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为念 黄土变绿地——宁夏治沙纪实
admin
2008-05-09
来源:
网
卫星遥感图上,包围宁夏的三大沙海有大片绿色,一度向中卫城区逼近的腾格里沙漠大幅后退…… 当沙漠化吞噬人类绿色家园时,饱受风沙侵害的宁夏出现逆转。监测数据显示,宁
卫星遥感图上,包围宁夏的三大沙海有大片绿色,一度向中卫城区逼近的腾格里沙漠大幅后退……
当沙漠化吞噬人类绿色家园时,饱受风沙侵害的宁夏出现逆转。监测数据显示,宁夏沙漠化土地由上世纪80年代初165万公顷减少到118万公顷。
往昔:局部治理难抵整体恶化
宁夏人治沙历史久远。被腾格里、毛乌素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包围的宁夏人从未停止与沙漠的较量。
上世纪50年代,为保证包兰铁路通行,宁夏科技人员和治沙工人在腾格里沙漠前沿沙坡头创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做法,铁路两侧巨网般的草方格里长满沙生植物,有效阻挡了滚滚流沙,确保穿越沙漠腹地的包兰铁路几十年安全。
一条条沙漠公路逐一修通,一片片沙丘布满绿荫,宁夏人似乎找到了“芝麻开门”的治沙咒语,向沙漠进军的号角吹响,“人进沙退”局部实现。
动人故事说也说不完:全国环保百佳先进个人白春兰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治沙20多年,以一己之力把宁夏盐池县沙边子村流动沙丘改造成林茂草丰的生态庄园。
回族干部王有德,20多年带领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干部职工完成治沙造林32万亩,控制流沙36万亩,经营管理面积147万亩。王有德被评为全国“治沙英雄”。
在宁夏平罗县高仁村毛乌素沙漠治理项目区,沙漠近在咫尺,却再没有流动沙丘进入村庄:一道数公里宽,几十公里长的乔灌草屏障使毛乌素沙漠在这儿停下脚步。昔日滚滚黄沙被花棒、柠条、沙柳等沙生植物覆盖;密密麻麻的麦草方格锁定沙漠深处;靠近村庄的地方,苹果树、枣树等经济林成片。
尽管人们尽力改变面貌,但现实仍然严峻:局部在改善,整体却在恶化!
2002年春天,记者在宁夏风沙线上采访,眼前景象触目惊心:一方面宁夏涌现无数治沙先进个人、治沙示范区,另一方面风沙愈演愈烈。
羊群在荒原上快速移动,这里很少有值得它们驻足留恋的东西。羊嘴紧贴地面,哪怕是不足一厘米长的草叶,它们也不放过。草原上不时浮现成堆流沙。
在盐池县大水坑镇柳条井自然村,老农张连谈起沙害时表情无奈。草原沙化加剧,他家40只羊只好买草喂养。曾经收成良好的春麦在风沙中难以存活,农田只能在秋天种几亩杂粮。锅盖挡不住风沙,上面不得不再盖上一层布……那一年,盐池县共实施各类治沙工程项目80多个,但治沙速度远远赶不上沙化速度。
对比1994年第一次全国土地荒漠化普查与199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荒漠化普查数据,5年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5.2万平方公里,年均净增1.04万平方公里。宁夏荒漠化和沙化呈蔓延、扩展、加重趋势,局部好转,总体恶化。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
宁夏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畜牧业生产方式沿袭传统的“信天游”放牧。长期超载过牧,草原严重沙化,粗放式畜牧业欠下巨额生态债。
宁夏中部干旱带上,耕地广种薄收,一年到头多数时间黄土裸露,成为另一处巨大的沙尘源。
今朝:绿肥黄瘦
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破坏来自人类活动。扬汤止沸并非没有必要,但釜底抽薪才是制胜良策。
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黎明村农民曾以为,不久后的某一天家园会像罗布泊那样被风沙淹没,大家不得不远走他乡。当他们终于明白,是过度放牧和耕作方式导致土地沙化严重时,他们圈起羊只,不再破坏草原。
黎明村禁牧6年,昔日赤地千里的黄土地上长出茂密植被,被黄沙掩埋的村庄旧址再看不到明沙,沙丘披上了绿装,与草原融为一体。
人们看到,除“人逼沙退”,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沙退”,那就是“人退”。“人退”的核心是退出一切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生产方式。于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行动在宁夏展开。
2003年,宁夏实施全境禁牧。十大牧区之一全境禁牧,这在过去从未有过。为彻底改变生态环境,为使畜牧业由传统走向现代,为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禁牧在争议中推行。
全区100余万人口放牧的近300万只羊转为舍饲养殖,使3480万亩的草原休养生息。仅过3年,宁夏农牧厅分类监测显示全区已有2800万亩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近百万亩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固定沙丘;草原整体植被覆盖度比禁牧前提高30%以上,单位面积产草量增加3倍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草原学会学术委员会专家任继周指出,退牧封育和羊的舍饲将从根本上解决草地退化和沙化问题,破解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难题。
禁牧成为席卷中国西部草原的“绿色革命”。《2004年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到2004年底,全国禁牧面积超过4亿亩,2000多万头牲畜从天然放牧转为舍饲圈养,项目区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改善。
另据统计,近年西部退牧还草工程共治理严重退化或沙化草原约1.9亿亩。
“信天游”牧歌停止了歌唱,却迎来羊产业大发展。种草养羊、舍饲养殖在塞上大地普及,羊只饲养量不减反增,突破千万大关,步入向规模要效益阶段。
为了生态,宁夏不仅“退牧还草”,还“退耕还林”。
来自宁夏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的信息表明,宁夏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89万亩,其中退耕造林47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68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其中固原市彭阳县林木覆盖率由3%提高到13.4%,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占总国土面积的92%下降到53%,年减少泥沙流量500万吨。
治沙英雄王有德感叹:“过去我们向大自然拼命索取,为了生存而破坏生态。今天我们改变与大自然的相处方式,以退为进,宁夏真正走进新生态时代。”
未来: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文明
不断扩展的绿色为宁夏带来希望。然而,生态脆弱的宁夏,目前的胜利只是阶段性的,如何实现山川秀美的新宁夏?
宁夏中部干旱带年降雨量仅200毫米左右,生活着逾百万人。停止破坏生态的唯一办法是移民。
今年3月,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在同心县韦州镇南门生态移民项目区启动。工程预计至2011年投资28.42亿元人民币,搬迁干旱带农民20.68万人。
据宁夏发改委介绍,移民工程涉及同心、海原、盐池、西吉、原州、中卫6县(区)37个乡(镇)185个行政村520个自然村,开发和调整土地71.15万亩。移民区原有土地将基本做到退耕还草,恢复生态。
在“建设生态文明”热潮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实施生态林业经济战略”构想,建设“六个百万亩”生态防护林体系,构筑“四大绿色长城”屏障。
按照这一构想,贺兰山东麓百万亩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引黄灌区百万亩防护林体系、灌区百万亩特色经济林产业带、毛乌素沙地百万亩整治与沙产业开发项目、中部干旱带百万亩红枣经济带和六盘山百万亩生态景观林项目,将形成4条绿化带,改写宁夏绿色版图,切断沙尘经宁夏入侵华北地区的通道。
宁夏沙漠化逆转的成果有艰辛付出,更有理性和智慧。“五带一体”固沙造林技术、“一水、二林、三田”方法、在干旱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实行生物固沙造林技术、在平铺沙地重点保护中草药资源等,在防沙治沙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运用市场机制形成的“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资”格局,使宁夏出现60多家治沙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企业,共投入资金近10亿元,开发治理沙荒地2万多公顷。个体造林治沙户发展到14.7万户,共投入资金4.1亿元,造林4.32万公顷。
如果说政策、理念、资金、机制是宁夏防沙治沙的关键词,那么由生态破坏者转变为生态建设者的人民群众,更是宁夏将沙漠化逆转进行到底的有力保证。
今日长缨在手,何日缚住沙龙?也许答案已在不言中。
当沙漠化吞噬人类绿色家园时,饱受风沙侵害的宁夏出现逆转。监测数据显示,宁夏沙漠化土地由上世纪80年代初165万公顷减少到118万公顷。
往昔:局部治理难抵整体恶化
宁夏人治沙历史久远。被腾格里、毛乌素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包围的宁夏人从未停止与沙漠的较量。
上世纪50年代,为保证包兰铁路通行,宁夏科技人员和治沙工人在腾格里沙漠前沿沙坡头创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做法,铁路两侧巨网般的草方格里长满沙生植物,有效阻挡了滚滚流沙,确保穿越沙漠腹地的包兰铁路几十年安全。
一条条沙漠公路逐一修通,一片片沙丘布满绿荫,宁夏人似乎找到了“芝麻开门”的治沙咒语,向沙漠进军的号角吹响,“人进沙退”局部实现。
动人故事说也说不完:全国环保百佳先进个人白春兰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治沙20多年,以一己之力把宁夏盐池县沙边子村流动沙丘改造成林茂草丰的生态庄园。
回族干部王有德,20多年带领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干部职工完成治沙造林32万亩,控制流沙36万亩,经营管理面积147万亩。王有德被评为全国“治沙英雄”。
在宁夏平罗县高仁村毛乌素沙漠治理项目区,沙漠近在咫尺,却再没有流动沙丘进入村庄:一道数公里宽,几十公里长的乔灌草屏障使毛乌素沙漠在这儿停下脚步。昔日滚滚黄沙被花棒、柠条、沙柳等沙生植物覆盖;密密麻麻的麦草方格锁定沙漠深处;靠近村庄的地方,苹果树、枣树等经济林成片。
尽管人们尽力改变面貌,但现实仍然严峻:局部在改善,整体却在恶化!
2002年春天,记者在宁夏风沙线上采访,眼前景象触目惊心:一方面宁夏涌现无数治沙先进个人、治沙示范区,另一方面风沙愈演愈烈。
羊群在荒原上快速移动,这里很少有值得它们驻足留恋的东西。羊嘴紧贴地面,哪怕是不足一厘米长的草叶,它们也不放过。草原上不时浮现成堆流沙。
在盐池县大水坑镇柳条井自然村,老农张连谈起沙害时表情无奈。草原沙化加剧,他家40只羊只好买草喂养。曾经收成良好的春麦在风沙中难以存活,农田只能在秋天种几亩杂粮。锅盖挡不住风沙,上面不得不再盖上一层布……那一年,盐池县共实施各类治沙工程项目80多个,但治沙速度远远赶不上沙化速度。
对比1994年第一次全国土地荒漠化普查与199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荒漠化普查数据,5年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5.2万平方公里,年均净增1.04万平方公里。宁夏荒漠化和沙化呈蔓延、扩展、加重趋势,局部好转,总体恶化。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
宁夏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畜牧业生产方式沿袭传统的“信天游”放牧。长期超载过牧,草原严重沙化,粗放式畜牧业欠下巨额生态债。
宁夏中部干旱带上,耕地广种薄收,一年到头多数时间黄土裸露,成为另一处巨大的沙尘源。
今朝:绿肥黄瘦
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破坏来自人类活动。扬汤止沸并非没有必要,但釜底抽薪才是制胜良策。
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黎明村农民曾以为,不久后的某一天家园会像罗布泊那样被风沙淹没,大家不得不远走他乡。当他们终于明白,是过度放牧和耕作方式导致土地沙化严重时,他们圈起羊只,不再破坏草原。
黎明村禁牧6年,昔日赤地千里的黄土地上长出茂密植被,被黄沙掩埋的村庄旧址再看不到明沙,沙丘披上了绿装,与草原融为一体。
人们看到,除“人逼沙退”,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沙退”,那就是“人退”。“人退”的核心是退出一切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生产方式。于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行动在宁夏展开。
2003年,宁夏实施全境禁牧。十大牧区之一全境禁牧,这在过去从未有过。为彻底改变生态环境,为使畜牧业由传统走向现代,为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禁牧在争议中推行。
全区100余万人口放牧的近300万只羊转为舍饲养殖,使3480万亩的草原休养生息。仅过3年,宁夏农牧厅分类监测显示全区已有2800万亩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近百万亩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固定沙丘;草原整体植被覆盖度比禁牧前提高30%以上,单位面积产草量增加3倍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草原学会学术委员会专家任继周指出,退牧封育和羊的舍饲将从根本上解决草地退化和沙化问题,破解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难题。
禁牧成为席卷中国西部草原的“绿色革命”。《2004年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到2004年底,全国禁牧面积超过4亿亩,2000多万头牲畜从天然放牧转为舍饲圈养,项目区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改善。
另据统计,近年西部退牧还草工程共治理严重退化或沙化草原约1.9亿亩。
“信天游”牧歌停止了歌唱,却迎来羊产业大发展。种草养羊、舍饲养殖在塞上大地普及,羊只饲养量不减反增,突破千万大关,步入向规模要效益阶段。
为了生态,宁夏不仅“退牧还草”,还“退耕还林”。
来自宁夏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的信息表明,宁夏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89万亩,其中退耕造林47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68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其中固原市彭阳县林木覆盖率由3%提高到13.4%,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占总国土面积的92%下降到53%,年减少泥沙流量500万吨。
治沙英雄王有德感叹:“过去我们向大自然拼命索取,为了生存而破坏生态。今天我们改变与大自然的相处方式,以退为进,宁夏真正走进新生态时代。”
未来: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文明
不断扩展的绿色为宁夏带来希望。然而,生态脆弱的宁夏,目前的胜利只是阶段性的,如何实现山川秀美的新宁夏?
宁夏中部干旱带年降雨量仅200毫米左右,生活着逾百万人。停止破坏生态的唯一办法是移民。
今年3月,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在同心县韦州镇南门生态移民项目区启动。工程预计至2011年投资28.42亿元人民币,搬迁干旱带农民20.68万人。
据宁夏发改委介绍,移民工程涉及同心、海原、盐池、西吉、原州、中卫6县(区)37个乡(镇)185个行政村520个自然村,开发和调整土地71.15万亩。移民区原有土地将基本做到退耕还草,恢复生态。
在“建设生态文明”热潮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实施生态林业经济战略”构想,建设“六个百万亩”生态防护林体系,构筑“四大绿色长城”屏障。
按照这一构想,贺兰山东麓百万亩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引黄灌区百万亩防护林体系、灌区百万亩特色经济林产业带、毛乌素沙地百万亩整治与沙产业开发项目、中部干旱带百万亩红枣经济带和六盘山百万亩生态景观林项目,将形成4条绿化带,改写宁夏绿色版图,切断沙尘经宁夏入侵华北地区的通道。
宁夏沙漠化逆转的成果有艰辛付出,更有理性和智慧。“五带一体”固沙造林技术、“一水、二林、三田”方法、在干旱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实行生物固沙造林技术、在平铺沙地重点保护中草药资源等,在防沙治沙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运用市场机制形成的“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资”格局,使宁夏出现60多家治沙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企业,共投入资金近10亿元,开发治理沙荒地2万多公顷。个体造林治沙户发展到14.7万户,共投入资金4.1亿元,造林4.32万公顷。
如果说政策、理念、资金、机制是宁夏防沙治沙的关键词,那么由生态破坏者转变为生态建设者的人民群众,更是宁夏将沙漠化逆转进行到底的有力保证。
今日长缨在手,何日缚住沙龙?也许答案已在不言中。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