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
admin
2005-02-03
来源:
网
“目前,全国竟然有183个城市相继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知道,就连首都北京日前出台规划时,也只是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城市’,而达不到‘现代化国际大都
“目前,全国竟然有183个城市相继提出了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知道,就连首都北京日前出台规划时,也只是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城市’,而达不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近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严厉斥责一些地方急功近利、脱离实际,超越经济承受能力搞劳民伤财“形象工程”的现象。
而与此同时,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拖欠的1780亿工程款中,各地政府投资项目所欠工程款就高达700亿。
其实,按照最早提出“国际大都市”的英国学者霍尔以及随后许多专家的界定,所谓国际大都市,实际上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指标,标准非常之高的城市概念。在当今世界,能被公认完全达到这一标准的不过伦敦、纽约、东京等少数几个城市。显然,在一个城市数量总共才600多个,城市化水平不过40%的发展中国家,居然一下冒出“183个国际大都市”,显得十分荒谬可笑。那么谁是这些不切实际、华而不实的“国际大都市”的制造者呢?
根据建设部官员的分析,规划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城市规划工作中的行为不规范,制度不落实等建设系统中的种种“病症”,都是病源所在。受追求政绩的强烈攀比心态影响,地方政府的城市规划必然脱离社会发展现实,在制定规划时,丧失应有的严肃性、科学性,致使建设目标过于“离谱”。不过,据此就把“国际大都市”泛滥都推到官员的政绩冲动和“形象工程欲”上,笔者以为又未必就是事情的全部。
实际上,一个城市政府希望把城市做大做强乃至到达“国际化”的政绩、形象,并不是什么不合逻辑的事情,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坏事,但问题是,如果“城市规划最终由谁说了算,谁来监督它的严格执行,城市的主人——市民应该在城市发展定位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又拿什么保证城市不成为权力几乎不受自下而上约束的政府官员手中肆意妄为的“道具”呢?其实,从根本上讲,城市规划就是一个城市建设的根本大法,其制定实施、责任追究都应遵循严格的法治逻辑,既不能由着规划部门闭门造车,也不允许政府任性图画。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没有看到这样严格的法律过程,这也正是为什么如今在不少地方,城市建设的所谓“大”、“国际化”,几乎都与“宽马路、大广场、摩天大楼”等形式化标签相连,而这一切背后更为重要的民生状态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城市内部生态结构、生活品质的变迁、发展,则往往成为有意无意中被忽略的方面。显然,这种短缺了民生内涵的徒有其表的城市发展追求,“国内化”尚且不足,谈何“国际”?
毕竟,说道底,不管一个城市被怎样确定身份和发展目标,满足城市中人的生活、福祉都是城市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如果我们没有把城市为民而不是为官的根本品质用制度管束起来,大都市也好,小都市也罢,从城市文明的角度来看,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延伸阅读:
第一财经日报:183个城市要建国际都市 建设部长怒斥形象工程
齐鲁晚报:183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否太多
而与此同时,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拖欠的1780亿工程款中,各地政府投资项目所欠工程款就高达700亿。
其实,按照最早提出“国际大都市”的英国学者霍尔以及随后许多专家的界定,所谓国际大都市,实际上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指标,标准非常之高的城市概念。在当今世界,能被公认完全达到这一标准的不过伦敦、纽约、东京等少数几个城市。显然,在一个城市数量总共才600多个,城市化水平不过40%的发展中国家,居然一下冒出“183个国际大都市”,显得十分荒谬可笑。那么谁是这些不切实际、华而不实的“国际大都市”的制造者呢?
根据建设部官员的分析,规划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城市规划工作中的行为不规范,制度不落实等建设系统中的种种“病症”,都是病源所在。受追求政绩的强烈攀比心态影响,地方政府的城市规划必然脱离社会发展现实,在制定规划时,丧失应有的严肃性、科学性,致使建设目标过于“离谱”。不过,据此就把“国际大都市”泛滥都推到官员的政绩冲动和“形象工程欲”上,笔者以为又未必就是事情的全部。
实际上,一个城市政府希望把城市做大做强乃至到达“国际化”的政绩、形象,并不是什么不合逻辑的事情,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坏事,但问题是,如果“城市规划最终由谁说了算,谁来监督它的严格执行,城市的主人——市民应该在城市发展定位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又拿什么保证城市不成为权力几乎不受自下而上约束的政府官员手中肆意妄为的“道具”呢?其实,从根本上讲,城市规划就是一个城市建设的根本大法,其制定实施、责任追究都应遵循严格的法治逻辑,既不能由着规划部门闭门造车,也不允许政府任性图画。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没有看到这样严格的法律过程,这也正是为什么如今在不少地方,城市建设的所谓“大”、“国际化”,几乎都与“宽马路、大广场、摩天大楼”等形式化标签相连,而这一切背后更为重要的民生状态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城市内部生态结构、生活品质的变迁、发展,则往往成为有意无意中被忽略的方面。显然,这种短缺了民生内涵的徒有其表的城市发展追求,“国内化”尚且不足,谈何“国际”?
毕竟,说道底,不管一个城市被怎样确定身份和发展目标,满足城市中人的生活、福祉都是城市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如果我们没有把城市为民而不是为官的根本品质用制度管束起来,大都市也好,小都市也罢,从城市文明的角度来看,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延伸阅读:
第一财经日报:183个城市要建国际都市 建设部长怒斥形象工程
齐鲁晚报:183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否太多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