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工业基地到生态北部新城
2007年12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成都市民把目光投向了青白江——这个在多数人记忆中“生态环境差、城市污染重”的老工业基地,却成为了我省首批“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区”,成为成都市仅有的3个获此殊荣的区(市)之一。
一连串数字表明了此次创模成功的含金量:全区环保投资指数达到为2.2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07年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3天;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8.1%;城区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3.3%;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2dB(A);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0.04%;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8.98%;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98.31%;清洁能源使用率为79.8%;通过对青白江区居民的抽样调查,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为93.1%……短短两年的时间便摘下了戴在头上多年的“脏乱差”帽子,青白江区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
“牺牲环境谋求经济发展是本末倒置,即使经济上去了,也是一座死城。生态立区,这是我们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放在首位的理念”,青白江的勇气来源于以区委书记孙建成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建设成都北部新城,构筑生态工业高地,青白江区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更新着人们的观念,并向世人宣称:青白江不再是从前的“污染区”,一座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鱼游清流,柳遮堤岸的生态北部新城正在崛起。
5亿元巨资实施5年环保计划
从成绵高速公路进入青白江,一块“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物流兴区、商贸活区,建设成都北部新城,构建和谐青白江”的巨幅宣传牌稳稳地矗立在翠树绿荫中,这是2006年12月19日,新一届区委在区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发展目标。
其实从2005年底,刚刚来到青白江任区委书记的孙建成就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这个即将挑起发展大梁的领导者第一个定下的目标不是经济数据,而是在青白江之前“建成都工业高地”的口号前加了两个字:建成都生态工业高地。“环境关系未来,这不仅是保护成都大气环境,保护沱江水源的需要,也是决定青白江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他多次强调。
新的思路带来了理念的转变,紧接着,“生态立区”、“环保5年行动计划”、“创建全国生态区”等新鲜的词语被写进了青白江区的“十一五”规划,区上还请来专家精心编制实施了《青白江区“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青白江区小流域污染治理规划》等子规划。笔者看到,规划囊括了11个乡镇,幅员面积392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确定投资5亿元资金,围绕市民生活感受,确定了实施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全国生态区三大环保工程以及九大具体的建设任务,并下达了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COD排放削减1000吨、工业烟尘、粉尘削减3000吨、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20万平方米等环境硬指标,“在青白江多年,我们几乎已经把污染当成了不可改变的现实,新一届区委的举措让我们更对改变身边的环境感到有了希望,一位土生土长、已在青白江区当了十几年的干部感慨。
规划定下了,关键看落实。2006年12月10日,青白江区召开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当天青白江区主城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成立,担任指挥长的孙建成当即立下“军令状”:如果搞不好,我就辞职!2007年2月,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叫响了“环保是全社会的环保”的新理念,从此,区委、区政府定期、不定期听取环境保护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区人大、区政协积极履职,支持和监督环保工作;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实施环保技术改造;各乡镇、街道的主要领导人成了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造成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相关责任……一场对“对青白江老百姓子孙后代和历史负责、对成都市实现‘三新’目标负责”的生态环保大战役全面启动,一个空前关注环保的创模氛围逐渐在青白江区形成。
7大工程直指25项环境指标
一棵棵大树如绿伞般挺立在街头;河边白鹭纷飞,杨柳青青;街角、路口,到处可见新修的绿化景观节点……近一年以来,无论青白江本地的居民还是来办事、旅游或是探亲访友的过客都惊喜地发现,青白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悉,两年来,区上投入5.5亿元实施了环保惠民“7大工程”,一座环境优美的生态工业区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针对环境污染的源头,青白江区督促川化集团实施了氨气治理,攀成钢公司启动了烧结除尘脱硫项目,华明公司落实了二硫化碳回收,玉龙公司完成了尿素尾气精洗项目,全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同时,区上投资6000万元进行了扬尘治理,倡导湿法作业和机械吸尘式清扫,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1.1%。
——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青白江区投资8000万元实施了减污减排、渠系和河流景观建设等工程,并对5公里长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对沿线生活垃圾进行了清理。同时,投入1.1亿元完成了主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和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全区归并取缔各类排污口245个,河道整治62公里,关停小型再生纸厂25家。
——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围绕“绿肺行动”、“大树进程”等,青白江区投资6千余万元在主城区栽植高大树木15万株;在工业厂区和生活区之间建设了1200亩生态绿化隔离带,并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了1700多亩工业区森林公园,构筑起成都北部的天然生态屏障;
——城乡生态建设工程。为了将生态建设延伸到农村,青白江区推进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成538座垃圾房(箱),全面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2007年,城厢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清泉镇花园村、太平村,大弯街道大夫村等13个村被成都市授予“文明生态村”称号。
——主城区生态环境整治工程。从2006年起,青白江区投入9000余万元,实施以开展厂区内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将团结路沿线华明、攀成钢等12家企业确定为重点整治对象,实施堆场规范整治、道路维护、厂区内外绿化、亮化等,并督促企业对厂区周边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和污染物排放进行集中整治。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主城区灰尘少了、道路畅通了、环境更美了。
——工业污染防治工程。着眼于打造良好的宜居环境,引导企业间加强协同配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施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全区节水型经济发展和节能型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已被列为国家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攀成钢、川化已被列为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四川鑫砂公司、玉龙化工已被列为成都市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城区宁静工程。为了让人们生活环境更安宁,青白江区还投入500余万元,实施对噪声进行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宁静工程。区上对城区主要街道路面进行了改造,用新型材料铺设路面,同时加强执法,对超标排放噪声的企业责令整改。通过整治,青白江区团结路及青江路沿线较整治前噪声昼间下降了2.15分贝,夜间下降了3.53分贝。
一幅蓝图引来5亿元投资
日渐改善的生态环境在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青白江带来了新的活力。
2007年,广东嘉莉诗(国际)服装有限公司准备投资5亿元,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新建一个西南生产基地。在此之前,公司已经用了两年在西部各省、市地进行考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与青白江区取得了联系。几经接触,考察团的成员们被该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潜力、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区委、区政府高效务实的作风深深打动了。可他们回到厂里后却遇到了新的问题——由于这将是一个以时尚、文化等为基调的新型企业,公司高层和职工们对此心存疑虑:重工业发达的青白江区会不会存在污染问题?这会不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带着全厂职工的担心,考察团一行再次回到了青白江,两天后,他们将此前区委书记孙建成在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带回了厂。得知该区已经启动环保行动5年计划,制定出北郊生态屏障和城市景观建设规划以及区委领导决心治理污染打造环境的九个“硬”手段时,职工们服了,这一次,落户青白江区的方案全票通过。不仅如此,企业还积极地参与区上的环保建设:企业首先捐资为该区引进大树;已经开始建设的生产基地不是传统灰暗的工厂,而是包括了花园式生产厂房、内衣文化展示区,甚至还有一个可容纳3000人以上的大舞台,今后这里将是企业展示服饰文化、服装工艺及制作流程、新品展示发布以及邀请模特儿表演、走秀的场所。“进驻青白江后,我们将参与地方的生态和文化建设,把潮流、时尚融入成都,为青白江的城市文化发展注入新元素。”
环境是生存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环保措施,青白江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产业集聚和吸附能力进一步增强,一大批企业相继到青白江区落户,2007年全区共引进到位市外内资45.06亿元,增长104%,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增长15%;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亿元,增长17.9%;全口径财政收入14.96亿元,增长83.6%;地方财政收入8.82亿元,增长117.9%……更为可喜的是,环境改善使青白江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形象进一步改观,区域价值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2007年,主城区商业地价在2005年底基础上翻了几番,商品房价格也得到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