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武汉:大做山水文章 建设宜居城市 胜盖N座高楼

admin 2007-07-31 来源: 网
  近段时间来,本报关于武汉山体资源的系列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市长李宪生批示指出:“山水资源是武汉的宝贵财富,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有责
  近段时间来,本报关于武汉山体资源的系列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市长李宪生批示指出:“山水资源是武汉的宝贵财富,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些资源。”那么关于武汉的山资源,它的基本状况如何,其生态及人文、景观价值何在,我们该如何倍加珍惜并利用好这笔宝贵的财富?今日我们特推出“武汉的山”专辑,试图较为完整系统地再现武汉山体资源的基本情况,使读者对它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进一步关注和重视。本专刊的资料搜集、编排制作,得到市园林局、市规划局及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及众多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我们对山的了解远不够深入全面,难免会有疏漏差错,盼读者予以指正。 

  “择水而居,依山筑城”,武汉的城市起源离不开山和水。 

  且不说武汉的水,因为它给予我们的福泽和骄傲,太多太多,尽人皆知;而对武汉的山呢?我们在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种种荫庇、愉悦的同时,我们对它的了解却要少得多,对它的尊重和珍惜要欠缺得多。 

  尤其是近数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山体相继被“蚕食”、破坏或湮没于日益“长”高的城市建筑群中。许多时候,人们并不是通过山而认识山,而是通过地名才知此处原来有山。 

  据市规划局专家介绍,武汉市总面积8400多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四分之一,山体占百分之五,仅中心城区就有山体50多个,这些山虽大多不高,却与我们这座城市的命运休戚相关。 

  人们常将绿地比作城市的“肺”,将湿地比作城市的“肾”,而把山比作城市的“脊梁”。 

  对武汉而言,这种脊梁的作用更为明显:如果时光倒流,古时的武汉就筑在这些山脊之上,如汉阳的卻月城,武昌的夏口城。事到如今,虽然城市早已从山上拓展到了山下,但它在生态环境上、在城建布局上、在城市文脉的传承上、在城市风貌的建构上,依然起着支撑作用。 

  这道脊梁是如何支撑起我们这座城市的呢? 

  生态之脊、绿色之脊 

  “九派江声吞北渚,两条山势锁南荒。”清人陶澍曾这样描绘武汉的山水。 

  今天,当我们从空中鸟瞰三镇风光时,看到的会是什么呢?除了珠玑错落、波光潋滟的湖光江影,最为凸显的就是这条自东而西绵延三四十公里的带状山系。从江南的九峰山、磨山、喻家山、珞珈山、洪山、蛇山,到江北的龟山、扁担山、锅顶山……这些由大大小小、数十座山体相衔而成的山系襟江带湖,穿城而过,从外形和地貌上看,宛如隆起的一道城市脊背。 

  “对于以水著称的江城武汉而言,这些山体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其对这座城市的最大贡献在于生态价值。”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院教授李长安认为,城市山林的生态功能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三镇小气候的调节作用。有山必有林,山体绿色植物可以通过蒸发吸热降低周围环境温度,这一功能对于有“火炉”之称的武汉而言尤为重要。绿色林带不仅能防治风沙,而且对水土保持、调节气流有积极作用。 

  二是可以较大幅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城市山林多以乔木为主,能有效减少大气颗粒物污染,并能吸收有害气体。山体植被除了能直接消除大气混合层的臭氧、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光化学烟雾的产生。 

  三是维持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城市的环境温度也在不断攀升。城市森林的光合作用就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些山体实际上是一个个天然氧吧。 

  四是涵养水源和维持土壤功能的作用及价值。覆盖有山体植被的城市地区,仅有5%一15%的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其余的降水都被植被拦截,然后通过植物蒸腾和下渗消耗掉;但在没有植被的城市区域,大约降雨中的60%都会变成地表径流排到城市下水道。山体植被的这些功能对于像武汉这样易遭洪水威胁和遇暴雨经常渍水的城市,表现出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五是消除噪音的功能。城市的绿化密度越大,树叶越茂密,则消除噪音的效果越好。 

  “武汉的山系还与水系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使之与人类共同构成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世界,对促进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和作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吴金清研究员强调:武汉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离不开水,更离不开山! 

  对此,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馆长徐世球教授、湖北大学商学院宋鸿副教授等专家一语概之:横穿主城区的这一组山系,可称之为武汉的生态走廊和城市绿脊。 

  景观之脊、文化之脊 

  两江穿城,百湖棋布,群山错落,山环水绕。在中心城区拥有如此独特的山水资源,不仅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少见,就是在全世界也不多见。这些山的价值和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自然生态上,在城市景观布局和文化蕴含上仍有重要意义。 

  著名城市规划专家、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教授对此感触颇深:世界上每座城市都是人类在地球表面所建立的人工空间,而每座城市的诞生都与自然密不可分。武汉从城市源头来讲,有两个方面的成因,一是因长江和汉江交汇,水对武汉的初步形成具有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是山,武汉的山和其他城市的山不太一样,并非高山峻岭,但比较均衡,这也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地域现象。 

  张在元说,武汉的自然环境和格局呈现的是一种“三极”形态,即城市、城山、城水——城在山中,山在城里;水在城中,城在水边。这本身构成了这个山水园林城市一个奇特景观,尤其是城区山体的布局和形态,成为支撑起三镇的景观之脊。山对武汉而言,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载体,而是武汉城市的基本载体。可以这样说,山给武汉这座城市增添了独具价值的景观平台。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武汉主城区的山虽不高,但山山藏“仙”。这“仙”就是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在武汉数千年的城邑文明演进中,大多是以山为平台,以山为依托的。江城的历史文脉、历史典故及历史沿革都与山血脉相连。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文脉所系,是武汉的城市之根。每一座山岭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如果我们自西而东,顺着这条城市之脊,一路跨江探寻下去,它串起的其实是我们这座城市最为厚重的历史之链:从知音故事到黄鹤传说,从三国鏖战到岳飞屯兵;从百年前龟山脚下崛起的汉阳铁厂,到公元1911年爆发于蛇山脚下的震惊世界的武昌首义……哪一段重要历史,不与武汉的山相连! 

  难怪有人这样比喻:将武汉的山串连起来,犹如一条城市历史文化的长廊,读懂了武汉的山,也就读懂了武汉的历史。 

  和谐之脊、未来之脊 

  有专家指出,由于长期以来对山体价值的漠视和建设上急功近利,我们对山缺乏应有的珍惜和珍重,或直接的破坏,或遮蔽它的容颜。现在是到了“还债”的时候了。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在武汉中环线以内,山体植被完好和基本完好的占78%,而遭轻度以上破坏的达20%。我们对山体的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其实,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人们对城市山体价值的认识和保护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初,也曾对山体造成了诸多破坏,但他们在工业革命后期就开始了反思,并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诸多山体得以恢复。 

  “从国内现状来看,我们可能在走国外的老路,我们并没有研究别人的教训,只看到了这些国家的房屋越盖越快、越盖越高,却没有看到他们经历过的曲折。我们花了一个亿去建设,但是现在要花五个亿去解决建设所带来的后遗症。”张在元教授感慨:今天,我们需要反思,该怎样珍惜城市的一山一水、保护我们城市的脊梁。在城市建设中,多年来我们习惯于做加法,现在应考虑减法了,减去一些占据山体的围建物,该搬的搬,该拆的拆。近年来的蛇山透绿工程就非常好,过去身在武昌不见蛇山,现在随着山体的显露,人们终于可以一睹名山风貌了,这一举措在武汉的城市建设中,比盖十个小区、十座高楼更有意义。 

  吴金清呼吁:要使城市山体发挥生态价值,目前最为迫切的是要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山体及植被,对于被破坏的山体植被遵循生态学原理,采取人工恢复。 

  保护利用好我们城市的脊梁,其意义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专家们指出,武汉要建设和谐城市,山水相济,山清水秀,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这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未来武汉的发展,应紧紧围绕山水大做文章,打造我们城市最为独特的个性魅力。 

  张在元设想,武汉应积极规划利用山体这一“城市的脊梁”,如能将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等山体打通连成一线,把这条贯穿市区数十公里的山系建成中央生态公园,其潜在的价值非常巨大。“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央生态和文化公园,也将使武汉的城市地位、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品质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得以大幅提升!” 

  也许蛇山显山透绿还只是透出了这条城市之脊的一个局部,但其作为开篇之作,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工程的逐步展开,这条以长江大桥为纽带,从江南蜿蜒至江北的城市脊梁将日益透出它无比动人的魅力。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