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规划:我们从德国人方案里能学到什么?
admin
2005-01-26
来源:
网
近几年,请外国专家来为我们做城市规划设计是件颇为时髦的事。大到城市总体规划,小到城市特色街区的保护、新住宅楼的设计,都能看到国外专家的影子。这是我们加快对外开放的
近几年,请外国专家来为我们做城市规划设计是件颇为时髦的事。大到城市总体规划,小到城市特色街区的保护、新住宅楼的设计,都能看到国外专家的影子。这是我们加快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集天下智慧为我所用,本无可厚非。但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揣摩———我们经常关注的是国外专家提出的具体设计方案,而对方案体现的设计理念,所要传达的某种理想,却往往视而不见。
德国专家何力关于扬州老城区的保护方案也未必就是最适合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方案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是我们需要“拿来”的东西。
在何力的设计方案中,他一再强调老城区居民的地位———他们必须参与老城保护过程;一定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得到城中居民的支持;把居民住宅的改善作为老城保护基本目标之一。另一个反复强调的观点也围绕“人”展开,即老城区内人口密度高并不是至关紧要的问题,关键是要将居民住房质量优先解决———“没有人的老城永远也达不到可持续更新的目标”。
可见,“人”是何力规划设计中第一考虑的要素。按笔者的理解,老城中的居民才是保护的最终目标,即使是对古建筑、街巷的保护,也要落在能够改善老城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上。这与我们当下老城保护的思维出入颇大。
我们正处在一个要不断扩大城市版图的时代,将老城人口疏散,在郊区建起许多卫星城,老城区更多地体现商业、旅游的功能———在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古建筑是被保护下来了,可是,因为缺乏人的居住生活,建筑本身所体现的居住文化就成为静止的状态,它被收录到一份薄薄的旅游小册子中,十年、百年,无可更新,更无发展。这样的保护显然不是可持续性的。
对“人”的要素的重视,其实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未来。据说,在评价何力的研究报告时,我国著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阮仪三特别提到了何力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城市复兴”。阮仪三说,这个词与我们常常说的“老城改造”相比,更科学、更严谨,它强调给老城以可持续发展力量,同时也规避了“拆掉旧城建新城”的错误认识。
“复兴”与“改造”,单从字面意义上无褒贬之分,但落实在古城保护上,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更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后者则更注重现代社会的利益需要。既然保护,我们就得选择延续,将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用心衡量。
德国专家何力关于扬州老城区的保护方案也未必就是最适合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方案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是我们需要“拿来”的东西。
在何力的设计方案中,他一再强调老城区居民的地位———他们必须参与老城保护过程;一定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得到城中居民的支持;把居民住宅的改善作为老城保护基本目标之一。另一个反复强调的观点也围绕“人”展开,即老城区内人口密度高并不是至关紧要的问题,关键是要将居民住房质量优先解决———“没有人的老城永远也达不到可持续更新的目标”。
可见,“人”是何力规划设计中第一考虑的要素。按笔者的理解,老城中的居民才是保护的最终目标,即使是对古建筑、街巷的保护,也要落在能够改善老城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上。这与我们当下老城保护的思维出入颇大。
我们正处在一个要不断扩大城市版图的时代,将老城人口疏散,在郊区建起许多卫星城,老城区更多地体现商业、旅游的功能———在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古建筑是被保护下来了,可是,因为缺乏人的居住生活,建筑本身所体现的居住文化就成为静止的状态,它被收录到一份薄薄的旅游小册子中,十年、百年,无可更新,更无发展。这样的保护显然不是可持续性的。
对“人”的要素的重视,其实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未来。据说,在评价何力的研究报告时,我国著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阮仪三特别提到了何力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城市复兴”。阮仪三说,这个词与我们常常说的“老城改造”相比,更科学、更严谨,它强调给老城以可持续发展力量,同时也规避了“拆掉旧城建新城”的错误认识。
“复兴”与“改造”,单从字面意义上无褒贬之分,但落实在古城保护上,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更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后者则更注重现代社会的利益需要。既然保护,我们就得选择延续,将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用心衡量。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