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江南造船厂可能成为工业博物馆
admin
2005-03-30
来源:
网
在离休20年的清闲日子里,江南造船厂仍然是王予迥老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几乎每次造船厂的老干部会议,他都在场。就是不开老干部会议时,他也乐意去厂区里转转,看那几十
在离休20年的清闲日子里,江南造船厂仍然是王予迥老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几乎每次造船厂的老干部会议,他都在场。就是不开老干部会议时,他也乐意去厂区里转转,看那几十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旧厂房,听那再熟悉不过的铁锤敲打铁片“叮叮当当”的声音。
王予迥是1984年从江南造船厂离休的,之前,在浦西黄浦江畔这个叫高雄路2号的地方,他呆了整整35年,对造船厂的历史烂熟于心。
今年7月,根据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总体规划,江南造船厂将被整体搬迁到长兴岛。此时,位于长江口的这个小岛上,一个现代化的新“江南造船厂”已开始显露雄姿。
老人舍不得的是“老江南”的百年基业。因此,当记者提起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36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在江南造船厂原址择地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时,已经知道提案的他又激动了:“这地方一定得好好保留。”
王予迥老人的想法代表了绝大多数人。在他们看来,造船厂虽然搬了,但和那些移不走的船坞、厂房一样,搬迁带不走积淀在这片土地上140年的历史和沧桑。
中国近代工业的缩影
从南浦大桥往下望,静卧在黄浦江边的江南造船厂清晰可见。
人们对它的最初印象来自那略显破旧的厂房、高耸的吊臂和时刻在打造中的巨轮,但就和纸上堆砌出来的江南造船厂一样,它仍然是陌生和疏远的,因为很少有人能进入防备森严的厂区。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140年前清政府直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清朝洋务运动早期,两江总督李鸿章买进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厂,开始自行制造火药和枪支。据史料记载,当年9月在奏报清廷的奏摺中,李鸿章曾有如下解释:“正名办物,以绝洋人觊觎。”
1867年,江南制造局从虹口租界迁至黄浦江畔的高昌庙现址,逐渐成为赫赫有名的江南造船。
对江南造船厂,学界一致评价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近代企业,也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正规产业工人、第一艘机动兵轮、第一磅无烟火药、第一门工业火炮,甚至第一炉钢,那是在1891年。
江南造船集团宣传部部长曾明介绍说,目前,造船厂里现存至少十处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如清朝同治年间李鸿章刚刚建厂时的1#、2#船坞,1867年设立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全木结构楼房,1931年建造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时的机库,以及走出新中国十几位将军的“红房子”等。
2#船坞遗址,是1867年开挖的第一个船坞,最早为木桩土坞。1918年,中国最早的万吨轮“官府号”以及其他三艘万吨级巨轮,就是从这里下水,惊扰起世界的目光。船坞经过多次改建、扩建,一直使用到今天。位于造船厂东大门右侧的翻译馆旧址,现为职工医院门诊部,仍然保持了1867年间的建筑结构。李鸿章会同曾国藩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后,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中国近代科技的探索。1867年,当时的大翻译家徐寿、华蘅芳调入此局,开始与外国人合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
在学界看来,在清代寻求自强之路的洋务运动背景下产生的江南造船厂,不仅是中国百年近代工业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几乎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而这正是全国政协委员建议保护原址的初衷。
老工人的回忆
王予迥对江南造船厂的记忆则从1949年开始。那时他是一名军人,当所在的海军部队进驻并接管江南造船厂后,他留了下来。
在之后的35年里,他和造船厂一起经历了炮火的洗礼、“文革”的十年动乱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小“阳春”,目睹了它从一个满目疮痍的废墟,变成为中国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的每一个印迹,几乎都能从它身上找到。
江南造船厂是海军工厂。上海刚解放不久,为抑制中国海军装备实力的增长,蒋介石就派人重点轰炸了江南造船厂。王予迥至今记忆犹新:1950年著名的“二六大轰炸”对造船厂造成极大破坏,全厂三四千名工人夜以继日地干,终于使工厂重新运作。
“当时造船厂留下了两艘国民党‘王牌’军舰:英国的‘重庆号’和美国的‘南昌号’。我们将这两艘军舰进行修复,装备新中国的海军。因为不熟悉,军舰修复过程中,甚至出现了将陆军的榴弹炮改装到军舰上的笑话。”回忆起当时的狼狈情形,王予迥忍不住笑了。
这两艘军舰,后来在1955年的一江山岛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代中期开始,在苏联帮助下,第一艘潜水艇、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纷纷在黄浦江边建成。如“东风”号,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艘自行设计、主要材料和设备由国内配套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代表了当时中国的造船能力。
“一艘海船就是一个小城市。”王予迥坦言,当时技术落后,自行生产潜水艇是极为不易。为了保密,工人们在生产潜水艇的工地边上筑起了大坝,检验钢板焊接质量的伽玛射线则专门从苏联引进,装有伽玛射线的小铅球从苏联运到上海时,全程都有武装人员保护。
“文革”前后,尽管政治风云变幻,作为军工企业,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却始终没有停滞。这一期间,航天测量船、科学考察船等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船舶也纷纷建成下水,其中就有人们熟悉的“远洋一号”。时任副总理的王震,还亲自将造船用的第一套遥控设备送到了造船厂。
1984年离休后未能亲历造船厂的发展,这对王予迥来说或许是有些遗憾,但也多了一份旁观者的从容。改革开放后,各式船舶从造船厂驶向世界各地,中国海军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升天,功劳薄上也有“江南”的名字。
未来的工业博物馆?
据上海市政协提案办透露,关于江南造船厂的提案正在督办过程中,结果尚未反馈,但种种迹象显示,在江南造船厂原址上建设工业博物馆,似乎已成趋势。
著名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院士在一篇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选址情况的文章中曾指出,位于浦西的世博会选址规划控制区域内大约有十余家工厂企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世博会场馆的建设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船坞和构筑物应该得到有效保护并改造成船舶工业博物馆、商业博物馆和能源博物馆等。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现代化,不是推倒旧建筑,而是在历史地区注入新的生命。”他说。
在这方面,欧美等国已然提供了先例。来自同济大学的另一名教授、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阮仪三介绍说:“伦敦发电厂的大烟囱就摆在那里,旁边就是个博物馆;旧金山的渔人码头,完全是旧厂房、码头,但现在是最时尚、地价最贵的地方。”
官方的共识其实早已形成。2002年12月上海申博成功后,有关部门曾派人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市长韩正等领导也先后对此问题表态。韩正表示,老的船台、厂房,全部要保留。
曾明眼下正忙于收集、整理江南造船厂的实物和资料,实物展品包括设备、工具和产品等,为建“船史博物馆”做准备。
2005年3月1日,曾明告诉记者,有关材料已按要求全部递交世博事务协调局、市规划局和文管委。但由于涉及到世博会新旧规划的协调问题,建工业博物馆的构想仍有些难度,他们还在等待。
市规划局并未透露相关细节。有关人员只是表示,近期可以拿出综合意见。
或许,改变的只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就像造船厂前面的制造局路和局门路,虽已几度翻新,只有依然保留的路名,不经意间露出历史。
国内外类似工业博物馆
天津近代工业博物馆:坐落在天津红桥区运河经济商贸区,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即将动工。馆藏内容将集中展示天津自开埠、建制到繁荣的进程,以及以“三条石”制造业为代表的天津近代工业发展史。
英国皇家兵器博物馆:原在伦敦的英国皇家兵器博物馆,是欧洲最古老的公立博物馆,它不仅是英国的观光景点,更是史上重要的军械库。珍藏特点包括自古以来的宝剑、军刀、枪枝等兵器以及帽子的钢铁衬里、铠甲护手、大象盔甲等护具。后把总部迁到利兹废弃的工业区,是伦敦以外惟一的皇家博物馆。
德国鲁尔洗煤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原先有着全德最大的洗煤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沦为废墟。德国人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出发,成功地对鲁尔进行了改造,把荒废的工厂变成了豪华的餐厅等休闲场所。如今,鲁尔不仅成为德国知名的人文时尚旅游景点,还在前两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奥丽安娜号游轮博物馆:奥丽安娜号是一艘英国皇家退役游轮,也是目前世界惟一的大型船舶博物馆,巨轮内有54处特设景区,众多的人文景观极具观赏价值。奥丽安娜号始建于1957年,1960年12月3日首航。1998年11月“奥丽安娜号”作为中国人拥有的惟一一艘世界历史名船落锚上海港。
几乎每次造船厂的老干部会议,他都在场。就是不开老干部会议时,他也乐意去厂区里转转,看那几十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旧厂房,听那再熟悉不过的铁锤敲打铁片“叮叮当当”的声音。
王予迥是1984年从江南造船厂离休的,之前,在浦西黄浦江畔这个叫高雄路2号的地方,他呆了整整35年,对造船厂的历史烂熟于心。
今年7月,根据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总体规划,江南造船厂将被整体搬迁到长兴岛。此时,位于长江口的这个小岛上,一个现代化的新“江南造船厂”已开始显露雄姿。
老人舍不得的是“老江南”的百年基业。因此,当记者提起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36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在江南造船厂原址择地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时,已经知道提案的他又激动了:“这地方一定得好好保留。”
王予迥老人的想法代表了绝大多数人。在他们看来,造船厂虽然搬了,但和那些移不走的船坞、厂房一样,搬迁带不走积淀在这片土地上140年的历史和沧桑。
中国近代工业的缩影
从南浦大桥往下望,静卧在黄浦江边的江南造船厂清晰可见。
人们对它的最初印象来自那略显破旧的厂房、高耸的吊臂和时刻在打造中的巨轮,但就和纸上堆砌出来的江南造船厂一样,它仍然是陌生和疏远的,因为很少有人能进入防备森严的厂区。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140年前清政府直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清朝洋务运动早期,两江总督李鸿章买进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厂,开始自行制造火药和枪支。据史料记载,当年9月在奏报清廷的奏摺中,李鸿章曾有如下解释:“正名办物,以绝洋人觊觎。”
1867年,江南制造局从虹口租界迁至黄浦江畔的高昌庙现址,逐渐成为赫赫有名的江南造船。
对江南造船厂,学界一致评价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近代企业,也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正规产业工人、第一艘机动兵轮、第一磅无烟火药、第一门工业火炮,甚至第一炉钢,那是在1891年。
江南造船集团宣传部部长曾明介绍说,目前,造船厂里现存至少十处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如清朝同治年间李鸿章刚刚建厂时的1#、2#船坞,1867年设立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全木结构楼房,1931年建造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时的机库,以及走出新中国十几位将军的“红房子”等。
2#船坞遗址,是1867年开挖的第一个船坞,最早为木桩土坞。1918年,中国最早的万吨轮“官府号”以及其他三艘万吨级巨轮,就是从这里下水,惊扰起世界的目光。船坞经过多次改建、扩建,一直使用到今天。位于造船厂东大门右侧的翻译馆旧址,现为职工医院门诊部,仍然保持了1867年间的建筑结构。李鸿章会同曾国藩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后,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中国近代科技的探索。1867年,当时的大翻译家徐寿、华蘅芳调入此局,开始与外国人合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
在学界看来,在清代寻求自强之路的洋务运动背景下产生的江南造船厂,不仅是中国百年近代工业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几乎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所有重大事件,而这正是全国政协委员建议保护原址的初衷。
老工人的回忆
王予迥对江南造船厂的记忆则从1949年开始。那时他是一名军人,当所在的海军部队进驻并接管江南造船厂后,他留了下来。
在之后的35年里,他和造船厂一起经历了炮火的洗礼、“文革”的十年动乱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小“阳春”,目睹了它从一个满目疮痍的废墟,变成为中国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的每一个印迹,几乎都能从它身上找到。
江南造船厂是海军工厂。上海刚解放不久,为抑制中国海军装备实力的增长,蒋介石就派人重点轰炸了江南造船厂。王予迥至今记忆犹新:1950年著名的“二六大轰炸”对造船厂造成极大破坏,全厂三四千名工人夜以继日地干,终于使工厂重新运作。
“当时造船厂留下了两艘国民党‘王牌’军舰:英国的‘重庆号’和美国的‘南昌号’。我们将这两艘军舰进行修复,装备新中国的海军。因为不熟悉,军舰修复过程中,甚至出现了将陆军的榴弹炮改装到军舰上的笑话。”回忆起当时的狼狈情形,王予迥忍不住笑了。
这两艘军舰,后来在1955年的一江山岛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代中期开始,在苏联帮助下,第一艘潜水艇、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纷纷在黄浦江边建成。如“东风”号,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艘自行设计、主要材料和设备由国内配套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代表了当时中国的造船能力。
“一艘海船就是一个小城市。”王予迥坦言,当时技术落后,自行生产潜水艇是极为不易。为了保密,工人们在生产潜水艇的工地边上筑起了大坝,检验钢板焊接质量的伽玛射线则专门从苏联引进,装有伽玛射线的小铅球从苏联运到上海时,全程都有武装人员保护。
“文革”前后,尽管政治风云变幻,作为军工企业,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却始终没有停滞。这一期间,航天测量船、科学考察船等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船舶也纷纷建成下水,其中就有人们熟悉的“远洋一号”。时任副总理的王震,还亲自将造船用的第一套遥控设备送到了造船厂。
1984年离休后未能亲历造船厂的发展,这对王予迥来说或许是有些遗憾,但也多了一份旁观者的从容。改革开放后,各式船舶从造船厂驶向世界各地,中国海军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升天,功劳薄上也有“江南”的名字。
未来的工业博物馆?
据上海市政协提案办透露,关于江南造船厂的提案正在督办过程中,结果尚未反馈,但种种迹象显示,在江南造船厂原址上建设工业博物馆,似乎已成趋势。
著名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院士在一篇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选址情况的文章中曾指出,位于浦西的世博会选址规划控制区域内大约有十余家工厂企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世博会场馆的建设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船坞和构筑物应该得到有效保护并改造成船舶工业博物馆、商业博物馆和能源博物馆等。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现代化,不是推倒旧建筑,而是在历史地区注入新的生命。”他说。
在这方面,欧美等国已然提供了先例。来自同济大学的另一名教授、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阮仪三介绍说:“伦敦发电厂的大烟囱就摆在那里,旁边就是个博物馆;旧金山的渔人码头,完全是旧厂房、码头,但现在是最时尚、地价最贵的地方。”
官方的共识其实早已形成。2002年12月上海申博成功后,有关部门曾派人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市长韩正等领导也先后对此问题表态。韩正表示,老的船台、厂房,全部要保留。
曾明眼下正忙于收集、整理江南造船厂的实物和资料,实物展品包括设备、工具和产品等,为建“船史博物馆”做准备。
2005年3月1日,曾明告诉记者,有关材料已按要求全部递交世博事务协调局、市规划局和文管委。但由于涉及到世博会新旧规划的协调问题,建工业博物馆的构想仍有些难度,他们还在等待。
市规划局并未透露相关细节。有关人员只是表示,近期可以拿出综合意见。
或许,改变的只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就像造船厂前面的制造局路和局门路,虽已几度翻新,只有依然保留的路名,不经意间露出历史。
国内外类似工业博物馆
天津近代工业博物馆:坐落在天津红桥区运河经济商贸区,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即将动工。馆藏内容将集中展示天津自开埠、建制到繁荣的进程,以及以“三条石”制造业为代表的天津近代工业发展史。
英国皇家兵器博物馆:原在伦敦的英国皇家兵器博物馆,是欧洲最古老的公立博物馆,它不仅是英国的观光景点,更是史上重要的军械库。珍藏特点包括自古以来的宝剑、军刀、枪枝等兵器以及帽子的钢铁衬里、铠甲护手、大象盔甲等护具。后把总部迁到利兹废弃的工业区,是伦敦以外惟一的皇家博物馆。
德国鲁尔洗煤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原先有着全德最大的洗煤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沦为废墟。德国人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出发,成功地对鲁尔进行了改造,把荒废的工厂变成了豪华的餐厅等休闲场所。如今,鲁尔不仅成为德国知名的人文时尚旅游景点,还在前两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奥丽安娜号游轮博物馆:奥丽安娜号是一艘英国皇家退役游轮,也是目前世界惟一的大型船舶博物馆,巨轮内有54处特设景区,众多的人文景观极具观赏价值。奥丽安娜号始建于1957年,1960年12月3日首航。1998年11月“奥丽安娜号”作为中国人拥有的惟一一艘世界历史名船落锚上海港。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