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水乡”也缺水——来自太湖的报告之一

admin 2005-06-22 来源: 网
苏州护城河经过整治,成为古城漂亮的项链。本报记者 胡春明   编者按:太湖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治理流域。5月11日至28日,本报记者随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赴太湖


苏州护城河经过整治,成为古城漂亮的项链。本报记者 胡春明 

  编者按:太湖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治理流域。5月11日至28日,本报记者随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赴太湖流域采访,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在为期18天的时间内,记者先后奔赴江苏省的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和浙江省的嘉兴、湖州,就环太湖流域各地防治水污染、加强水源地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和供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采写了“来自太湖的报告”系列通讯,以期对太湖流域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各方的建议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反映。今天刊登的是第一篇,其余文章本版陆续刊出。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北临长江,南抵杭州湾,西接天目山,东濒东海,地跨苏、浙、沪、皖三省一市。太湖流域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2004年流域总人口近3900万人。流域内除有特大城市上海外,还有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等大中城市。 

  2004年,太湖流域以占全国不到0.4%的土地面积、3%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9%的财政收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太湖流域内密布着5551平方公里的水面和12万公里的河道,每平方公里河网密度为3.3公里,水面率达到15%,太湖水乡是我国水面最多、河道最密集的区域。守着烟波浩淼的太湖,靠着纵横密集的河网,本不该为水发愁的太湖流域,人们如今却不得不为用水而操心。 

水多 
  经过多年水利建设,流域防洪减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流域洪水调蓄及排泄能力仍显不足,防洪标准依然偏低。同时,地面沉降、河道淤积、圩区排涝能力增加等情况又减少了流域洪水蓄泄能力,相应降低流域防洪标准。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小城镇星罗棋布,保护对象和范围不断增加,保护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防洪战线不断拉长,防洪压力不断加重。因此,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水少 
  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流域水利存在明显的不协调、不适应,水多、水少、水脏并存,特别是水污染引发的流域水质型缺水,已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太湖流域降水量和水资源量分布不均,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177亿立方米,而目前流域用水量已高达316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3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11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163亿立方米。 

  本地水资源量严重不足,供需缺口主要依靠提高流域水资源重复利用,和通过实施流域外调水补充解决。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利工程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蓄能力不足,难以保障供水安全。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用水总量将进一步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水脏 
  太湖流域经济发展迅速,污废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污水治理速度远远跟不上排污量的增长,大量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网湖泊,流域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太湖流域4038公里现状评价总河长中,全年期综合评价水质劣于III类的河长达84.4%。湖泊总体上均呈富营养化,夏季时有蓝藻爆发,淀山湖水质较差;洮湖、阳澄湖水质较好;太湖水质虽已出现好转趋势,有92%的水体水质符合III类(不含总磷、总氮指标),但太湖北部湖湾(五里湖、梅梁湖、竺山湖)水质污染严重,为V类或劣于V类。 

  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评价,流域356个水功能区中,全年期水质达标个数为85个,达标率23.9%。水质总体比较,水库水质好于湖泊,河流山区好于平原,上游好于下游。水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供水紧张的局面。 

水危 
  太湖流域城镇供水人口超过20万、日供水量大于5万吨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23个,供水总人口1798万人,日供水总量1027万吨,其中当地河湖日供水量694万吨,长江、钱塘江日供水量333万吨。经评价,2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有12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合格,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合格日供水量为500万吨,仅占日供水总量的48.7%(指原水水质)。 

  目前嘉兴市河网水污染严重,使得嘉兴境内已很难找到符合水质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地,正研究选择新的饮用水水源地。上海市黄浦江上游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常受支流和下游污水回荡影响;无锡市太湖水源地水质经常受蓝藻爆发影响。流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问题突出,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迫在眉睫。 

  水质型缺水对区域饮用水供应和经济发展构成了压力。太湖流域的常州市原本可以从本地河网中取水,但由于当地水污染严重,不得不花费巨大成本从20多公里外的长江引水。而无锡等地也重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改善水源地水质。由于水质型缺水,苏锡常一些地区曾经对地下水大量开采,造成不少地方大面积地面沉降,沉降区面积已超过5000平方公里。 

症结 
  专家分析,太湖流域存在的上述水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类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对水污染防治、节约和保护重视不够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是缺乏统筹兼顾、可持续协调发展,未能很好地处理人水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专家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流域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本应适度超前发展,但从太湖流域现状看,反而滞后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经济社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流域经济总量已从80年代初的不到1000亿元,增长为2004年的19000亿元,是80年代初的19倍,但流域水利和水污染治理投入在基础设施中的投入比例和交通、能源等相比明显偏少,水利发展滞后,流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调控能力跟不上发展要求,难以满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流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不协调。流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流域资源、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太湖流域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相当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流域污染治理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流域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水年排放量达53亿吨,污径比达1:3.3,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30%左右(指二级处理)。污染物总量已远远超过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即使流域污废水都能达标排放,流域水质总体上也不能全部达到水功能区确定的水质目标要求。 

  三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水和谐发展的要求不协调。由于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对水造成严重的伤害。如20世纪50至80年代,太湖流域因围湖造田而减少水面积达528平方公里;流域部分地区存在大量的印染、化工、造纸等重污染型企业,“一碗水坏了一锅汤”,造成河湖水体严重污染;过度围湖、围网养殖造成了严重的水域污染,东太湖围网养殖远远超过《“十五”计划》规模,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地下水严重超采引发的大面积沉降等都对流域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四是流域水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水资源具有的流域特性、水量水质的统一性,需要实施统一管理。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不同的开发利用目标和利益,致使流域在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上,时常出现矛盾和纠纷,难以实施有效管理和协调。 

拐点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叶如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太湖流域有人口3900万人,而太湖是该流域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地,它的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同时,太湖水体庞大,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其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乡镇企业发达,治理时涉及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等复杂问题。因此,太湖水环境治理的任务重要而又艰巨。 

  叶如棠说,这次来太湖考察,看到有20多年严重污染历史的太湖、经过不到10年时间的治理有了明显好转,这非常不容易。太湖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的经验值得国内外借鉴,从中可以看到治理大江大河的希望。特别是太湖利用生物治理水体的生态修复工程,很有意义,值得推广。 

  叶如棠强调指出,但是,也应该看到,太湖流域的水环境在总体好转的情况下,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我们前几天在常州和宜兴交界的地方采访看到的情况,一些企业没有依法排放,当地村民的生活饮水安全受到威胁。我们说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既包含城市居民,也包含农村的群众。现在许多污染严重的地方都集中在城乡结合部,这些地方往往是执法的“死角”,更需要加大执法的力度。 

  对于《水污染防治法》在实际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叶如棠说,该法存在处罚力度不够的问题,对违法者处罚过轻,造成“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另外,该法没有赋予行政执法部门一定的处罚权,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使该法的惩戒性打了折扣。这些应该在修订《水污染防治法》时加以改进。 

  叶如棠说,当前在社会上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环境污染才能开始好转,即存在所谓的“拐点”,比如,有人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就是在人均GDP达到8000~10000美元时,环境才开始好转的。但是,中国不能简单地套用外国的经验,中国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如果等到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再去治理环境,中国的环境早就崩溃了,还谈什么治理和发展? 

  所以,中国要立足本国的国情,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而且,现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如太湖流域,完全有能力拿出力量来治理环境,不能用所谓的“拐点”的观点来推脱。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