但有着比欧洲更欧洲的追求,由欧美专家主持的“高水平”的规划,正在一次又一次地创新。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果不是出自国际著名设计师之手,那是说不过去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如果竞标方案不是多数来自国外,也相当地有损面子。城市小区不是“加拿大街景”,就是“欧罗巴风情”。这些都是卖点,意味着“高尚生活”、“尊贵享受”。
如果你想在城市里找到一个“中国式民居”的住宅小区,不仅很困难,而且差不多是最昂贵的。作为一个中国的城市居民,你最可能的是居住在“欧美式小区”里。
还有城市雕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街头。同样,它们差不多也是从欧美直接仿来的。翻开一本世界雕塑作品集,你完全可以按图索骥,找到每件作品在中国城市街头的复制品。大酒店的屋顶上,不站上几个铜雕的维纳斯,好像说不过去。笔者还曾在一个县城招待所的大厅里,看到过好几个汉白玉的大卫赤身裸体地站着,像一个个保镖。
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热闹--“亮起来工程”。城市不仅要亮,还要灯光灿烂、灯火辉煌。不知是谁发明了“亮起来工程”这个说法,搞得每座城市都趋之若鹜。总之,亮如白昼就是好的,光污染是不存在的,夜晚不像夜晚了,“亮起来工程”就达到目的了。
“城市像欧洲”,但笔者没到过欧洲。笔者20多年都生活在中国的城市,所以不知欧洲的城市是否这样:一定要有一条或几条“景观大道”,一定要有一条“赛纳河”,一定要有一个或几个绿汪汪的草场人不得踏入,一定要装置数不清的灯火把城市的夜晚消灭掉。
笔者看到,自开始新一轮“城市美化运动”以来,中国的城市就是这样“比学赶帮超”。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可中国哪里像中国呢?
有的,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社会运行的一些规则或所谓“潜规则”,都还中国化得很。某些“像非洲”的乡村,照样有“土皇帝”作威作福。某些“像欧洲”的城市里,依然没有一个市民社会。
“城市像欧洲”只是表面上一定要“像欧洲”,而所有那些看不到的地方,并非摆在眼面上的东西,就不必“像欧洲”了。
这几天有报道说,北京下了一场大雨,二环三环几乎全线瘫痪,多处主干道因排水不畅被淹,照片所见积水达几十厘米。央视记者采访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杨明松,杨说:“我们最近几年在地面上确实有很多城市搞得非常漂亮,有些达到了奢华的程度……而在地下这方面,因为种种原因,我觉得全国很多城市不太重视这个。”
北京在这方面还算好一些,而且北京不“像欧洲”,但地下设施也不过如此。
“城市像欧洲”,贵在一个“像”字。“像欧洲”才够先进,够发达,够有面子。“像欧洲”了,就可以带着一拨又一拨内宾外宾参观,然后问一问:“我们的城市OK不OK?”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