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可以休息的城市
admin
2006-01-12
来源:
网
一座好的城市,应该是让人可以随时随地休息的城市,可以随时随地上厕所的城市,可以随时随地喝水的城市。 这是欧洲人对一座好城市的要求。 城市设计的人文精神
一座好的城市,应该是让人可以随时随地休息的城市,可以随时随地上厕所的城市,可以随时随地喝水的城市。
这是欧洲人对一座好城市的要求。
城市设计的人文精神
“欧洲人对城市的要求看起来很朴素、挺简单,但仔细琢磨,这不是靠一种规模和建座新城就能够做到的。我们已经扩张了不少新城,但这并没有使城市繁荣起来,反而使有的变成了‘死城’,空巢式地搁在那儿无人问津。究其原因,不是简单的城市规划问题。我建议,建设之前先探索我们未来的城市文化,探索如何建立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秘书长曾辉在某论坛中忍不住谈起了和该论坛似乎不太相关的题目——城市文化问题。
中国的城市从农业文明一直发展到现在,城市变化是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直到近些年,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才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目前,全国的重点中心城镇已近万个,省级市、地级市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村人口也开始向城镇汇聚。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城市文化形态、打造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品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使命。
专家认为,如果与国际城市比对,中国的省会级城市规模上有可比性,但质的方面差距很大——我们的城市落后了。其中,城市文化缺失是一个致命的硬伤。目前,从政府、学界到企业界甚至老百姓,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提升城市形象也成了一个亟须讨论解决的问题。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谈经营城市,谈地方行销,但这种说法有时也会产生歧义。城市不是一个企业,企业的目的是盈利,而推广城市的目的是为了给这个城市带来良好的声誉、培育一个良好的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讲,推广城市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也就是说,城市设计、城市形象的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打造人文精神,而不是纯商业的目的。总之,城市和企业的形象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城市形象设计不像做企业的LOGO那样简单;城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在这里面过得好,能够享受城市提供的人文环境。”曾辉说。
直线和玻璃下的非理性
建筑物已经被看作一个城市文化的表象标志。世界城市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远古时期遮风避雨的穴居,也被称为野外建筑,后来虽不断发展但其单一本质未变;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陆续设计一些艺术建筑,但他们往往过度追求艺术效应而忽视建筑功能和财富支撑力,为富人造房也一时蔚然成风。
“一座未来的都市,它由楼梯一般的摩天大楼、多层的马路和大胆耸立的工厂大门组成。”这是安东尼奥以科幻插图小说创作者的自由大胆在21世纪初的设想。但不幸被他言中,一种被称为“国际风格”的建筑在二战之后正如他的描述一样拔地而起。战后,被轰平的城市需要重建,并且造价要低。而“国际风格”正是钢筋、玻璃、水泥这样的现代建材,实施便宜的工业生产技术的设计,平屋顶、白色光滑的墙面、成行的窗户,直线是“理性的精华”,玻璃是“摩天大楼的精华”,它们成了建筑特点。鲁奇奥和欧斯卡尔在建造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时,终于把这种城建规划推向了极致,不过,那却是一项失败:巨大的无法再上镜头的未来主义形象,被形容为“城市的设计忘记了人,而真正的生活是在贫民窟中”。
从世界城市建筑的故纸堆里,看今天中国的城市建筑,它似乎将建筑史千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浓缩进来了。中国建筑学会高级建筑师顾孟潮认为,应从整体、从城市的角度来评价一座建筑,而我们过去那种就事论事、应时应景的建筑太多了,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建筑在城市中不精彩。另外,在建筑过程中,建筑者和使用者根本就不见面,这种机制本身就导致了浪费。建筑作为艺术,它的历程是从空间艺术到环境艺术,现在的人们认识到环境的大理念是生态,建筑也相应进入了“生态建筑”阶段,以适应人类生态系统的全环境的概念。
“一幢好的建筑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国建筑大师西契科克的这句话道尽了21世纪建筑师们对建筑施加影响的理念。
城市的执政文化
作为一名普通的城市居民,能够泛泛看到的大约只有自己周边的环境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这一个硬件、一个软件,正是城市形成个性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曾辉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多的城市市长已经开始从企业的领导者转变成真正的城市领导者。国外都市的市长,包括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华裔市长,他们的身份只是市政长官,权限只能管‘红线’之外的地方(私宅之外的公共场所)。而我们的市长管的事很多,也很忙。”
“执政能力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任何一个政府都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和谐运转。” 中国能源网执行副总监韩晓平说,“举一个例子,我在纽约参加一个能源国际联盟会议,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组织,一个非常专业的会议,英国伦敦的副市长参加了,三天会议期间这位副市长一直都坐在那里听,包括有关设备技术的介绍她也听得很仔细。而且,她自己还做了一个高质量的演讲,内容包括如何利用分布式能源、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效率后可以减少多少排放等等,分析得井井有条、非常到位。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会议、论坛,往往成为专家讲给专家听,以至好的建议都没能受到重视,用到真正建设当中就更不用提了。”
很多城市越来越走向多元化,更能包容不同文化。但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个性化的定位,有些是重工业城市,有些是开放的贸易型城市,有些是交通中心城市。不同城市的文化定位来自它的地域、区域环境等等,而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整个城市文化的基础都和它的未来定位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这是欧洲人对一座好城市的要求。
城市设计的人文精神
“欧洲人对城市的要求看起来很朴素、挺简单,但仔细琢磨,这不是靠一种规模和建座新城就能够做到的。我们已经扩张了不少新城,但这并没有使城市繁荣起来,反而使有的变成了‘死城’,空巢式地搁在那儿无人问津。究其原因,不是简单的城市规划问题。我建议,建设之前先探索我们未来的城市文化,探索如何建立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秘书长曾辉在某论坛中忍不住谈起了和该论坛似乎不太相关的题目——城市文化问题。
中国的城市从农业文明一直发展到现在,城市变化是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直到近些年,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才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目前,全国的重点中心城镇已近万个,省级市、地级市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村人口也开始向城镇汇聚。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城市文化形态、打造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品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使命。
专家认为,如果与国际城市比对,中国的省会级城市规模上有可比性,但质的方面差距很大——我们的城市落后了。其中,城市文化缺失是一个致命的硬伤。目前,从政府、学界到企业界甚至老百姓,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提升城市形象也成了一个亟须讨论解决的问题。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谈经营城市,谈地方行销,但这种说法有时也会产生歧义。城市不是一个企业,企业的目的是盈利,而推广城市的目的是为了给这个城市带来良好的声誉、培育一个良好的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讲,推广城市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也就是说,城市设计、城市形象的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打造人文精神,而不是纯商业的目的。总之,城市和企业的形象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城市形象设计不像做企业的LOGO那样简单;城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在这里面过得好,能够享受城市提供的人文环境。”曾辉说。
直线和玻璃下的非理性
建筑物已经被看作一个城市文化的表象标志。世界城市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远古时期遮风避雨的穴居,也被称为野外建筑,后来虽不断发展但其单一本质未变;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陆续设计一些艺术建筑,但他们往往过度追求艺术效应而忽视建筑功能和财富支撑力,为富人造房也一时蔚然成风。
“一座未来的都市,它由楼梯一般的摩天大楼、多层的马路和大胆耸立的工厂大门组成。”这是安东尼奥以科幻插图小说创作者的自由大胆在21世纪初的设想。但不幸被他言中,一种被称为“国际风格”的建筑在二战之后正如他的描述一样拔地而起。战后,被轰平的城市需要重建,并且造价要低。而“国际风格”正是钢筋、玻璃、水泥这样的现代建材,实施便宜的工业生产技术的设计,平屋顶、白色光滑的墙面、成行的窗户,直线是“理性的精华”,玻璃是“摩天大楼的精华”,它们成了建筑特点。鲁奇奥和欧斯卡尔在建造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时,终于把这种城建规划推向了极致,不过,那却是一项失败:巨大的无法再上镜头的未来主义形象,被形容为“城市的设计忘记了人,而真正的生活是在贫民窟中”。
从世界城市建筑的故纸堆里,看今天中国的城市建筑,它似乎将建筑史千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浓缩进来了。中国建筑学会高级建筑师顾孟潮认为,应从整体、从城市的角度来评价一座建筑,而我们过去那种就事论事、应时应景的建筑太多了,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建筑在城市中不精彩。另外,在建筑过程中,建筑者和使用者根本就不见面,这种机制本身就导致了浪费。建筑作为艺术,它的历程是从空间艺术到环境艺术,现在的人们认识到环境的大理念是生态,建筑也相应进入了“生态建筑”阶段,以适应人类生态系统的全环境的概念。
“一幢好的建筑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国建筑大师西契科克的这句话道尽了21世纪建筑师们对建筑施加影响的理念。
城市的执政文化
作为一名普通的城市居民,能够泛泛看到的大约只有自己周边的环境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这一个硬件、一个软件,正是城市形成个性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曾辉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多的城市市长已经开始从企业的领导者转变成真正的城市领导者。国外都市的市长,包括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华裔市长,他们的身份只是市政长官,权限只能管‘红线’之外的地方(私宅之外的公共场所)。而我们的市长管的事很多,也很忙。”
“执政能力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任何一个政府都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和谐运转。” 中国能源网执行副总监韩晓平说,“举一个例子,我在纽约参加一个能源国际联盟会议,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组织,一个非常专业的会议,英国伦敦的副市长参加了,三天会议期间这位副市长一直都坐在那里听,包括有关设备技术的介绍她也听得很仔细。而且,她自己还做了一个高质量的演讲,内容包括如何利用分布式能源、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效率后可以减少多少排放等等,分析得井井有条、非常到位。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会议、论坛,往往成为专家讲给专家听,以至好的建议都没能受到重视,用到真正建设当中就更不用提了。”
很多城市越来越走向多元化,更能包容不同文化。但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个性化的定位,有些是重工业城市,有些是开放的贸易型城市,有些是交通中心城市。不同城市的文化定位来自它的地域、区域环境等等,而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整个城市文化的基础都和它的未来定位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