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格:令人担忧的文化走向
admin
2004-11-15
来源:
网
趋同化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令人担忧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许多景象不复存在,而经过再造的城市全都是似曾相识,甚至“千人一面”。它们之间到底在哪些方
趋同化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令人担忧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许多景象不复存在,而经过再造的城市全都是似曾相识,甚至“千人一面”。它们之间到底在哪些方面彼此一致,才会有这般的雷同?细一想,可举十种:
一、功能区划分:最流行也最简便的方法是按照使用功能重新分割城市,在市中心造一个商业区和步行街,还有金融街、行政办公区、住宅区、旅游风景区,以及什么文化长廊等等。这样一来,城市原有的深厚而丰富的肌体被“解构”,全都变得生硬、单调和乏味。
二、广场:一个城市一个大广场,无一例外。有的地方连小小的县城也拆除民房,修建广场。这些广场修好后大都闲置无用。夏天酷日暴晒,冬天寒风回荡。
三、罗马柱:广场上必有喷泉和一排罗马柱。谁也不知这种舶来的罗马柱是干什么的。谁也不知为什么偏偏都要造这么一排怪模怪样的柱子。
四、高楼大厦:最雷同莫过于这些大家伙了。细长的、圆柱式的、尖的、金的、纯玻璃的、带旋转餐厅的,而且愈高愈威风,看上去全是“国际大都市”了。
五、住宅楼:全国许多住宅都像是一个公司设计的,无论是多层的公寓,还是单体的尖顶小房,全都一样,有的连名字也相同,比如罗马花园或帝豪广场。
六、通透墙:起源于美国,美国人自诩透明度高,连白宫也是铁栏围墙。于是被我们认为是最现代的街景,并很快相效成风。那些改造完成的城市大街两边全是通透的栏杆墙,里外大片绿草地。
七、烟花灯:一种仿照烟花的装饰灯,从江南到塞北,无一座城市没有,到处闪烁不停。
八、水泥树:用自来水造瀑布,用膨化塑料堆假山,用水泥塑大树,喷上绿漆,到处可见。北方城市还常常用水泥在街头造一棵大榕树或几株南国风情的椰子树。
九、白瓷砖:全国各地尤其是小城镇的房屋差不多全用瓷砖把外墙贴满,而且多为白色,有人戏称做“厕所砖”。
十、明清一条街:现在每个城市差不多都有一条明清街,这种仿古街原本与城市的历史无关,既没有历史记忆,也没有人文积淀。灰瓦顶子红柱子,再挂几盏大灯笼,全是一个样,甚至连里边卖的东西也差不多。
当然,上述的某些雷同,随着时间有的可以渐渐改变。比如烟花灯过时便会不再用,水泥树也可以拔去,假瀑布只要关上水门就行了。但那些千篇一律的大家伙呢,至少要用几十年。(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N城》:城市败笔
城市之间在相互观摩、取经、效仿和攀比。而今,哪个城市可能获得如当年梁思成对老北京城的评价——“这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
景观建筑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在建筑界的地位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景观建筑学在中国建筑界缺席,是城市风格缺乏个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旧城岂可摧残
虽然今天许多城市与以前相比已经日新月异,但在城市建设中对城市的无知和不负责任的破坏、摧残,却是到处可见。英国文物建筑学会指出,20世纪70年代发展的英国旧区改造所破坏的具有文物性质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我国文物保护界认为:从1982年始,我国先后公布了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
1992年7月1日,矗立八十多年的济南标志性建筑——具有典型日耳曼风格,可与近代欧洲火车站媲美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起因是某官员说:“它是殖民主义的象征,看到它就想起中国人民受欺压的岁月……那钟楼的绿顶子(穹隆顶)像是希特勒军队的钢盔。”照此逻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外滩建筑群不也应夷为平地?1999年11月11日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市的千年古城墙惨遭摧毁。郑孝燮、罗哲文等专家称此为20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之前,还有福州三坊七巷的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和浙江舟山市定海的老街区被拆。2000年2月,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院的命运引人关注,类似这样的明清四合院维系着城市文明的起承转合,被梁思成认为是“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但主事者并不认为这栋拥有私人产权的旧民居会比一间豪华厕所更有价值。
旧城改造的另一问题是房地产开发的狂热。官员的盲目决策和开发商的算盘,其作用远大于建筑师的专业蓝图。“拆”,成了使用频率极高的公共语汇。保税区和开发区的建设使宁波的历史人文资源损失了80%。旧城的破坏业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历史的载体不是在教科书中,而是在有质感有形体有生命痕迹的城市里。旧城被拆之后,宝贵的文明传统被割断,新城市对未来表现得无所适从,只好一味地抄袭,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无休止地折腾。
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发现了中国城市越来越相像:一样标志风格的连锁快餐店、银行网点、五星级酒店;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一样港式、欧风、新加坡模式的中不中、洋不洋的建筑。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这样评论中国的建筑师:“他们尝试过苏联的方式,结果他们对那些按苏联方式建造的建筑物深恶痛绝。现在他们试图采纳西方的方式,我担心他们最终同样会讨厌他们的建筑。”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出的像南京中山陵、上海中国银行大楼、紫金山体育场这样具有“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作品是不多见的。当代中国建筑能贡献给人类文化的究竟是什么呢?
现在,每个城市都在大力兴建广场和标志性建筑,为自己代言。标志性建筑的内涵应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出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可以存在数百年而不改。可惜绝大多数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并不能成为其历史文化的载体,或者说它只是把城市固有的文化消灭之后以新建筑取而代之。以最新最高最现代的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目前中国城市建筑景观热中的一大误区。新建筑之后还有更新的,因而标志性建筑也总在易帜。深圳上世纪80年代看国贸,90年代看地王。一切都以时序和建筑的宏伟来定。人说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眼睛,我们的城市太像一个急于追逐所谓的时尚而不惜一再动刀整容的小姑娘。中国有上万座30层以上的大厦,300条以上的步行街,35个CBD(中央商务区),每个城市都建有广场和地标建筑,这些基本上是城市管理者们互相观摩、取经、效仿和攀比的结果。他们需要不落伍,但付出的是“相似”的代价。在中国建筑界盛传着这样的故事:某些建筑设计师到处竞标,不过是把自己在一个城市的建筑方案略作规模上的调整拿到另一个城市套用。假设我们的城市参评世界遗产(这倒是一个估算城市价值的机会),哪个城市可能获得如当年梁思成对老北京城的评价——“这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
风头不宜乱抢
高楼大厦也成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代名词。西安旧城中原有的建筑以低层为主,市中心钟楼鼓楼城楼以及城外大小雁塔等均突出于城市轮廓线上,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点。而今市内层出不穷的中高层建筑破坏了传统的城市轮廓线,重要古建筑之间的“通视走廊”受阻。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真的就是中国现代化标志吗?绝不!建筑大师张开济以“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来形容时下流行的建筑风格。全国已有近百家城市喊出“建立国际大都市”的口号。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还有不少城市在为扩大市区人口规模不懈“努力”着,几百万上千万市民也成了国际大都市的指标。殊不知巴黎为缓解老城人口和就业的压力,花了三十年时间建了五座新城才移出75万人;汉城花了七年时间才使其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了4%。遗憾的是,在中国,像大连那样“不求畲螅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