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重建路线图之八年重建 始于规划
admin
2008-08-06
来源:
网
一场持续八年的灾后重建战役,正从浩大的规划工程开始打响了第一枪。 八年重建,始于规划 6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一场持续八年的灾后重建战役,正从浩大的规划工程开始打响了第一枪。
八年重建,始于规划
6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启动,暂定八年完成重建。条例共九章八十条,分为总则、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的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
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灾后重建之难,其系统之庞杂和牵涉面之广,可见一斑。而八年的重建规划,更是道出了灾后重建任务之重。
新中国史上罕见规模的规划工程
重建不是一片房屋、一座城市的简单复制,而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而无论是居民住房、基础设施的重建,还是经济与生产的恢复,规划都是第一步。
5月15日,国家建设部召开紧急会议,近三十多年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规划行动迅速启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是上海世博会的总规划师,也曾经参与过1998年特大洪水的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在此次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中,被建设部任命为建设部成都灾区灾后安置规划总规划师。以吴志强为代表的资深规划专家,立即从全国各地被召集到一起。
这批参加过1998年抗洪救灾规划的"老战友"汇总后,被分为四大块:
同济大学和中国建设设计研究院等几家联手进入成都灾区;清华大学作为主力规划单位,进入阿坝州;绵阳和德阳两个地区则由中国规划院牵头。
建设部为这些规划专家们下达了紧急任务:在短期内完成330多个安置点布点和规划。
5月18日到21日,三批专业设计人员相继抵达成都。这是一个混编的团队,以同济大学为主干,还有中国建筑规划设计院、华中科技大学、广州规划院、成都市规划院,共110多人,几乎集结了国内在规划设计领域的所有精英。
成都市规划局二楼大型会议室,是建设部灾后重建过渡安置规划指挥部。从20日到24日,夜夜灯火通明,设计人员在夜以继日地制定方案,制作规划图。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规划室。这个场面是建国以来罕见的,只有一五期间有过。"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耿红不无感慨地说。
吴志强感到时间十分紧迫。他说:"在这里,一切速度都要加快,成都灾区指挥部要求5月30日开始建设简易过渡房,6月15日入住,这样可以尽快让灾民心情平稳下来。我们18日开始规划,一个月要安置27万户灾民。"而在正常情况下,从规划到施工一般需要六个月。
与时光赛跑
在规划专家们夜以继日工作的同时,中央高层也在为规划殚精竭虑。
5月23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开会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这标志着汶川地震全面转入灾后重建阶段。会议要求争取三个月内完成重建规划的总体方案。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主要负责组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和相关政策的研究,其中,规划组组长单位是国家发改委,副组长单位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30多个部门和有关方面为成员单位,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三个月!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开始与时光赛跑。
6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按照国务院部署,灾后重建规划用8年时间:前三年完成灾民住房、基础设施等重建,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将灾区建设恢复到震前水平;后5年时间是逐步完善和提高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
仅灾区重建规划方案的出台,就要分三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初步定于7月20日完成,以县为单位制定出台城镇体系规划,哪些县和乡镇要搬迁,或者异地重建将会有结果,此外,还将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遭受破坏的情况进行评估,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而第二、第三阶段分别侧重于制定农村建设规划和城乡住房建设规划。
对于三个阶段的总体时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表示,目前还给不出一个准确日期和数字。因为整个过程,首先要由专家评估组对受灾地区地质、地震等方面做全面评估;在这基础上,还要考虑到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目前在震区可能进行调整的条件,最后形成一个初步规划;再通过社会公示,经过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查,最后形成一个建议规划。
曾任唐山地震震后建设指挥部规划组副组长的赵振中表示,唐山发生地震后第二个月就做重建规划,但最后批下来前后花了半年。而唐凯认为:"唐山花了半年就出台重建规划,够快了,相比之下,汶川地震重建规划的制订需要考虑更多因素。"
中国式赈灾:对口援建
地震后三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除了谈及紧急调运帐篷,首次将过渡房提上日程。5月20日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连夜主持召开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了第一批100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由20个省市向灾区对口援建。5月24日,全国对口支援地震灾区临时住所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国务院决定在第一批100万套过渡安置房的基础上,做好第二批50万套的准备工作。
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将坚持"一省帮一重灾县"的方式,尽快确定各省对口支援地区,尽快启动灾后重建规划工作。
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赈灾模式:对口援建开始启动。
目前,此次地震的灾后重建的对口支援体系,主要涉及建设和民政两大系统。
建设系统的对口支援,主要是由援助省组织一定数量的过渡房的生产和安装,成本主要由中央财政和援助省市地方财政分摊。民政系统方面,主要还是各地民政局利用募集到的捐款,组织采购灾区紧缺各种物资并运至当地。
5月20日,民政部下发《关于实施对口支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六省民政厅分别对口支援四川的受灾州市。5月22日,民政部再发《关于对口支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紧急通知》,调整和扩大了支援力度,要求各省民政部门分别对口支援四川21个重灾县及甘肃、陕西灾区,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受灾群众的临时住所以及灾区急需的棉被、衣物、食品、饮用水以及灶具、床等生活物品。
从5月20日任务下达到5月25日短短的5天时间,所有对口支援的省市全都派员到达灾区,对口支援各受援地市开展了规划选址和场地平整等大量前期工作。国务院各部门在组织原材料供应、运输、土地供应等方面也加强协调,使得过渡安置房的生产和建设顺利进行。据不完全统计,各援建省市已选定援建点489个,为完成第一期25万套过渡安置房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进入6月份后,日安装完成量逐日增加,已达到5000套的水平。截止到6月4日,四川、甘肃、陕西灾区过渡安置房已经安装26730套,正安装14353套,待安装68448套,生产地已发运43444套,待发运51437套。
各省市物资捐赠对口援建表
支援省份受灾县市支援省份受灾县市
山东省四川省北川县湖南省四川省理县
广东省四川省汶川县吉林省四川省黑水县
浙江省四川省青川县安徽省四川省松潘县
江苏省四川省绵竹市江西省四川省小金县
北京市四川省什邡市湖北省四川省汉源县
上海市四川省都江堰市重庆市四川省崇州市
河北省四川省平武县黑龙江省四川省剑阁县
辽宁省四川省安县广东省(主要由深圳市)甘肃省受灾严重地区
河南省四川省江油市
福建省四川省彭州市天津市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
山西省四川省茂县
资源来源:国务院办公厅6月11日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
八年重建持久战
5月22日,彭州市红岩镇的村民们在路旁小声地议论着:"政府派人在看风水?"这些看"风水"的"先生"就是正在做现场评估的专业规划技术人员。
规划专家们的工作,先是预判是否有明显的滑坡,是否有地质隐患,尽量在平坦的地区集中安置;然后还要核实受损人数、户数和安置的人数和户数,明确安置点的位置和规模,明确每个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使用;此外,市政管网设置、水源选择和污水的排放都要进行勘测。
华中科技大学教师罗毅在仔细考察了红岩镇以后,迅速形成过渡安置意见:红岩镇镇区建筑90%为危房,50%已全部倒塌,需要搬迁到平地集中安置。
规划设计组在调查评估与重建规划中,执行非常严密的选点评估,有地质问题是要一票否决的。除了科学选点,规划组还要充分听取村民们的意见,因为土地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的,规划组提供技术和专业上的知识,让布点更科学合理。毕竟,科学选点还有安定人心的作用。许多灾民看了踏实,才愿意住进来。
而也是在5月22日,广东市规划院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战后,在当天凌晨四点多完成了第一批安置方案规划图,并一早呈送给了正赶往彭州的温家宝总理。
此后,负责各个安置点规划的各个部门,也都陆续提交了临时安置规划图。
一般情况下,要做一个临时设施工程的前期准备,一般是半个月到一个月。临时设施的搭设过程,也要15天到30天。通常这个规划设计是可以有6个月的时间来建筑、规划。然而这次灾后临时安置不同,有那么多的灾民急需入住,也促使了规划与建设的快速反应。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规划团队与建设团队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边选点,边规划,边开建,采取滚动进行。
而这种高强度高效率的重建工作,将持续整整八年。
八年重建,始于规划
6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26号国务院令,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启动,暂定八年完成重建。条例共九章八十条,分为总则、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的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
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灾后重建之难,其系统之庞杂和牵涉面之广,可见一斑。而八年的重建规划,更是道出了灾后重建任务之重。
新中国史上罕见规模的规划工程
重建不是一片房屋、一座城市的简单复制,而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而无论是居民住房、基础设施的重建,还是经济与生产的恢复,规划都是第一步。
5月15日,国家建设部召开紧急会议,近三十多年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规划行动迅速启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是上海世博会的总规划师,也曾经参与过1998年特大洪水的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在此次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中,被建设部任命为建设部成都灾区灾后安置规划总规划师。以吴志强为代表的资深规划专家,立即从全国各地被召集到一起。
这批参加过1998年抗洪救灾规划的"老战友"汇总后,被分为四大块:
同济大学和中国建设设计研究院等几家联手进入成都灾区;清华大学作为主力规划单位,进入阿坝州;绵阳和德阳两个地区则由中国规划院牵头。
建设部为这些规划专家们下达了紧急任务:在短期内完成330多个安置点布点和规划。
5月18日到21日,三批专业设计人员相继抵达成都。这是一个混编的团队,以同济大学为主干,还有中国建筑规划设计院、华中科技大学、广州规划院、成都市规划院,共110多人,几乎集结了国内在规划设计领域的所有精英。
成都市规划局二楼大型会议室,是建设部灾后重建过渡安置规划指挥部。从20日到24日,夜夜灯火通明,设计人员在夜以继日地制定方案,制作规划图。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规划室。这个场面是建国以来罕见的,只有一五期间有过。"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耿红不无感慨地说。
吴志强感到时间十分紧迫。他说:"在这里,一切速度都要加快,成都灾区指挥部要求5月30日开始建设简易过渡房,6月15日入住,这样可以尽快让灾民心情平稳下来。我们18日开始规划,一个月要安置27万户灾民。"而在正常情况下,从规划到施工一般需要六个月。
与时光赛跑
在规划专家们夜以继日工作的同时,中央高层也在为规划殚精竭虑。
5月23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开会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这标志着汶川地震全面转入灾后重建阶段。会议要求争取三个月内完成重建规划的总体方案。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主要负责组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和相关政策的研究,其中,规划组组长单位是国家发改委,副组长单位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30多个部门和有关方面为成员单位,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三个月!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开始与时光赛跑。
6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按照国务院部署,灾后重建规划用8年时间:前三年完成灾民住房、基础设施等重建,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将灾区建设恢复到震前水平;后5年时间是逐步完善和提高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
仅灾区重建规划方案的出台,就要分三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初步定于7月20日完成,以县为单位制定出台城镇体系规划,哪些县和乡镇要搬迁,或者异地重建将会有结果,此外,还将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遭受破坏的情况进行评估,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而第二、第三阶段分别侧重于制定农村建设规划和城乡住房建设规划。
对于三个阶段的总体时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表示,目前还给不出一个准确日期和数字。因为整个过程,首先要由专家评估组对受灾地区地质、地震等方面做全面评估;在这基础上,还要考虑到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目前在震区可能进行调整的条件,最后形成一个初步规划;再通过社会公示,经过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查,最后形成一个建议规划。
曾任唐山地震震后建设指挥部规划组副组长的赵振中表示,唐山发生地震后第二个月就做重建规划,但最后批下来前后花了半年。而唐凯认为:"唐山花了半年就出台重建规划,够快了,相比之下,汶川地震重建规划的制订需要考虑更多因素。"
中国式赈灾:对口援建
地震后三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除了谈及紧急调运帐篷,首次将过渡房提上日程。5月20日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连夜主持召开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了第一批100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由20个省市向灾区对口援建。5月24日,全国对口支援地震灾区临时住所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国务院决定在第一批100万套过渡安置房的基础上,做好第二批50万套的准备工作。
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将坚持"一省帮一重灾县"的方式,尽快确定各省对口支援地区,尽快启动灾后重建规划工作。
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赈灾模式:对口援建开始启动。
目前,此次地震的灾后重建的对口支援体系,主要涉及建设和民政两大系统。
建设系统的对口支援,主要是由援助省组织一定数量的过渡房的生产和安装,成本主要由中央财政和援助省市地方财政分摊。民政系统方面,主要还是各地民政局利用募集到的捐款,组织采购灾区紧缺各种物资并运至当地。
5月20日,民政部下发《关于实施对口支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六省民政厅分别对口支援四川的受灾州市。5月22日,民政部再发《关于对口支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紧急通知》,调整和扩大了支援力度,要求各省民政部门分别对口支援四川21个重灾县及甘肃、陕西灾区,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受灾群众的临时住所以及灾区急需的棉被、衣物、食品、饮用水以及灶具、床等生活物品。
从5月20日任务下达到5月25日短短的5天时间,所有对口支援的省市全都派员到达灾区,对口支援各受援地市开展了规划选址和场地平整等大量前期工作。国务院各部门在组织原材料供应、运输、土地供应等方面也加强协调,使得过渡安置房的生产和建设顺利进行。据不完全统计,各援建省市已选定援建点489个,为完成第一期25万套过渡安置房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进入6月份后,日安装完成量逐日增加,已达到5000套的水平。截止到6月4日,四川、甘肃、陕西灾区过渡安置房已经安装26730套,正安装14353套,待安装68448套,生产地已发运43444套,待发运51437套。
各省市物资捐赠对口援建表
支援省份受灾县市支援省份受灾县市
山东省四川省北川县湖南省四川省理县
广东省四川省汶川县吉林省四川省黑水县
浙江省四川省青川县安徽省四川省松潘县
江苏省四川省绵竹市江西省四川省小金县
北京市四川省什邡市湖北省四川省汉源县
上海市四川省都江堰市重庆市四川省崇州市
河北省四川省平武县黑龙江省四川省剑阁县
辽宁省四川省安县广东省(主要由深圳市)甘肃省受灾严重地区
河南省四川省江油市
福建省四川省彭州市天津市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
山西省四川省茂县
资源来源:国务院办公厅6月11日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
八年重建持久战
5月22日,彭州市红岩镇的村民们在路旁小声地议论着:"政府派人在看风水?"这些看"风水"的"先生"就是正在做现场评估的专业规划技术人员。
规划专家们的工作,先是预判是否有明显的滑坡,是否有地质隐患,尽量在平坦的地区集中安置;然后还要核实受损人数、户数和安置的人数和户数,明确安置点的位置和规模,明确每个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使用;此外,市政管网设置、水源选择和污水的排放都要进行勘测。
华中科技大学教师罗毅在仔细考察了红岩镇以后,迅速形成过渡安置意见:红岩镇镇区建筑90%为危房,50%已全部倒塌,需要搬迁到平地集中安置。
规划设计组在调查评估与重建规划中,执行非常严密的选点评估,有地质问题是要一票否决的。除了科学选点,规划组还要充分听取村民们的意见,因为土地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的,规划组提供技术和专业上的知识,让布点更科学合理。毕竟,科学选点还有安定人心的作用。许多灾民看了踏实,才愿意住进来。
而也是在5月22日,广东市规划院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战后,在当天凌晨四点多完成了第一批安置方案规划图,并一早呈送给了正赶往彭州的温家宝总理。
此后,负责各个安置点规划的各个部门,也都陆续提交了临时安置规划图。
一般情况下,要做一个临时设施工程的前期准备,一般是半个月到一个月。临时设施的搭设过程,也要15天到30天。通常这个规划设计是可以有6个月的时间来建筑、规划。然而这次灾后临时安置不同,有那么多的灾民急需入住,也促使了规划与建设的快速反应。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规划团队与建设团队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边选点,边规划,边开建,采取滚动进行。
而这种高强度高效率的重建工作,将持续整整八年。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