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热论街区

admin 2005-04-19 来源: 网
  街区:城市生活的基本模式   赵宜胜迈德地产顾问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社会学硕士   街区生活,应当是城市生活的基本模式,是城市社区区别于农村聚落的基本特征。   


  街区:城市生活的基本模式 
  赵宜胜迈德地产顾问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社会学硕士 

  街区生活,应当是城市生活的基本模式,是城市社区区别于农村聚落的基本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现在的街区与传统的街区,在尺度上有了很大的不同。此前传统的街区,类似于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重庆老巷子,基本上是在街道两边形成一个个以家庭与血缘为纽带组织起来的院落,整个街道是一个完整、有机的、高度自给自足的城市生活系统。 

  如今,随着最近几年的房地产开发,由于尺度的剧烈放大,把原本属于大家族那种层次的院子放大成为容纳各种阶层、各种人群的一个大的社区。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城市的空间关系被一个个的小区割裂了,而在封闭的小区内,由于缺乏有效的纽带和应有的公共空间,此前人们可以在传统街区中实现的公共生活被肢解,居住与生活被割裂了。此时,缺乏有机性的小区便如同一个个硬结,影响到整个城市有机体的通畅和健康。 

  在重庆,南方花园算是较早的、自发形成的、简单的街区模式。如今,许多开发商有了这个意识,但仅仅是在小区里搞几条步行街还是不够的,要营造真正的街区生活,必须认真地研究人们聚居的规律性,非常虔诚地从此前一些传统邻里聚落中寻找灵感,从而在社区的整体规划、软性生活系统的营造上,真正赋予居住者以完整、健康、充分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体验。 

  街区生活的四个元素 

  张海民重庆融科智地开发公司总经理 

  街区生活,应该从两个部分来看:一个便是“街区”,街区是一个载体,是一个规划、硬件打造的问题;但更重要的部分是“生活”,是利用“街区”这个硬性载体来怎样营造富有人性化、充满情趣的生活方式的问题。 

  要营造完整的街区生活,必须充分满足街区生活的四个组成元素。 

  首先是要有广场,这是一个局部开放的大空间,是一个大家聚集的地方,提供一个居民可以自由活动和沟通的公共空间。 

  其次是要有街道。在这里,街道要满足两个功能。一个是通行,另一个就是趣味风情街的营造,并把这种氛围传递到整个社区中去。 

  第三是要有庭院。这种庭院,不仅仅是一个组团内景观的概念,而是一个部分业主在这里可以进行邻里互通的半私密空间,有类似于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功能,这种庭院的出发点就是要给住在其中的业主一个走出来的理由。 

  第四是房子。房子不但要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房子与整个社区应该是相互交融的,方便邻里沟通,并且业主可以更多地走出房子,参与并融入到丰富的社区生活中去。 

  对街区商业提出更高要求 

  周奕先同创集团副总裁 

  如今,因为重庆当前的商业地产空置率比较大,有些人对当前的街区开发模式表示忧虑。事实上,商业地产空置率高,主要表现在核心商圈的集中商业上。而随着商业业态的不断发展演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街区商业可以说是顺应潮流而生,孕育着巨大的空间。 

  再一个就是全新的街区生活模式,对小区的街区商业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前,小区内的所谓“街区商业”,几乎全都是以“底商”的形式出现,下面是店铺,上面是住宅。如此一来,商店的档次不够,也严重干扰了上面居住者的生活。因此,在街区商业设施的开发方面,需要新思路,而不再仅是一种“副产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街区商业开发,有一个“街”与“区”呼应与互动的问题,两者不能被割裂。否则,对区内的居民来讲,可能便利性不够;而对街上的商业来讲,则将面临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客源问题,以及一种繁荣、兴旺的商业氛围的营造问题。本报记者刘涛 

  现代街区加减法 

  现代街区=传统街坊-喧闹-芜杂+私密+自由+时尚+浪漫+…… 

  在传统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非常紧密的,如原来的乡亲、邻里、街坊。尽管表面看来亲密无间,但实际上传统街区生活存在种种弊端如喧闹、芜杂等却令人烦恼。邻里间卧室相连,晚上的悄悄话都能被邻居听到;街区里也是人车混杂,老头老太节约惯了,该淘汰的东西舍不得扔,就堆在巷道里,污染环境不说,还得经常“小心火烛”。现代街区是私密的 

  在规划上,现代小区非常强调私密性。一般的做法是,针对街区内外路径的不同,划分出街区内外私密性和公共性的不同空间。空间的距离,造就一种专属权,私密自然得到保护。 

  另外,作为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所需要的私密性更大,这点可以通过私密的庭园来解决:即利用组团内部的庭园做一个相对独立性的庭园,营造一个大开放、小私密的组团,组团内部有很好的私密空间,外部有很好的街道形象。现代街区是平等自由的 

  这表现在建筑风格与建筑形式的统一上。 

  但自由是一个很抽象的状态。所以,衡量现代街区的一个要素在于方便———一步迈出家门,可以朝任何方向走去,障碍几乎是没有的,这是一个非常均质的状态。因此,现代街区不应该是围合的。 

  原则上,现代街区的一个区域中,应该倡导一种自由、平等的生活方式,客户的群体差距就不能太大,所谓“人以群分”。这意味着,在一个区域里,一旦基本上以小高层为主,就不要更改,即使旁边的区域很适合做别墅。如果你家住别墅,他家住公寓,在直观上感觉就不是一个平等的概念。现代街区是浪漫时尚的 

  每天早晨或黄昏,小区广场上总要上演一幕幕温馨浪漫的动人画面:老俩口一身轻装对练太极拳,有的搂着腰傍着肩踏着音乐的节拍轻柔地跳着“慢四”;有的并肩散步,一边走一边聊着家长里短。 

  现代街区=常见小区-封闭-冷漠+和谐+闲适+情趣+…… 

  随着现代小区的兴建,传统的街区生活开始渐行渐远。 

  但是,常见小区生活却让人感到压抑:小区内部和外部是完全对立的;城市的景观是到处高墙阻隔。随着社会功利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却变得冷漠,现代的高楼大厦,邻里相处多年,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名字。 

  但度过一段繁忙、冷漠的阶段后,大家还是向往平等、自由交流的空间。人们开始“回味”传统街区的融洽与和谐,同时有了更多现代街区的向往。现代街区,更多是开放型空间 

  小区内应有多重空间和功能配套,充分满足公共—半公共—私密—半私密的有序而丰富的生活需求。每一条道路,每一栋建筑都要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受到硬件的影响,很多社区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街”,但却是大家聚集在一起交流的场所和平台。现代街区,需要有商业,因为这是一种交流的空间,但和商铺商场不同,这里更需要咖啡座,茶楼,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在这些地方休闲、放松。现代街区,更需要闲适和情趣 

  “城市是忙碌的,而街巷是舒缓的。”一条有休闲气质的情趣特色街,品茶、饮酒、谈情说爱,现代时尚的休闲气息在不经意间就渗透在生活之中。让人真正感受到“日子缓缓,生活散散”。本报记者幸飞 

  自由空间与街区精神 

  街道芭蕾 

  1961年,简·雅各布(JaneJacobs)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专著《美国大城市生与死》,曾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轰动。“这或许是城镇规划史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纽约时报》这样评论。 

  雅各布通过非专业化的清晰语言,将人们与人们的活动、活动的场所交织起来。其生动活泼的笔触勾画了人们之间各种复杂的交互活动:孩子们在公共空间中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等等。她将这些活动称为“街道芭蕾”(StreetBallet)。反对荒漠 

  Gorden.Cullen在他的著作《城镇景观》中引入的名词“荒漠规划”,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功能主义规划的结果。停车场、加油站、大型的金融机构等设施使人和活动的数量减少了,空空荡荡的街道当然无人问津。 

  街区商业更注重交流的功能:街区中势必存在广场,广场是人们迷恋一个地域的重要依据,是一个区域活力的第一见证。广场是最容易吸纳人流、聚集人气的地方,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和谐的尺度,强调交互性是街区的另一个特点。道法自然 

  城市环境不再被认为仅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而应主要理解为一种综合的社会场所。人们研究建筑,往往谈到空间,而研究空间,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建筑师,都要提到老子的那段名言“道法自然”。 

  建筑师布鲁诺·赛维说,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相对应的概念,它同样和人有着密切联系。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许多有魅力的城市不仅因为有许多优美的建筑,还因为他们有许多吸引人的外部空间。本报记者敖玉琴整理、采写 

  街区 

  生活秀 

  1.三五个大男孩儿,一身“哈韩”的装束打扮,耳朵里塞MP3,放学后在社区广场上来了一段hiphop的街舞,至精彩处,围观的MM不时发出尖叫,跳完摆一酷酷的pose,作周杰伦状,来一句“我的地盘我做主”,MM们顿时晕倒。 

  2.回家的路上下雨了,你没带雨伞,在一家屋檐下躲雨,长街无人,冷寂无声,你开始害怕,期待有人出现。结果他来了,一个穿着西装的优雅男人,惊讶地望着在夜雨中瑟瑟发抖的你。你用眼神羞涩地试探他,于是,一把伞为你撑开。后来,你们相爱了,就因为这次雨夜的邂逅。 

  3.玲珑少女,娇俏可人,不料牵了一只威猛狼犬从小区大门招摇而出。正轻松惬意间,突有一群小孩追撵过来,狼狗受惊而奔。女子手持绳索,一路追赶,裙裾翻飞,花容失色。一“观摩”已久的男子,笑曰:“真不知人遛狗,还是狗遛人。” 

  4.清凉夏日,以前人气冷清的新开发区,如今早已美女如云,秀色可观。正在目不暇接之时,人群中突然出现一高个儿MM,橙色墨镜,露背露脐,牛仔短裤,肤如凝脂。480伏特的高压电,立马把这哥们儿给“电晕”了,一不小心撞到了电线杆上,结果还说“你这烂电线杆,怎么走路都不长眼睛。” 

  5.雨停了,阿B开始走出“蓝色书吧”。想着那浪漫、自私、乖戾、野性的卡门,心里感谢梅里美神旨般的安排,让其与之相约。正暗自美着,却已误入走廊深处。“哎呀”一阵巨痛———什么卡门哟,手倒是被门卡了。 

  6.单身贵族小刘,爱好颇多,尤好窗前打望。一日,饭后凭窗,遥想同桌当年,班花初嫁了,不禁黯然神伤。突然,一纸飞机展翅飞来,端端落在头上,摘下一看,上书一行字:“傻瓜,还不下来”。举目一看,确有一女孩朝上张望。立即狂奔下楼。不料女孩却笑了个花枝乱颤。他连忙把“飞机”拆开一看:傻瓜,还不下来———送死。原来,是邻居女孩的一场恶作剧。 

  文/郑亮实习生李丹丹  
 

  “他喜欢往左走,她喜欢往右走……他们始终不曾相遇。”在几米的漫画中,人们读到了城市生活淡淡的遗憾。 

  怀揣梦想的人来到城市,很快发现他(她)与城市的距离,物化的都市创造了与陌生人相处的机会。而在城市的不同地点辗转,你总是看到街道设计、汽车交通与人和各种活动完全分离开来,户外生活被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即使回到家中,随着那沉闷的关门声,也只能成为孤寂世界里的君王。 

  由钢筋水泥造就的城市,助长着冷漠。城市病。 

  被对立的城市 

  在城市,诗人用秋天的声音写下:“田野之间有一种忧伤/有一种人的灵魂不便去打扰的寂静”。许多人总会在城市最喧嚣处感受到失落,在都市里开始儿时田园的梦游。 

  城市作为一种生活的对立矛盾体存在着:在我们看到的住宅小区里,人为地修起了围墙,将城市与生活隔离开来,似乎只有躲进这壳里,才能寻到片刻的安宁……一扇门,又一扇门,囚禁着翩然的思绪。 

  小区的大小,决定了孩子们记忆的范围。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可以供他们奔跑和嬉戏的地方越来越少。空白处定会再插上几栋房子,塞进几条汽车道,一切对工业的审美在蔓延开来。 

  一些在本城土生土长的人回忆起这座城市的街道、院落和生活:那些在小巷里捉迷藏的日子,那些一家人做饭几家人凑在一起吃的日子,那些摇一把老蒲扇就着夏夜的清凉看露天电影的日子……如今他们只能拿着老照片给孩子讲,讲得很艰难。 

  蝶变的街区生活 

  关于一种和谐有度的街区和生活,最早的本源可以追溯到《清明上河图》。公元1125年,画家张择端就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古城开封温情、生动的街景。 

  在历经八九百年的岁月沧桑后,2005年,建筑师们终于将其灰尘掸去。街区生活随风潜入。在关于街区生活的理解上,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但目的都是为了使生活于此的人们更加自由和随意。 

  其中,同创国际贝迪新城等提出的街区生活,意在通过商业街的营造来增进体验和交流:让咖啡厅、小店铺紧挨着联成一片,停车、用餐、购物、聊天等多种活动同时发生。 

  同时,一些大型的住区也开始张扬起街区生活的旗帜,比如鲁能新城和融科·蔚城。同为上千亩的项目,它们的共识是:其实日常居民区、住宅区也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步行街,一群人将伴着一座新的小城成长。 

  当记忆成为问题 

  当《孔雀》在有些晃眼的阳光下寂寞开屏的时候,关于记忆的问题变得暧昧而深刻。那些拥挤在过道上的自然主义式的表情,以及夹杂着菜香的暖风,让我们深感现实中的抱怨有点矫情。 

  当然,更矫情的是对距离感的坚持———在每个社区花园的交叉小径,都可能撞着一个训练有素的保安,我们只能选择矜持和规矩。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这种文明的尺度深以为然。可是,当我们在有容乃大的网络陷阱中,找不到一只温暖的手的时候,我们开始求助于垂下来的回忆之绳。 

  但是,回忆只能让现实更加尖锐。我们曾经是那样地想逃离我们的深街浅巷,连同破碎的记忆;而现在,我们想回去,一部分地回去。 

  这就是一个问题:一切都要有一个度。 

  于是,当有人提出现代街区生活的时候,作为少年老成的后70年代生人,我的朋友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发出了感叹:难呀!是的,我们见过了太多的概念和主张,我们已被驯化被拯救被改造被治疗了很多年,但我们的精神危机仍然在被发现之中。问题也被一再提起,但始终没有解决。 

  当然,解决很难。因为要认清问题,就需要批判,包括对批判的批判———到底有多少人真诚地去骂过?很多义正辞严的骂,不过是假思想之名行功利之实。因此,我们对那些重建记忆的“人文之师”也要甄别地对待。 

  还有,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街区?在各种流行的规划设计思潮和手法强力介入到产品研发中来之后,在社区风情商业街已大行其道之后,你的街区又如何让我们耳目一新。 

  这就涉及一个核心问题———怎样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想象中街区的一系列矛盾:热闹与安静、恬淡与繁复、私密与开放、个性与共性、独立与交流……这是哲学和诗歌解决不了的。 

  还是要靠手。那只曾经无数次抚摩寂寞之琴的手。所幸,我们仿佛看见,真有这样一双手,将为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同时掀开拦路之石。 

  社区街道与街区 

  对大型住区而言,街区的营造,要给予人们精神上强烈的归属感。 

  因此,街区生活更像是一场从规划开始的理想主义:比如,融科·蔚城宣称要“把房子里的人拉出来”,不以封闭式小区规划来对抗城市:通过街道、广场和公共空间等元素,重新建立内外开合、巧妙相融的街区,传承城市中转淡的人情味和城市习惯。 

  在中国城市的概念中,路、街、巷(弄)都是“街道”。街道应当让人感知到脚步舒缓或急骤的节奏,像跳一曲芭蕾舞。而在一定的视野范围中,某些熟稔的、亲切、适合人坐下来的广场在等待着你。广场总是充溢着优雅的举止、优美的言辞,同时它又成为与更小众的公共空间的区别的所在…… 

  当然,也有人对重拾传统的立场表示质疑:街区生活能彻底地改变城市的惯性和生硬吗?要知道由两三个社区来改变城市的性格是困难的。但是,当有一天,我们看着街上奔跑的孩童,看着新邻居们在阳光下相视而笑,就会发现它的意义。 

  因为,人们总是迷恋于传统城市中那绵延的房屋,窄小的街道,亲切的广场,迷恋于那种家的气氛。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