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国际化大都市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admin 2006-06-14 来源: 网
  中国尚没有一个城市被国际上公认为国际化都市。目前,只有北京、上海、香港具备国际大都市的特征。  在中国的许多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城市,人们可以轻易地看见:“我市作为
  中国尚没有一个城市被国际上公认为国际化都市。目前,只有北京、上海、香港具备国际大都市的特征。

  在中国的许多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城市,人们可以轻易地看见:“我市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或者“我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等等的巨幅标语和口号。在电脑的搜索栏打上“国际化大都市”几个字,只用了0.13秒的时间,就可以搜索到多达40多万条与之相关的信息,其中不乏有城市已然被人们捧为国际化大都市,一些城市在编制规划时也蒙胧地地向这个目标迈进。“国际大都市”这个名词于20世纪90年代在这一东方古国兴起并引发了许多富有激情的遐想,成为众多城市未来的目标定位,全国竟有183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但迄今为止,中国尚没有一个城市被国际上公认为国际化都市,这是业界普遍的共识。 

  “国际化大都市”不应被遗忘 

  虽然,最近向几个从事规划及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专家问起国际化大都市这个话题时,他们大多表现得很不以为然,“这是过去的老话题了,我们都已经淡忘了,你们怎么还提?” 

  然而,在中国的600多个城市中,到2004年已经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其中,除特大城市上海、北京外,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次一级规模的城市有深圳、厦门、大连、珠海、苏州、无锡、青岛、烟台、威海、连云港、南通、汕头、九江等。许多可以搭上一点海外关系的城市,纷纷把“国际化大都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城市对“国际化城市”、“国际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等此类名称最向往、最引以为荣的时期,也是提得最为混乱的时期。 

  试问怎么忍心不提或者甘心遗忘呢? 

  反对派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183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显然是脱离实际的,反映出一定的盲目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是凭主观意想就可以建设起来的。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要从城市经济的实力、产业结构、国际化的水平,以及它在国际经济社会活动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判断,这些都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也曾对有的城市在定位上不切实际,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标准提出了严厉批评。在2005年7月21日召开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座谈会上,他表示,183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3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中心商务区,这实际上是透支和浪费日渐缺乏的发展资源。 

  有人曾这样总结,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政府提出的,一类是当地媒体炒作的,还有一类是企业为提高自己的身价而提出的。此话一点不假,随便在网站搜索不难发现,一些展会的招展宣传通常就会选择“国际化大都市”这个字眼,一些企业常常标榜自己在国际大都市里办公,以显示自己的实力。其结果是,一些显然不具备国际大都市特征的中、小型城市,一个个都摇身变成了国际大都市。 

  事实上,在国际上,大家公认的国际大都市也只有纽约、东京、伦敦等,在中国,被公认为具有国际性大都市特征的城市也只有上海、北京和香港。 

  城市规划能否解决城市盲目发展 

  一般来说,每个国家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国际化大都市不是很多。在全球化趋势下,很多城市的经济、文化、科技跟国外都有很多交流,都带点国际性,但并不能就此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尽管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规范和标准来说明什么样的城市才能成为国际大都市,但是研究城市规划的学术界对国际化城市还是有界定的。 

  上海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唐子来教授前不久来穗,进行了一场题目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大都市发展”的精彩讲座。他对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六大目标作了简单直观的阐述。 

  一、很多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大企业集团进驻。一般来说,香港、新加坡为跨国公司的亚太总部,上海为中国总部。最新排名显示,跨国公司的总部进驻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二、为全球区域中心,主要是资本市场的经济核心;三、高度发达的商务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比如法律、会计、广告咨询、规划设计等,这些产业积聚性很强,可以吸引跨国公司;四、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基地。单伦敦这一城市就聚集了英国1/4的教育科研机构,一年的教育经费超过7亿英镑,吸引了英国40%的风险投资,东京更集中了全日本30%的大学、40%的大学生、50%的国立科研机构;五、具备丰富的历史遗产,旅游、会展业兴旺;六、信息交通、资源配置流通中心。 

  从这些目标要求来看,183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显然是脱离实际,盲目追求城市高定位的结果。城市的定位是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做出判断,城市定位应该比城市现有的基础要高一些,但是不能脱离实际的太高。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周春山教授表示,城市是有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他们承担的角色、作用是不一样的。中国需要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现代化的大都市需要中心商务区,但是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可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更多的城市应该是某些国际性功能的区域中心或地方性中心。 

  因此,在围绕城市高定位的话题,学术界展开了极为热烈的讨论。有专家曾提出,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能否解决城市盲目发展的问题呢? 

  日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作为嘉宾来穗,在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城市规划院院长论坛上专门对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作了详细解析。据介绍,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现了四大转变:一是实现组织方式由单一政府部门组织编制转变为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原则组织。二是重点内容从突出增长速度向控制合理环境容量、确定科学建设标准转变,从侧重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向对各类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制转变。三是范围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转变。四是实现城市规划技术属性向公共政策属性转变。 

  显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作为政府的重要工具,对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环境以至于文化能够起一定作用,但如果把全部问题都寄托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上,有些不切实际。周春山教授说,城市的盲目发展与定位往往是在该城市制定城市规划提出来的,而城市规划是政府主导制定的,更多的体现是领导的意图,专家的声音往往被压抑。因此,多数专家认为,《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很难有效解决城市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标准问题。而且,《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本身是一个技术问题,是一个空间的规划,对于城市盲目追求高增长、高标准这个内生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度安排、体制安排的具体问题亦是心有余力不足。 

  广州离国际大都市的梦想有多远 

  作为社会能量的聚合体,国际大都市的对全球技术、资金、人才流动的控制功能超出了国家的范畴,城市高度职能化,服务于全世界,成为世界经济市场体系中的控制点。在本国区域内,它是绝对的区域中心。 

  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未来的国际大都市只有可能从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4个城市中产生,它们各有环渤海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为依托。北京作为首都聚集了全国的政治、文化精英而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中国经济及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广州是南中国的中心和世界性商埠,香港则是亚洲都会和购物天堂。除此之外,其余的中国城市至多是专业功能的国际化,成为不可取代的某种专业中心、产业重镇,比如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港口城市、国际IT制造业城市等等。 

  另外一种说法也同时存在。21世纪初叶至中叶,在我国内地18座主要特大城市中,最有可能进入国际性城市之列的只有两座:上海和依托天津的北京。加上回归后背靠深圳的香港,最终形成三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城市。目前,中国尚没有一个城市被国际上公认为国际化都市,只有北京、上海、香港具备国际大都市的特征。 

  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广州是否具国际化大都市的特征及前景? 

  1993年,广州作为中国第一个加入国际大都市协会的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口号,从1996年8月开始,广州市委、市政府对这种提法进行了修正,突出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2003年,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作为新的目标出现,今年,在“十一五”规划中,广州明确提出国际都会的功能建设目标。从国际大都市到区域中心城市,到现代化大都市,再到国际都会,这种目标称谓的变化,是否意味着广州定位的摇摆?广州市政府领导曾郑重做出解释:这只是不同阶段的不同提法,其实目标都一致,广州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努力。 

  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是中国的门户城市,其最终应该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周春山教授对广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城市国际化与国际化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目前情况来看,最具备国际化城市的是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的城市国际化进程要上述三个城市慢,因为香港与广州的地理位置接近,香港的存在分担了南中国地区国际性的职能,因此,广州发展成为国际性城市的动力比北京、上海要弱。有专家直陈要害,广州处于香港多种国际性功能的光环之中,将无疑增大了广州国际性功能的选择难度,使广州的国际化进程前景变得不甚明朗。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