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泉州的中心城市要这样建(图)
admin
2004-10-28
来源:
网
[center][img]/upload/news/2004102817480212.jpg[/img]大泉州城市经济圈不断扩大[img]/upload/news/2004102817489874.jpg
[center][img]/upload/news/2004102817480212.jpg[/img]大泉州城市经济圈不断扩大
[img]/upload/news/2004102817489874.jpg[/img]泉州湾都市圈日渐扩大[/center]
昨天召开的市委九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我们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革命性的要求。近年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我市贯彻落实省里关于发展壮大三大中心城市以及建设泉州湾城市经济圈、城镇密集带等部署,逐步形成并推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筑泉州湾滨海城市”的工作思路。
总体想法
继续坚持“打开大门、治理两江、保护古城、建设新区”城建方针和“东进、南下、西拓”发展方向,按照“两期三步”思路,北承福州,南接厦门,淡出闽东南,建设大泉州。坚持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山区县城、重点小城镇四层联动,加快推进晋江、洛阳江两岸城市建设步伐,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城镇滨海沿江带状连接为拱卫的泉州湾都市圈。
从发展格局讲,要往中心城市靠,使中心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实平台,凸显工贸旅游港口城市这一经济功能定位;从发展态势讲,要往海上逼,通过城市中心外迁、城市单元调整、港口规划建设、临海产业发展,凸显泉州湾滨海城市这一特色优势和形态定位;从发展目标讲,要往第一层面上挤,实现“城市版本升级”,全面发挥作为全省第一层面、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带动、先导作用,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这一区位、层级定位。
城市定位
泉州中心城市立足省域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泉州湾滨海城市的城市定位,市域政治、文化、科教、商贸中心和市域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基地、旅游服务基地的城市职能,跨江、面海的发展方向,框定泉州湾滨海城市基本形态。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上,改变以原有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拓展的思路,采用区域资源整合模式和基础设施共建、生态共保、产业共聚、利益共享的方式,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分步整合、扩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实现建设泉州湾滨海城市的目标。
区划调整
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泉州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合理扩大泉州市中心城区规模。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在不增加原县级行政建制的前提下,逐步整合辖区行政建制,明确城区功能分工,妥善处理好市、区各方的利益关系,确保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平稳过渡。
两期三步
近期分为两步:
第一步,凸显工贸旅游港口城市的定位,培育城市经济增长点。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先对具备建制并入中心城区行政区划条件的现中心城市八大组团的乡镇和惠安县(共约1500平方公里)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整合工业园区,发展港区经济,突出中心城市的港口功能,并使泉港区与中心市区真正连接、融合在一起,迅速做大中心城市规模;对2777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全部和南安市三个街道及丰州、霞美、洪濑、官桥、水头、石井6镇)的中心城市规划区进行严格的规模控制,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各县(市)分区详细规划应报市政府审批后实施。重大项目的选址应报市政府审批。中心城市总人口达到25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0万人,GDP年平均递增11%,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第二步,在区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对2777平方公里规划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中心城市总人口达到4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175万人,GDP年均递增9.5%,进一步撑大中心城市骨架。
远期即第三步,把4245平方公里的泉州都市协调区控起来、做起来、管起来,在条件成熟时实现泉州湾滨海城市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中心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86万人,GDP年均递增8%,最终形成泉州中心城市格局。·本报记者王晓陈玉珍· 泉州湾都市圈日渐扩大,迈向崭新的“泉州湾时代”
高品位保护名城
要结合泉州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泉州海丝史迹申报世遗,做好古城控规的修编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着力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与城市发展共生的文化蕴藏。泉州古城的保护与建设要始终贯穿“在保护中更新,在传承中建设”的主导思想,在核心保护区重点实施钟楼、西街、学府路、天后北路和堤后路等片区的保护建设,致力于存古存旧,风貌完整;更新则力求承继特色,延续历史文脉。
高标准推进新区建设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动城市向东、向南、向海湾发展。政治、经济和商业、文化中心逐步向新城区转移,推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新区不断繁荣。要在市区沿海大通道形成城市沿江、临海格局,加快推进晋江、洛阳江两岸城市建设步伐,认真搞好建设规划,促进沿江、临海的新的城市景观带和洛阳江生态新城开发建设,体现山水和沿江、临海特色。在推进城市跨晋江、洛阳江发展中,要有意识地以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泉州大桥南片区城东综合商住小区、洛秀新区等项目为先导,促进江南池店组团和城东组团、洛秀组团的成片、成规模开发,提高新区的投资规模效益和带动效应。
充分发挥惠安和城东、东海组团对外交通枢纽位置的优势,加快后渚至百崎、泉州至晋江和石狮至惠安的跨江、跨海大桥的建设步伐。加快洛秀组团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路网路架。对一些不符合城市规划、影响城市景观的“城中村”进行彻底改造,配套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科学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调整用地结构,实行土地成片统一开发,形成新区工业载体和城市发展平台。进一步保持新区房地产开发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提高新区人居环境质量。
大气魄建设市政设施
围绕建立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泉州沿海大通道、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泉三高速支线南安至惠安高速路、泉州晋江大桥、福厦高速铁路等进出城通道,建立快速便捷的城际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国道324线华大至洛阳桥拓改工程、朋山岭隧道第二洞及其接线工程、沿海大通道后渚至万安段建设,形成泉州中心城市东片区新的外环通道。重视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完善城区路网,加快建设绕城快速公路和进出城及联接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干道。积极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进一步缩短城市时空距离。
围绕强化信息中心功能,继续推进“数字泉州”工程建设,提高中心城市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
围绕强化公共保障,完善中心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区域网络,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抓好城市防空、防震、防火设施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围绕可持续发展,加快北峰、城东、东海等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建设完善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等处理设施,加大对城市大气、噪声等污染的治理力度。到2005年,我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力争达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大手笔改善人居环境
要按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的内涵及要求建设城市,充分挖掘中心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环境。2005年中心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要达到32%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7%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以上,努力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确保通过“国家园林城市”的考评验收。
高效能管理城市
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重点整治市场、交通和公共场所秩序,扎实有效地在市区开展乱张贴、乱涂写广告专项整治活动,研究解决停车难、电动车等新引发的交通问题。要加大建筑业、房地产业、工商管理等的市场秩序整顿力度,确保行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抓紧LNG燃气管网项目的前期工作,明年动工建设,确保2007年前建成投入使用;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开辟环泉州湾城市群公交线路,积极推进沿海县(市)城际客运线路公交化运作,构建“大泉州”城市公交体系。
成立城管综合执法局
学习借鉴深圳、福州、厦门等城市做法,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将争取在明年底前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并设立鲤城、丰泽、洛江分局,负责辖区内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道路秩序、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等的监督和维护。在此之前,各区将先成立城管办,切实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
成立地下管网建设公司
对泉州市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投资进行体制改革。成立泉州市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城市规划区内给水、排水、燃气、电力、电信、有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交通信号等地下管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和维护、运营,改变我市地下管网工程建设与城市道路建设不同步,随意破路、破坏城市绿地等状况,保护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维护我市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启动大公交项目
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经济纽带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湄洲湾组合港、泉三高速公路和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协调共建。抓紧做好泉州江南池店组团与晋江污水处理厂合并扩容、环泉州湾大公交项目等城市联盟试点启动。
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
降低中心城市户口迁移的准入条件,对在城区有固定居住条件、合法职业及经济来源,与用人单位签订二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人员,可申请在城市登记常住户口。对引进或聘用人才,可在其居住地或就业单位登记常住人口。对以不改变户籍、国籍的形式来泉工作或创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试行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对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可实行“先落户,后就业”的管理办法。完善城市住房、就业、教育、优抚安置、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使符合条件取得城市户籍的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推进中心城市发展。市级已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管理委员会、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等相关领导机构,近期将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的泉州市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各县(市、区)要成立党政一把手挂帅的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强化目标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明确中心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思路,分解细化各项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举措的落实。
·记者王晓陈玉珍· 增强城市 ,发展动力,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以建设高新技术孵化、民生产品制造、石油化学工业、特色农业产业、生产要素集散等五大基地为载体,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建设,壮大经济总量,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力争至2010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1个(服装),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3个(石化、鞋业、纺织),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10个(石材、建陶、食品饮料、机械制造、雕刻工艺、陶瓷、纸业、电子、制伞和包袋),其余的产业集群能参与国内竞争、对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起带动作用。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4%。
积极发展服务业
加快物流业、信息业、金融保险业、商贸连锁业、房地产业、会展业等生产服务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提高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和就业中的比重,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建设石狮服装、布料,晋江鞋业,丰泽树脂工艺品,南安建材、对台农副产品、官桥粮油,华洲水产,洛江五金机电、泉美花卉,安溪茶叶,泉港石化等一批龙头专业物流中心。
建成国际性大港口
泉州港口将立足于“福建省重要港口”的布局定位,向港口层次高、辐射面广、功能齐全的更高目标迈进,把泉州港建设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多功能国际性大港口。
近期要致力于秀涂港区、石湖港区等泉州湾中心港区的开发建设,远期重点建设斗尾作业区和肖厝作业区;适当发展围头湾港区,以应对对台贸易、旅游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努力把泉州湾港区建成以承担集装箱等货运为主,兼有客运的商业中心港;把围头湾和深沪港区建成以近洋和国内航线为主的中小型港区;积极推进湄洲湾南岸港区深水集装箱泊位的建设,争取用5至10年的时间把其建成能够靠泊第六代集装箱船舶的深水港,力争在2015年前把其建设成为多功能的大型国际中转贸易港。
建成全省主要旅游地
在今后的几年内,泉州旅游业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至2007年建成全省主要旅游目的地,成为福建省三大旅游城市之一;第二步,至2010年建成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第三步,至2015年将泉州培育成国际旅游城市,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推出名胜古迹、寻根谒祖、宗教朝圣、戏曲文化、名人名迹、度假休闲、民俗风情、自然生态、滨海、健身娱乐、商贸购物等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食、住、行、娱、购”配套服务设施,使我市的旅游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