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法国规划师解读城市细节(图)

admin 2005-05-22 来源: 网
  法国专家在同济大学观看现代建筑模型,那一个个“碟子”,原来是体育场馆的屋顶。摄影张璐   这个季节的巴黎,天很蓝。塞纳河水粼粼盈动,倒映着大半个城市四个世纪以来的古典



  法国专家在同济大学观看现代建筑模型,那一个个“碟子”,原来是体育场馆的屋顶。摄影张璐

  这个季节的巴黎,天很蓝。塞纳河水粼粼盈动,倒映着大半个城市四个世纪以来的古典建筑,也映射着城西巴黎新区简约和新奇的气质。左岸和右岸,凯旋门和拉德方斯,巴黎圣母院和艾菲尔铁塔,卢浮宫和蓬皮杜艺术中心,那些建筑风格,叙说着恬静和谐,多少年来都被视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范本。

  前几天,一群来自那个城市的法国人出现在黄浦江畔。 

  他们在建筑、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交通、公共停车等领域从事着总体设计和管理工作,他们都毕业于规划设计界著名的法国国立路桥大学。这是路桥大学校友们第一次在欧洲以外的地方聚会,见惯了塞纳河浪漫、深邃的美,他们在黄浦江边惊喜、沉醉和思考。在访问中国的最后一天,他们在浦江游轮上动情地讲述打动他们的上海之美。

  “上海的整体规划很好,没有因为快速发展而显得草率、脉络不清,但在一些细节处还需改进,希望我们带来的法国经验能够给上海提供借鉴和参考。”法国国立路桥大学校友会访华代表团一行83人表达着相同的意见。记者发现,上海人司空见惯的城市细节在法国式解读中,这样熟悉又那样新鲜。

  城市密度:有张有弛

  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人流不断涌入,会不会经常产生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我们常常这样担心。但是,法国国立路桥大学校友会访华代表团团长米歇尔·哈博教授很肯定地说:不会!

  这些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的专家去过香港、北京,然后来到上海和苏州。他们对中国的城市布局大为赞赏。“我们发现在中国,欧洲人所担心的城市密度过高问题不会发生。”米歇尔说,“在法国,我们从来不敢想象造这么多高楼。但是在上海,我看到了建筑物之间有张有弛的布局,即使在高密度的市中心,建筑的感觉也是疏密有度,不会让人觉得太压抑。”

  随行翻译向记者透露,这些专家在上海逗留不过短短4天,却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泡在上海城市规划馆里——在他们眼中,密度代表着上海城市建设的魄力和速度,他们被此深深折服。“就是人民广场旁边那幢屋顶似花瓣的楼,它叫城市规划馆,是吗?虽然在巴黎我们有很多博物馆,但是你们这座与众不同。我们的博物馆只讲述历史,而你们的城市规划馆充满了未来。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上海城市建设的未来。”

  弄堂:开放与私密

  上海女作家王安忆在《长恨歌》的开篇里写道,从某种程度上讲,上海的历史就是从弄堂走出来的,但是现在的上海人却更乐于把家搬离弄堂,住进现代化的住宅小区里。

  但是在这群法国人的眼中,弄堂和伴随着它的石库门文化,令他们赞赏和羡慕不已。

  一条小小的弄堂,却兼有开放和私密的空间。开放的地方,人流不息,它有物品齐全的杂货店、书刊丰富的书报摊;私密的空间,静静幽幽,间或传出孩童的嬉戏声、洗刷的流水声,这里是上海人家生活的地方,隐在喧嚣的闹市。行走在弄堂之中,米歇尔不禁啧啧称奇:“太不可思议了,上海的弄堂这么小,但是功能却又那样齐全。”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上流露着羡慕。城市规划师雷昂特别指出:“出门就有提供各种生活便利的场所,抬头就见熟人,邻居之间融洽如家人一般的感觉,这独有的生活气息也是值得留存的。”

  米歇尔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上海在改造这些老房子的时候,除了要保存建筑语汇上体现的上海建筑的多样性,也千万不要忽略老房子作为街道一部分的功能性存在。“不要让老房子孤立地存在,适当地改造老房子的功能,使它和街道融合,营造协调的氛围,让行人能够融入到街道生活去,这将是对上海有百年历史的里弄文化的很好传承。”

  社区建筑:要避免单调

  “一定要让人们感觉是住在城市里,避免城市建筑的单调,否则人们会对生活产生厌倦。”年轻的规划师们一再地向记者强调。

  英国风格的松江新城,德国小城般的安亭新镇,还有融入法国风情的荷兰式现代化城镇高桥镇,这一切都是上海大手笔的城市建设,建成之后当会是一番养眼的景致。“但是,光靠模仿不是很好的方法,光有建筑形态上的多样性也是远远不够的!”法国规划师们坦言,走在上海街头,新建的住宅区确实设计精美,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住在城市的感觉还没有。”赛巴斯蒂安提醒道:“不是一次房地产运动就能造就斯特拉斯堡的。”世界上著名的城镇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上海新建的社区恰恰缺少了这种能够沉淀的东西。

  米歇尔说:“我们不能给上海一个社区建筑的模式,但我们却建议上海选择更多的房产开发商来避免建筑风格的单调,特别是鼓励中小型开发商的创意。有了比较,才知道什么样的设计是好的。但一个好的设计风格,不能一味地推广。我们也曾走入过类似的误区,雷同的建筑直接带来了人们生活情趣的减少。现在,我们也在考虑,在某些重建工程的设计规划中,最大程度地体现城市生活的多样性。”

  代表团团长米歇尔教授还提醒说,目前上海的房市异常火热,开发商为了一时图利,大量造房却忽视隔音、能耗、保养、管理、环境等房屋建筑内在质量问题,现在看来没有什么,但很可能在若干年后,此类问题将不断暴露。他指出,法国目前已经出现这方面的问题,30年前快速建造的欠佳高层楼宇又在拆除,希望上海可以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蹈覆辙。“其实,上海的房产还没有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时代,真正的竞争讲的是内在的质量。”

  私家车:“拦截”在市中心之外?

  上海有交错的立体高架桥,纵横的大小马路。路上奔跑着公交车,同时也奔跑着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堵车,这些令人烦恼的体验,在法国的大城市里也曾发生过。

  为了“排堵保畅”,上海政府动足了脑筋:挖隧道、建高架、拓马路、加车道。法国专家们直言不讳地敲起了警钟:拓宽或增加车道,都只是权宜之计。想缓解压力,要把大量的私车“拦截”在市中心之外,让公共交通成为中心城区主流的交通方式。英国曼彻斯特禁止轿车进城,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的轿车进城费贵得让人心颤。在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都采取种种限制轿车进入市区的手段,上海可否借鉴呢?

  几十年前的巴黎,城市规划采取了圈形发展的思路,从城市向外延伸,把居民迁移到郊区去居住。城市规模扩大,很多住在郊区的人家都会有两三部汽车。当道路不能承受大规模、长距离的流动时,巴黎只能修更多的道路。路桥大学的专家们表示,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道路的增加使汽车的数量随之增长。城市交通终究有一天会承受不住压力而崩溃的。“中国人口众多,如果每个人拥有一辆车,那将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会对交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啊。”他们不无担忧地说。“在巴黎,几乎没有地铁到不了的区域。而现在,你们的地铁线路还太少。将巴黎地铁路线图和上海的放在一起对比,一边是网一边是线,差距是巨大的。”

  专家们还建议,上海应因地制宜推行地面有轨电车。他说,除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防止交通拥挤等方面的好处外,有轨电车更能使交通和整个城市有机融合,方便上下,使街区风景“活”起来。

  停车场:不要大力兴建!

  有车一族队伍的日益庞大,也使得市中心停车场日日爆满,上海的“有车族”期盼更多、更便宜的停车场地。

  “不要开拓停车场地,不要大力兴建停车场。”规划师们斩钉截铁地说,“越来越多的停车场是对私车拥有的鼓励。越来越多的私车是导致交通压力的‘罪魁祸首’。”

  “把城市还给人们”,这句话反复出现在法国专家的口中。在上海,快节奏的生活决定了人们行色匆匆。人民大道的红绿灯边无论何时都等候着密密麻麻的人,只等绿灯一亮,穿过马路前往自己的目的地,鲜有驻足欣赏风景的人。但步行,是人们和城市亲近的一种特有手段。倘佯在上海的街道上,人们才能更感性地体会到这个城市的雅致和文化的交融。米歇尔介绍道,闻名遐迩的塞纳河边就特地建设了人行道,人们在悠闲踱步中将塞纳河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专家们还建议上海不仅不要减少自行车道,甚至要专门建造自行车道。在他们的眼里,上海有着有利的发展自行车交通业的优越条件——地势平坦。中国是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快捷的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上海不应该放弃它。”雷昂说,“不要把小轿车视作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瞧瞧我们,可都是无车一族!”

  浦江沿岸:最好有更多风景

  在夜间游轮上远眺外滩旖旎风光,几十年来,欧式的外滩建筑群屹立在黄浦江边,见证着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它们是时间的见证,更是东西文化融合的标志。

  站在游船的甲板上,米歇尔频频点头赞许。“只是如此这般的景致稍嫌少了一些。”他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隔着黄浦江,外滩和东方明珠遥相呼应。“两个地方的景色都很美,但如果浦江沿岸能更多开发这样的景色将更好。”

  上海之行很短,路桥大学的校友们拜托记者传达心声:衷心祝愿上海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临别之际,来自法国里昂的年轻法国城市规划师们还表示了热切的参与愿望:“我们已经准备好了,非常愿意参与到上海的建设中来。”他们一脸真诚。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