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洛阳:打造文物大市新形象(图)

admin 2005-01-31 来源: 网
洛阳市文物管理局局长 郭引强   参加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建院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中外专家们,在共商全国石窟保护、研究大计之余,普遍对龙门石窟周边环境治理取得的突出


洛阳市文物管理局局长 郭引强

  参加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建院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中外专家们,在共商全国石窟保护、研究大计之余,普遍对龙门石窟周边环境治理取得的突出成绩惊叹不已,都惊诧这里的“变化大”、环境美、“认不出来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评价说,文物保护包括文物本体的保护和文物周围的环境保护,而龙门石窟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龙门石窟环境整治折射的是洛阳文物保护的冰山一角。据洛阳文物部门统计,近5年来,洛阳市从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战略高度出发,先后投资近4亿元对一大批重点文物景区周边环境进行大规模综合整治,使全市文物景区(点)的形象和品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新理念带动景区(点)环境整治的大举措 

  洛阳是国内外闻名的十三朝古都,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71处,馆藏文物近40万件,夏都斟鄩、偃师商城、汉魏洛阳都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等五大都城遗址散布其间。悠久的历史,宝贵的遗产,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带给洛阳人民无尽荣光和骄傲的同时,也使洛阳市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更多了一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多了一份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思考。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到洛工作不久,就多次到文物部门座谈、调研,他动情地说:洛阳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是洛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优势,要爱护它、保护它、传下去,让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旅游强市中发挥支柱作用。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对洛阳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申报工作开始,洛阳人的文物保护观念开始发生新的变化,认识得到了深化。用洛阳市委副书记朱广平的话说就是“明白了怎样才算真正保护文物,即保护文物不能仅限于本体,而应既保护主体,又保护其原生环境,文物本体应与周边环境和谐一致”。 

  保护文物的原生环境,最重要的是加强文物周边环境的整治,创造有利于文物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屏障。而环境整治的过程,也是一个触及矛盾、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文物要保护,经济要发展,老百姓的利益又不能受影响,这给政府领导、指挥环境整治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洛阳为此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如在拆迁龙门石窟周边违章和不协调建筑的过程中,洛阳合情合理地解决了老百姓的投资、收入与补偿问题;在景区土地占用上,采用了国有土地异地置换、集体土地长期租赁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洛阳的人民爱文物,作为洛阳文物保护“守护神”的文物部门和广大文博工作者,更是把保护利用文物资源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近5年来,洛阳文物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和科学决策指导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全面贯彻《文物保护法》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打了一场又一场整治文物景区(点)环境的攻坚战,写就了一篇篇动人的华章。 

  大投入带动景区(点)环境整治的大变化 

  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洛阳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古墓博物馆、都城博物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千唐志斋博物馆、汉光武帝陵是洛阳对外开放的十大文物景区(点)。为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违章和不协调建筑对文物原生环境的影响,近5年来,洛阳市先后投资近4亿元用于整治十大重点文物景区的周边环境,完善服务设施,加强文物安全保护,投资总额超过建国后前50年的总和。 

  龙门石窟是镶嵌在洛阳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名珠。从1999年开始,为实现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洛阳市投资近3亿元,大刀阔斧地综合治理景区内外的环境,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先后拆除了石窟保护区内的中华龙宫、环幕影城、部队营房、地震台、水文站、码头、摊点群、公墓、石灰窑、采石场、民居房等违章和不协调建筑4.1万平方米,完成拆迁面积13万平方米,绿化、硬化、彩化21万平方米,新建了景区道路、大型停车场、二级水面工程,特别是石窟北入口外行政村搬迁后,经过统一规划和大面积绿化、美化,使龙门石窟进出的门户豁然开朗,“峥嵘两山门,共挹一秀水”的伊阙风光尽收眼底,再现了龙门石窟静谧、和谐、古朴的历史风貌。龙门石窟环境整治工作首战告捷,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坚定了洛阳人民治理文物景区环境的信心,同时也拉开了全市治理重点文物景区环境工作的序幕。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被誉为“祖庭”、“释源”;洛阳关林是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也是我国唯一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白马寺、关林和龙门石窟一起,被称为洛阳文物景区的“老三篇”。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改革开放后经济利益驱动的因素,长期以来,白马寺周围交通拥挤、商铺建设无序;写满了忠义仁勇的关林多年来被居民区包围,特别是庙前建于明代的戏楼年久失修,几近坍塌。继龙门石窟环境整治工作成功后,洛阳市投资4300多万元完成了白马寺大门改造扩建工程,还遵循历史记载新建了仿古石牌坊、放生池等,对耿公祠、齐云塔院进行了修缮,使千年古刹又恢复了昔日的神秘与静美。与此同时,投资4500万元,拆除了关林门前的大批违章和不协调建筑,改扩建了宽敞、亮丽的关林门前广场,修葺加固了戏楼,大大提升了关林重要文物景区的开放品位。 

  随着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这三处市郊文物景区环境整治工程相继告竣,洛阳市还不失时机把整治市区文物景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洛阳博物馆、洛阳都城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是由西向东坐落在市区繁华地段的三处重要的文物开放景点。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博物馆建设“三贴近”的方针,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教功能,从2001年底开始,洛阳市紧紧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景区工作的部署,对上述三处博物馆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类整治。针对洛阳博物馆的发展需要,经市委主要领导组织协调,将毗邻馆区的3.5亩城市建设用地划转为馆建用地,同时大胆实施拆墙透绿、亮化工作,进一步塑造了洛阳博物馆“龙头老大”环境优美、庄重典雅的开放形象。为加强洛阳周公庙古建筑群的保护,重现隋唐盛世应天门遗址,洛阳市投资上百万元搬迁了馆内混杂居住的数家单位和数十户居民,拆除了违章和不协调建筑,同时新建馆区南门和西门,实施馆区透绿、亮化工程,使都城馆由过去无人问津的文博单位变成为市民和游客观光游览的新景点。为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泽会馆,文物部门抓住周围道路改扩建的契机,认真治理馆前小环境,使洛阳民俗博物馆成为古建、绿地、小桥、流水交相辉映的市区浏览好去处。 

  洛阳在进行文物景区(点)整治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整治工作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位于洛阳城东边的老城历史街区,拥有金、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城门、城址和众多民居,是洛阳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然而,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街区私搭乱建现象较为严重,道路狭窄,卫生条件差,对城址等古建筑保护构成严重威胁。从2002年开始,洛阳市坚持保护和继承相结合的原则,累计投入8500万元,拆除不协调建筑,对老城东、西、南、北大街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整治和保护,修复三座石桥和钟鼓楼等建筑,修建西城丽京门及城墙,改造沿街店面,铺设青石板路面;对部分街区按半封闭步行街模式管理。整治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再现了洛阳老城浓郁的历史风貌,成为今天洛阳历史风情游的一张全新的名片。 

  洛阳不仅重视传统文物景区(点)的环境整治,而且注意抓住配合城市建设文物考古发掘的契机,打造文物开放的新亮点。2002年10月,洛阳市建设城市中心广场时,在文物考古钻探过程中,发现了惊世的东周王城大型车马坑遗迹,先后共发掘出18座车马坑,其中一座长42米、宽7.2米,并从里面清理出一处6匹骏马驾一车的遗迹,印证了古文献中有关夏、商周时期“天子驾六”之说,倍加举世瞩目。面对祖先的丰厚馈赠,洛阳人民更是珍爱有加。为有效保护这处重要的发现,洛阳市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毅然改变了原来的设计方案,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130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全新的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对外开放展示。同时围绕新馆文物陈列性质和建筑风格高质量地整治、绿化、亮化周边环境,实现了城市建设、文物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 

  此外,近5年来,洛阳市还投资6000多万元用于千唐志斋博物馆、汉光武帝陵、王铎故里、范仲淹墓园、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等一批重点文物景区的环境整治工作,以此为榜样,带动了整个市、县两级的文物景区(点)环境整治工作有计划地向前推进。 

  大变化带动文物保护事业的大发展 

  文物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和历史的缩影,而文物景区(点)则是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和名片。洛阳作为有着千年古都文化积淀的文物大市,既拥有邙山上下、伊洛南北星椤棋布的文物瑰宝,也拥有祖先馈赠和新中国建设发展壮大的一批重要的文物开放景区(点)。近5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和文物部门把对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浓浓深情,融入到求真务实抓好文物保护的具体工作实践之中。特别是坚持把保护文物周边环境作为一项重要措施认真实施,使一大批文物古迹、文物景区(点)洗去尘封、熠熠生辉,不断地提升了良好的形象和品位。而大批文物景区(点)形象和品位的刷新,也强有力地推动了洛阳文物保护事业的大发展。 

  龙门石窟环境整治工作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景区周边环境、窟区内服务设施与石窟石刻文物整体风貌的协调一致,赢得了国内外文物专家的广泛赞誉,使龙门石窟于2000年11月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申遗效应”的拉动下,2002年3月,洛阳市成立了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龙门石窟研究院),将保护区由文物部门统一管理,理顺了龙门石窟的管理体制。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投资3000多万元在龙门石窟保护区外南北各建了一座公路大桥,使原来过往景区的车辆绕外行驶,实施了对整个景区的封闭管理,实现了数代文物人梦寐以求的夙愿,也提前3年实现了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庄严承诺。 

  龙门石窟、关林庙、白马寺、潞泽会馆、洛阳博物馆环境整治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文物科研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繁荣。龙门石窟申遗成功后,自2001年底开始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偿援助项目——龙门石窟保护维修工程,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还于今年初争取了中意文物保护培训班实习基地(龙门石窟部分石窟维修保护、隋唐洛阳城南市遗址考古发掘和山陕会馆文物古建维修)的新项目,从而为龙门石窟提高文物保护水平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合作空间。白马寺环境面貌一新,收到了原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参观访问的目的,达成了由印度投资毗邻白马寺建设大佛殿的重大合作意向。关林、潞泽会馆环境的改变,扩大了两景区(点)的国内外影响,抓住这个机遇,每年分别通过举办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和民俗文化庙会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观光游览。洛阳博物馆长年配合举办的精品文物外展活动,呈现出较为活跃的局面。 

  重点文物景区环境整治工作的成功,还促进了文物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文物的合理利用。位于洛阳市西的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由于拥有两千余方唐代墓志,被人称为“石刻唐书”、“最原始的唐人档案”。从2001年开始,该县投资1700万元整治周边环境,为这处珍贵的文化遗产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坐落在洛阳市孟津县的汉光武帝陵,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汉代皇家陵园,该县投资1400万元整治周边环境,同时仿照汉代风格恢复神道、石刻等历史建筑,使该处文物保护区成为洛阳北线旅游的一个重要的文物景区,带动了整个孟津县文物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洛阳市区的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经过治理后,不仅提高了老城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在保护街区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利用,如今已作为洛阳市又一旅游项目推向社会。最为可喜的是,作为有1500多年历史的龙门石窟,环境整治和申遗成功后,迎来了文物旅游的黄金期,近5年来游客稳定在80万人次左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重点文物景区环境整治的成功,也提升了洛阳市在国内外的形象和品位,促进了洛阳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乃至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随着一大批重点文物景区形象和品位的刷新和彰显,使洛阳作为我国中西部最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商注目洛阳,举办各种事业,同时也为近几年洛阳荣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魅力城市等殊荣做出了贡献。 

  保护利用文物资源,是党和国家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功在当代,惠及当代,利在千秋。近5年来,洛阳人民牢记保护文物的光荣使命,贴近实际,真抓实干,在保护重点文物景区(点)环境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实现了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协调发展。面对时代的呼唤,洛阳市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整治重点文物景区(点)业已取得的进步作为发展的新起点,与时俱进,创新思路,进一步加强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努力打造文物大市的新形象。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