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规划要有“五星级享受”

admin 2006-11-13 来源: 网
  我正在读一本长篇小说,忽然走了神,想到它的构架、细节、情趣很像几年前我和一帮年轻人编的故事,那时我们正为投入一个大饭店的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做准备。这才发现原来构思一
  我正在读一本长篇小说,忽然走了神,想到它的构架、细节、情趣很像几年前我和一帮年轻人编的故事,那时我们正为投入一个大饭店的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做准备。这才发现原来构思一座饭店建筑方案和构思一部长篇小说有太多相通之处。 

  不少建筑师对大饭店工程设计情有独钟,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纷繁的人际关系,凝聚和浓缩着社会百态、芸芸众生。所以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总觉得自己很有见识,很有解决梳理复杂难题的能力。很多建筑师都把饭店比做一座微缩的城市或一片社区。 

  我想我可以这样问:建筑师(这里并非有意不提规划师,而实际上是许多规划设计都是由建筑师操刀之故)可否以设计饭店的心气儿去规划城市或社区?我们的城市和社区何时才能具有我们心目中好的大饭店所具有的那种温馨、周全和人情味?怎样才是既有效率又有安全感呢? 

  以酒店业国际上非专业品评标准(却是很职业的标准)来品评城市,有两项内容——服务素质和饮食水准,可以套用。 

  用酒店的服务标准比对,相对城市而言就是服务素质的高差,绝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第三产业的水准。 

  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却并不这么认为。在城市的诸多功能中,“为看”并不是它最重要的存在目的,但在现实中却往往有一个强势的话语权无所不在地支持着与之相悖的看法。比如权力认为“好看”的地标才能体现城市的风貌,还有自己的政绩。又如市场会选择“好看”作为自己的广告。 

  “好看”或美一点是没错,但问题是这往往是以认知缺失、认知不深而忽视、有认知却不作为,拒绝和牺牲了城市的品质和质量作为代价而获得的。其实,这并不能真正称为“美的”。即便真的金玉其外,或曰时尚前卫,或曰喜闻乐见,又有多少被贬为中看不中用呢。 

  笔者曾参与一次北京某重点商业区城市设计方案评审会,某方案设计人介绍了规划设计中关于该方案的社会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从商业区的历史发展沿革谈到近期和远期可能兴衰的展望,又从周边商业链接、互补说到全市与之地位相当的商业区之间的比较,如优势、劣势、不同特色所在等等,还进一步分析和提供了商业态势调整与城市发展以及购物需求与顾客群体流向、成色、心理的分析数据。 

  但有位资深专家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项调查内容是任务书要求的吗?于是在这样的引导下,方案介绍和研讨的重点就变成了无本之末,最后只能在建筑的色调分区、广告的尺度和在街立面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照明的亮度上做文章。 

  有人批评过建筑师担当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败笔,直上溯至早年的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如果顺着他的名言“住人的机器”衍推下去,把这样的机器列阵,城市不就成了仅仅满足生产流程的工厂了?先不说早年的建筑师,那是欧洲工业化初期的产物,时代使然不足为怪。单以如今我国建筑师的内在因素来讲,一个工科生的素养,连建筑设计尚且难以战胜自我,更何况庞杂、深遂、又多学科的城市规划,多数建筑师涉足都会显得底气不足。而外在因素则体现在社会上的崇尚物质主义上,造城运动太快太急,也难为了我们太过年轻的建筑师。 

  城市的服务素质,可用祖先早已概括的“衣食住行”来作为起点。城市不同于农村,人群经常聚合、流动,不能自给自足,衣食住行也再不是能自我完成的程序,再加上城市中的人生存行为状态千差万别,无论是在不同职位上奔忙的人,还是寻找各种机会(包括职业)或是休闲和被扶养(包括无能力工作)的人,都应得到相应的服务,而且更重要也是更根本的是得到城市规划的思考与关注。 

  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很富足的原城内居民远离城区,住上相对便宜的房子,但失去就近就业的机会,再也找不到那种“闹中取静”的感觉,平常生活所需的方便基本没有了。而准市民们,即使够上白领,也往往东迁西移穿梭于城郊之间,在划算与方便之间做着痛苦的抉择。更有农民工们,他们似乎总在城市中最显眼的地方活动,他们已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群体,但就像建筑外的脚手架一样,功能和作用再大,从开始构建就注定不是永久的。 

  作为广义的城市过客,不论是从容的或是匆忙的,哪一天才能真正像饭店里的客人一样,享受到城市服务和礼遇呢?而这些问题是硬件问题还是软件问题?是规划问题还是管理问题?君不见,仅靠管理来头疼医头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出现的尴尬还少吗? 

  城市化之趋势是发展的必然,但对城市化的理解不同,却导致了千差万别的后果。有专家指出城市化不应变成土地的城市化,人口的城市化才是关键。让愈来愈多的人过上城市生活,是规划者的着眼处。老住民的边缘化和失落感,新住民的无根感,是人口城市化中被忽视的情感,对他们来说宏大的广场和宽敞的马路都被看作是对他们的挤压。他们需要的城市是衣食住行的服务体系和机制,而且是要有感情的、各取所需的、有素质的,就像我们进驻一家酒店可以要求的那样。 

  近来颇多人谈说新城市主义规划理念,还有一本叫《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书,这本作者为知名规划专业人士简·雅各布斯的书早在近半个世纪前即已问世,只是我们刚刚才看到它的中文版。我们没有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烦恼,但却有“摊大饼”规划带来的城乡结合部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以及大饼夹馅似的城中村。而且旧城改造中出现的大块而封闭的小区切断了自然脉络,体外循环也是又费时又费钱。我们总说人性化,但人性化的城市服务实际上许多都是来自城市功能的混合。 

  饭店的饮食水准与城市水平拉上关系或许有点牵强,饮食是人之大欲,早有箴言,不分城市和乡村。饮食对家庭是体现秩序、和谐、沟通和延续的东西,有场面也有内涵。饮食对社会是文化也是文明,勿用多言。饮食对城市来说,可以透视出风貌和风情,比如说到广州、成都时,脑子闪现而过的总是与吃有关。 

  城市与饮食的关系中,首先是要饮食卫生,这一条做好了,城市的卫生自然就没有问题。其次是要尊重一种理念,而且市民往往是以吃作为一种城市的象征。 

  城市的质量在人们的印象和比较中,似乎小的比大的更容易保证它的素质和水准,那我们就从小抓起,比如卫星城。 

  (作者为北京市新厦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