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新市镇建设: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化

admin 2005-08-26 来源: 网
  中国的新市镇之“新”包括了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它当然是一种在结构布局上不同于老城镇模式的“新”。其次,它是与新生活、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单纯空间和时间意义
  中国的新市镇之“新”包括了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它当然是一种在结构布局上不同于老城镇模式的“新”。其次,它是与新生活、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单纯空间和时间意义上的“新的城镇”;它是适应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即政治、社会、经济、审美观、价值观都在发生改变,而出现的城市发展战略上的“新”。再次,它是有当代特色和当地特色的“新”。因此,新市镇是一种中西融合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新理念。 

    在当今中国,新市镇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但人们普遍对它之所以出现的缘由以及发展趋势缺乏认识。应当说,新市镇既是城市郊区化从反面刺激的结果,也是西方新城市主义对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从正面产生影响的结果。但是,它不是对欧美新城市主义模式的原原本本的照抄照搬,而是有扬弃的借鉴。因而,新市镇也就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早在“新城市主义”理论出现之前的19世纪末,英国的城市规划专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就提出“田园城市”的模式和“城乡一体”的建设理念。100多年前,这位世界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师不仅对“田园城市”的空间结构作了精密的设计,而且提出了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的设想,颇具消除城乡差别的思想。他在《明日的田园城市》序言中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这种该诅咒的社会和自然的畸形分隔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华德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新城市主义”一词,但其思想内核是后来新城市主义理论的主要来源。除此而外,以后陆续出现的许多未被称为“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也被新城市主义吸收了,如刘易斯·芒福德的“有机秩序”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师泰恩的“大街坊”规划理论,佩利的“邻里单位”规划理念,简·雅各布斯的“功能混合”思想,等等。

    “新城市主义”作为一种旨在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它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又被称为“新传统主义”。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新城市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后,近十余年来有大量的实践,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包括:位于佛罗里达州Pan handel的倍受称赞的Seaside旅游小镇;洛杉矶内城的复兴规划;被誉为“进步的建筑”的亚利桑那州机动家庭村庄;德克萨斯州国家级的最大的城市更新住宅项目的重建;不列颠哥伦比亚为12000人所建的可持续性“社区”等等。

    尽管新城市主义在新型社区的设计和开发中已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但目前在美国并没有被广泛视为适于主导未来社区发展的模式。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城市主义的实际设计标准和执行操作还不能完全与北美地区的法规框架相匹配,如目前美国许多消防部门所要求的街道宽度要超过新城市主义的建议宽度;另外,新城市主义未被很快普遍采纳的原因是因为房地产业高度分隔形成的土地使用分类(如单户住宅地、多户住宅地、零售、办公和仓库用地等),每一种类别都有其不同的运作方式、市场、行业组织和融资来源。

    应当说,从香港到内地的新市镇建设,无不受到西方新城市主义理论或新城镇实验的影响。换言之,中国的新市镇是新城市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但是,它不仅吸收了新城市主义积极成果,也扬弃了不适应中国国情的东西,同时还注入了新的内容。综合目前各地的研究和实践来看,中国的新市镇之“新”包括了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它当然是一种在结构布局上不同于老城镇模式的“新”。其次,它是与新生活、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单纯空间和时间意义上的“新的城镇”;它是适应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即政治、社会、经济、审美观、价值观都在发生改变,而出现的城市发展战略上的“新”。再次,它是有当代特色和当地特色的“新”。因此,新市镇是一种中西融合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新理念。这种新理念,更贴合当今条件下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有以下方面:

    1.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他们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新市镇的出现正是为了避免城市郊区化过度蔓延而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因而,它必然要吸收新城市主义的这一重要建树。但它在主张限制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方面比新城市主义又前进了一步。新城市主义在提到要限制规模扩张时,其政策措施是要求城市规划者在设计城市时统筹考虑城市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使其均匀分布于市区并不能随意蔓延;一旦在城市达到一定的生态界限规模后,必须由政府行为加以限制。

    可以说,新城市主义提出的这种人为地限制城市规模扩张的措施并不具有太大的实施价值,原因是城市规模扩大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不通过其他手段将城市化发展过程产生的人口压力解决,规模扩大仍会顺其自然地发展。而新市镇则看到这一点,其主张限制城市规模的扩大,但其手段是在距城市中心区不远的外围地区建设新兴的小城镇来吸引中心区的过多人口,使他们前来定居、工作和投资。新市镇的成功建设本身就是建立在成功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落户这一过程之上。其发展路径为从城市中心区的一些具有潜力的外围地区辐射发展,与城市郊区化的路径截然相反。可以说,新市镇建设提出的限制城市规模扩大的措施非常适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我国许多城市已经进入城市郊区化扩张期,加之许多城市在以往的规划建设中并没有注意其合理分布,若没有出现新的地区来吸收其日益严重的人口膨胀,各种城市问题的滋生也就不可避免。而新市镇的建设无疑为我国当前避免众多城市的进一步郊区化提出了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

    2.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新市镇建设吸收了新城市主义这种人性化设计理念,强调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构建。在新市镇的社区,不仅有体现对低收入者人文关怀的廉价住房,还在衣、食、行、玩、教等方面有完善的配套设施,贴心周到的服务;有步行街、中心广场、商业广场、休憩绿地、会馆、度假中心等可供人们充分交流的空间;有市民色彩浓郁的各种活动。在这些社区中,随着人们的交流增多,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和扶持也因此增多。有人说,在新市镇“真能找回水泥丛林外的生活感觉”。

    3.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城市主义主张把各种风格的建筑、城镇规划和社区密度都整合成一流的城市社区。它提倡回归社区,从以前的规划建设中寻找灵感,但它不拒绝现代生活的种种便利,而是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新市镇建设坚持了新城市主义的这一重要主张,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新市镇大都建设于相对于城市中心区有一定距离并且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受到的现代化破坏较少,这些地区的环境一般较好,且建筑、文化、风俗等还具有传统气息。针对新市镇处于大城市外围地区,开发建设之前往往经济水平、综合服务设施都相对滞后于中心城区的情况,新市镇建设理念又主张大力兴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设施来提升其竞争力与吸引力。但现代化的建设也必须统筹规划,不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地开发建设,不能因此破坏市镇环境和城市特色。

    4.注意城市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规模主要受区域内自然生态和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规模应以此为限,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与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郊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 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新城市主义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建设,强调不论城市发展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开发规模。

    新市镇建设也同样注意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进一步提出了“集约生态”的理念。一方面,新市镇的成功建设定会减轻中心城市的生态与环境压力;另一方面,新市镇在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必须注意自身的环境保护。如果新市镇的环境破坏严重,直至达到与城市中心区不相上下的地步,便不能够吸引城市居民的大量迁入,新市镇建设也必将失败。因此,新市镇开发者主张集约化、高效地利用土地,把土地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从而达到真正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

    5.注重社会平等和公共福利的提高。新城市主义有三项社会目标:社区、社会平等和公共福利。每一个目标都对一般意义的城市实体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每个目标都与研究新城市主义的社会目标潜在相关。新城市主义主张的社会平等,是平等地拥有公共设施和服务。社会平等的概念,特别是资源平等分配的目标可以同实体规划建立直接的联系。公共福利强调整个社会的康乐,提倡公共利益,而将个人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公共福利的原则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与保护现有资源有关。促进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的社会目标非常重要。第二类提倡区域可识别性。就是说地方区域必须具备自己的特点。这一区域可识别性能够促进共享感和归属感,从而可以加强人们对该地区的维护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创造区域或邻里可识别性,增强共享感和归属感。

    新市镇建设通过一列政策措施把新城市主义关于社会平等与公共福利的目标具体化、现实化了。首先,新市镇建设要提供足能保证居民生活的工作岗位,可以说这也是达到社会平等的一项前提措施。试想,若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又何谈建设平等社区呢?其次,新市镇建设注重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教育、医疗、金融、法律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这对政府来说必定是一大笔投资,而只要这些服务设施均衡分布于社区之中,必将促进社会平等和公共福利的提高。再次,新市镇建设还主张政府从维护低收入阶层基本的生存权利出发,进行廉价的“公共房屋”建设计划。这一类房屋以其单位面积较小、建筑样式统一、装修较为简单等特征使得其价格较低,可以为一部分中低收入者所承担。当然,政府也可根据新市镇的发展情况留出一部分房屋提供给那些收入更低的居民,向他们收取仅够维持房屋的租金。还可以通过实施鼓励开发商的政策来建设经济适用的公共住宅区。

    新市镇所提出的几项增进社会福利的措施可以说很具体、且较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政府财力还没达到如新城市主义所主张的全方位增加城市居民福利的水平。那么,循序渐进地按照新市镇的发展思路推进原本较为落后的市镇地区的福利建设也必将为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福利设施建设减轻压力,使城市中心区和新市镇的社会福利水平都有所提高,这应该是我国目前可以接受并可付诸实施的推进福利建设的途径。

    由是可见,不论从理论主张还是从二者的功能特点上,新市镇建设与新城市主义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新市镇建设理念更加适合我国城市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这是因为:

    第一,新市镇所提出的解决当前城市郊区化问题的途径,更加符合我国城市发展水平。我国众多城市在面临人口压力下进行郊区化建设是不可避免的,按照新城市主义在城市内部从各个方面加以解决是不可能的。而新市镇提出的另建小城镇解决城市压力的方法确实更加容易施行,这在香港的新市镇建设中已被证明是成功的。

    第二,新市镇提出的公共房屋或经济适用房区建设计划,对缓解我国目前日益严重的城市两极分化状况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这些廉价房屋使得低收入家庭避免成为新市镇的无房族,防止了社会矛盾的滋生。如果能将公共廉价房屋建设计划真正付诸实施,我国众多城市中涌现的行乞人员数量必将大幅减少,城市人文环境也将大为改观。

    第三,新市镇强调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作用,这对当前正处于城市郊区化阶段的城市来说无疑是正确的。无所限制的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交通设施混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而新市镇在政府的合理规划下必将使这些问题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水平。因而,新市镇的发展模式不仅蕴含了新城市主义的主流思想,而且更加符合我国的现实,应该成为我国新时期推动城市化建设特别是加快大城市自身建设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者为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