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目光审视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
admin
2006-08-28
来源:
网
编者按 哈尔滨是一座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哈尔滨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城市特色,以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城市格局、自然景
编者按 哈尔滨是一座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哈尔滨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城市特色,以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城市格局、自然景观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哈尔滨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北方魅力之都。
在新时期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静心去倾听、认真去体会,用慎而又慎的态度去定位城市建筑规划的发展方向。为此,本报整理“中俄城市设计暨建筑风格高层学术论坛”上中外专家对哈尔滨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不久前,来哈参加“中俄城市设计暨建筑风格高层学术论坛”的中俄两国30多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专家,针对哈尔滨市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冰雪文化塑造、街路景观设计、文化遗产传承、建筑风格继承与创新、建筑立面改造、外来文化影响等十余个方面,提出了大量系统而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不仅为哈尔滨今后在城市设计、名城保护、建筑风格控制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为我们如何定位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城市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部原副部长宋春华认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思想”。参加论坛的两国专家学者和城市规划者们都突出强调,未来哈尔滨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全面协调发展。
专家们所说的人本化思路,就是要让百姓说话,要让居住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更多地参与城市规划设计。论坛上,俄罗斯圣彼得堡总设计师亚历山大说:“我们在专业上所说的这些东西,一定要在公众场合宣传,因为城市设计要使大多数公众满意。在巴黎有75%的市民参与,而在莫斯科只有40%多的人参与,相对来说在中国这个数字可能会更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委员会秘书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朱子喻先生也指出:“城市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心塑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良好的、宜人的生活环境。”
专家们一致认为,城市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核心,充分考虑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有序、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要将城市设计的价值观由偏重经济发展、注重效率向经济、社会并重转变;要进一步关注平民人群,在旧城改造复兴地区、弱势人群聚居地区,应该更好地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新城区规划设计中要更加满足人的要求,调整城市结构和布局,精心塑造街道、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为群众的工作就业、生活起居、出行交往、休闲健身等方面提供方便条件。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哈尔滨,了解自己居住的城市,参与到哈尔滨的城市规划设计当中。
城市设计要有地域文化特色
哈尔滨是一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如何认真搞好城市规划设计,塑造彰显时代特征和富有鲜明特点的北方历史文化名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根据专家的意见,在建筑设计上,我们要继续承袭好哈尔滨传统文脉,在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符号等方面都要体现哈尔滨传统特色风格;不但要搞好建筑设计,在周边环境的道路交通、静态停车场、绿化、工程管线、地下空间利用、雕塑、广场的风格协调、休闲娱乐设施配套等方面,都应该突出哈尔滨的特色;在城市设计和整治中,要精雕细琢,从城市整体环境氛围、空间形态,到城市局部的座椅、垃圾箱、标志牌、遮阳伞、广告牌等,都要仔细推敲,不能被商业化完全左右,要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同时,要通过立法,完成城市风格控制的定性和定量任务,确保城市风格的良好延续。
名城保护要坚持保用结合原则
与会专家学者还特别探讨了哈尔滨这座名城“保用结合”的问题。专家们认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凝聚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哈尔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仅靠哪一个部门去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应本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原则,搞好统筹协调。专家建议成立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组,由哈尔滨市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建筑、文物、文化艺术、历史、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知名专家组成,负责指导、协调、论证哈尔滨市名城保护工作;成立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作为会员,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筑及名城民俗、民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使名城保护发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成立哈尔滨市保护建筑整理机构,负责组织保护建筑的资金筹措,保护建筑的收购、拍卖、腾迁和整理等工作。
专家们提出,应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地处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目前,《哈尔滨市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条例》修改工作已纳入2006年立法计划,专家建议修改中要重点增加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内容。
与会专家还特别强调了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建筑需要全民的呵护,要善待城市,爱护建筑,尊重建筑师,尊重文化,尊重艺术;而不是将我们的城市,将历史街区,将城市中的建筑看作是积累资本的掠夺对象。我们这座城市迫切需要加大对普查工作成果的宣传和展示力度,让哈尔滨人民更加了解哈尔滨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通过种种有效手段提醒并唤起人们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建筑风格要走地域化多元化之路
论坛上,专家学者和城市规划者们提出了建筑风格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专家们认为,建筑风格的话题是对城市灵魂的一种探讨,对于建筑风格控制,必须坚持不同区域,不同标准开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在走向开放和兼容的历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如何保持和弘扬哈尔滨地域文化特色,以先进建筑设计理念,倡导城市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和时代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有意义的论题。《哈尔滨建筑形态规划控制导则》提出了建筑形态控制的基本原则,但非具体形式,在建筑创作中给予建筑师想象和发挥的自由度,同时也明确了创作的规定性。在下一步各区环境综合整治立面改造规划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到专家提出的在建筑立面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假面城市”的问题,要组织学习和研究《哈尔滨建筑形态规划控制导则》,使大家深刻领悟导则的基本原理,分清“型”与“形”的差别。专家们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强调在城市设计和建筑风格控制方面,要建立立法体系和评估体系,使二者有机结合。
在新时期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静心去倾听、认真去体会,用慎而又慎的态度去定位城市建筑规划的发展方向。为此,本报整理“中俄城市设计暨建筑风格高层学术论坛”上中外专家对哈尔滨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不久前,来哈参加“中俄城市设计暨建筑风格高层学术论坛”的中俄两国30多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专家,针对哈尔滨市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冰雪文化塑造、街路景观设计、文化遗产传承、建筑风格继承与创新、建筑立面改造、外来文化影响等十余个方面,提出了大量系统而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不仅为哈尔滨今后在城市设计、名城保护、建筑风格控制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为我们如何定位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城市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部原副部长宋春华认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思想”。参加论坛的两国专家学者和城市规划者们都突出强调,未来哈尔滨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全面协调发展。
专家们所说的人本化思路,就是要让百姓说话,要让居住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更多地参与城市规划设计。论坛上,俄罗斯圣彼得堡总设计师亚历山大说:“我们在专业上所说的这些东西,一定要在公众场合宣传,因为城市设计要使大多数公众满意。在巴黎有75%的市民参与,而在莫斯科只有40%多的人参与,相对来说在中国这个数字可能会更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委员会秘书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朱子喻先生也指出:“城市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心塑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良好的、宜人的生活环境。”
专家们一致认为,城市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核心,充分考虑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有序、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要将城市设计的价值观由偏重经济发展、注重效率向经济、社会并重转变;要进一步关注平民人群,在旧城改造复兴地区、弱势人群聚居地区,应该更好地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新城区规划设计中要更加满足人的要求,调整城市结构和布局,精心塑造街道、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为群众的工作就业、生活起居、出行交往、休闲健身等方面提供方便条件。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哈尔滨,了解自己居住的城市,参与到哈尔滨的城市规划设计当中。
城市设计要有地域文化特色
哈尔滨是一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如何认真搞好城市规划设计,塑造彰显时代特征和富有鲜明特点的北方历史文化名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根据专家的意见,在建筑设计上,我们要继续承袭好哈尔滨传统文脉,在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符号等方面都要体现哈尔滨传统特色风格;不但要搞好建筑设计,在周边环境的道路交通、静态停车场、绿化、工程管线、地下空间利用、雕塑、广场的风格协调、休闲娱乐设施配套等方面,都应该突出哈尔滨的特色;在城市设计和整治中,要精雕细琢,从城市整体环境氛围、空间形态,到城市局部的座椅、垃圾箱、标志牌、遮阳伞、广告牌等,都要仔细推敲,不能被商业化完全左右,要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同时,要通过立法,完成城市风格控制的定性和定量任务,确保城市风格的良好延续。
名城保护要坚持保用结合原则
与会专家学者还特别探讨了哈尔滨这座名城“保用结合”的问题。专家们认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全过程,凝聚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哈尔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仅靠哪一个部门去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应本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原则,搞好统筹协调。专家建议成立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组,由哈尔滨市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建筑、文物、文化艺术、历史、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知名专家组成,负责指导、协调、论证哈尔滨市名城保护工作;成立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作为会员,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筑及名城民俗、民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使名城保护发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成立哈尔滨市保护建筑整理机构,负责组织保护建筑的资金筹措,保护建筑的收购、拍卖、腾迁和整理等工作。
专家们提出,应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地处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目前,《哈尔滨市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条例》修改工作已纳入2006年立法计划,专家建议修改中要重点增加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内容。
与会专家还特别强调了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建筑需要全民的呵护,要善待城市,爱护建筑,尊重建筑师,尊重文化,尊重艺术;而不是将我们的城市,将历史街区,将城市中的建筑看作是积累资本的掠夺对象。我们这座城市迫切需要加大对普查工作成果的宣传和展示力度,让哈尔滨人民更加了解哈尔滨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通过种种有效手段提醒并唤起人们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建筑风格要走地域化多元化之路
论坛上,专家学者和城市规划者们提出了建筑风格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专家们认为,建筑风格的话题是对城市灵魂的一种探讨,对于建筑风格控制,必须坚持不同区域,不同标准开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在走向开放和兼容的历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如何保持和弘扬哈尔滨地域文化特色,以先进建筑设计理念,倡导城市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和时代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有意义的论题。《哈尔滨建筑形态规划控制导则》提出了建筑形态控制的基本原则,但非具体形式,在建筑创作中给予建筑师想象和发挥的自由度,同时也明确了创作的规定性。在下一步各区环境综合整治立面改造规划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到专家提出的在建筑立面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假面城市”的问题,要组织学习和研究《哈尔滨建筑形态规划控制导则》,使大家深刻领悟导则的基本原理,分清“型”与“形”的差别。专家们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强调在城市设计和建筑风格控制方面,要建立立法体系和评估体系,使二者有机结合。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