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站”与建筑大师的“阐释”
admin
2008-08-07
来源:
网
日前,中国第一条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最高时速可达394.3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从北京到天津只需30分钟,两个特大城市实现了“同城化”。它的通车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跻
日前,中国第一条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最高时速可达394.3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从北京到天津只需30分钟,两个特大城市实现了“同城化”。它的通车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跻身于世界铁路先进行列。北京新南站,作为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的起点站和北京奥运会的主要配套工程之一,以独特的建筑设计,温馨的候车环境、先进的售票设施、巨大的年运量,被称为“亚洲第一站”。
集美观与先进为一体
北京南站始建于1907年,2006年5月停运改建,整个工程大约2009年完成,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新南站位于南二环开阳桥和南三环万芳桥之间,现在投入使用的是一期工程部分。它按照世界一流标准设计建设,东端衔接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和北京站,西端衔接京沪客运专线、北京动车段与京山、永丰铁路,将成为集普通铁路、高速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地铁、出租等市政交通设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总建筑面积将扩大到22.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5.04万平方米,屋面最高40米,总体规模略小于北京西站,功能上将完全超越北京站和西站。
近观北京南站,映入眼帘的是“一巨大扇贝托起璀璨明珠”的优美造型。其椭圆形屋顶,主要材料为银色的金属铝板,中间设有3个层次,借鉴了天坛的设计理念,隐喻中国皇家建筑的层次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工程设计鉴定中心主任、经济规划研究院院长郑健说,北京南站的建筑造型把天坛顶部的第一层圆,演化成了中央屋面的弧形屋面。把第二、第三层屋檐演化成了两侧叠落式的雨棚,蕴含了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另外,双椭圆的外观,对称的立面,使北京南站既呈现古典的庄严,又散发出时代的气息。
北京南站的建设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它的屋面采用了大跨度钢框架结构,最大跨度达到67.5米,无站台柱雨棚采用了A形塔架和大跨度悬垂梁结构,最大跨度为66米,这些设计不仅造型独特,而且解决了建筑形式与结构受力巧妙结合的问题,给旅客提供了宽敞、明亮、完美的空间。
北京南站可称为一个节能、环保、绿色的车站。如冷热电三联供与污水源热泵技术组合系统,这项技术可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使天然气的利用率从35%提高到了85%以上,年发电量占到了整个站房用电负荷的49%,每年可以节约运营成本近600万元,是国内使用同类技术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工程,已纳入国家863计划。在站房的中央采光带的屋面,铺设了3264块太阳能板,每年可发电18万度,可以减排170吨废气。
大师眼中的客站建设
“十一五”铁路客站规划的总体布局是,将建设6个枢纽性客站系统和10个区域性客运中心,还将建设548座铁路客站。北京南站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对整个铁路客站建设,有着什么影响;中国铁路客站建设的理念,发生了什么新的飞跃。对此,中国建筑大师们看得更透、更远,从它的意义和影响等方面,加以引伸和阐释。
北京南站的设计,始于2004年,面向国内,向世界开放,最后确定以铁三院为主体设计。设计之初,铁道部就确定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一体的设计原则。方案经十几次修改完善。在铁道部主办的一次国际交流会上,由两院院士吴良镛等23位专家、其中包括13位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和1位国家结构设计大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专门听取了铁道部对北京南站设计和整个中国铁路客站建设的介绍和阐述。他们对北京南站的设计和建设,普遍表示肯定,对其示范性、标志性,给予极高评价。
北京南站的设计,让建筑设计大师们深感欣慰。吴良镛院士把中国铁路的大发展放到了国际背景下,指出,从西方城市20世纪的发展来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汽车和高速公路发展得非常迅速,超过了铁路的发展。当时航空事业也迎来积极的发展。然而,这样的局面后来引起了反思。人们发现,高速公路占用的土地太多,并且密集的大运量的汽车交通也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因此,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有轨交通的利用和发展。包括美国在内,目前的发展都呈现出铁路复苏和回归的新趋势。铁路的大发展必然要求出现一大批经典的客站。基于此,吴良镛认为:“应该引起中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界对铁路客站的重视”。
对北京南站,大师们特别关心其中贯穿的理念和建设思路。陈世民大师回忆起他设计属于“第二代”的深圳站时的故事:“当时大大小小的火车站都按北京站做。那是中国第一代客站。我说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方式,不按北京站搞,能不能按照外国的航空港做。”当了解到铁道部对中国大规模铁路客站建设的整体规划思路时,陈世民颇感欣慰。“强调效率和效益,注意生态和自然通风节能,体现地域文化。正是这三点成就了进步。这意味着,我们的观点有了很大的转变。”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崔恺梳理了中国铁路客站的流变,认为新客站不仅是城市的门户,也是城市发展的新项目,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在于其形式对于城市特色的诠释。
集美观与先进为一体
北京南站始建于1907年,2006年5月停运改建,整个工程大约2009年完成,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新南站位于南二环开阳桥和南三环万芳桥之间,现在投入使用的是一期工程部分。它按照世界一流标准设计建设,东端衔接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和北京站,西端衔接京沪客运专线、北京动车段与京山、永丰铁路,将成为集普通铁路、高速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地铁、出租等市政交通设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总建筑面积将扩大到22.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5.04万平方米,屋面最高40米,总体规模略小于北京西站,功能上将完全超越北京站和西站。
近观北京南站,映入眼帘的是“一巨大扇贝托起璀璨明珠”的优美造型。其椭圆形屋顶,主要材料为银色的金属铝板,中间设有3个层次,借鉴了天坛的设计理念,隐喻中国皇家建筑的层次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工程设计鉴定中心主任、经济规划研究院院长郑健说,北京南站的建筑造型把天坛顶部的第一层圆,演化成了中央屋面的弧形屋面。把第二、第三层屋檐演化成了两侧叠落式的雨棚,蕴含了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另外,双椭圆的外观,对称的立面,使北京南站既呈现古典的庄严,又散发出时代的气息。
北京南站的建设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它的屋面采用了大跨度钢框架结构,最大跨度达到67.5米,无站台柱雨棚采用了A形塔架和大跨度悬垂梁结构,最大跨度为66米,这些设计不仅造型独特,而且解决了建筑形式与结构受力巧妙结合的问题,给旅客提供了宽敞、明亮、完美的空间。
北京南站可称为一个节能、环保、绿色的车站。如冷热电三联供与污水源热泵技术组合系统,这项技术可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使天然气的利用率从35%提高到了85%以上,年发电量占到了整个站房用电负荷的49%,每年可以节约运营成本近600万元,是国内使用同类技术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工程,已纳入国家863计划。在站房的中央采光带的屋面,铺设了3264块太阳能板,每年可发电18万度,可以减排170吨废气。
大师眼中的客站建设
“十一五”铁路客站规划的总体布局是,将建设6个枢纽性客站系统和10个区域性客运中心,还将建设548座铁路客站。北京南站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对整个铁路客站建设,有着什么影响;中国铁路客站建设的理念,发生了什么新的飞跃。对此,中国建筑大师们看得更透、更远,从它的意义和影响等方面,加以引伸和阐释。
北京南站的设计,始于2004年,面向国内,向世界开放,最后确定以铁三院为主体设计。设计之初,铁道部就确定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一体的设计原则。方案经十几次修改完善。在铁道部主办的一次国际交流会上,由两院院士吴良镛等23位专家、其中包括13位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和1位国家结构设计大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专门听取了铁道部对北京南站设计和整个中国铁路客站建设的介绍和阐述。他们对北京南站的设计和建设,普遍表示肯定,对其示范性、标志性,给予极高评价。
北京南站的设计,让建筑设计大师们深感欣慰。吴良镛院士把中国铁路的大发展放到了国际背景下,指出,从西方城市20世纪的发展来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汽车和高速公路发展得非常迅速,超过了铁路的发展。当时航空事业也迎来积极的发展。然而,这样的局面后来引起了反思。人们发现,高速公路占用的土地太多,并且密集的大运量的汽车交通也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因此,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有轨交通的利用和发展。包括美国在内,目前的发展都呈现出铁路复苏和回归的新趋势。铁路的大发展必然要求出现一大批经典的客站。基于此,吴良镛认为:“应该引起中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界对铁路客站的重视”。
对北京南站,大师们特别关心其中贯穿的理念和建设思路。陈世民大师回忆起他设计属于“第二代”的深圳站时的故事:“当时大大小小的火车站都按北京站做。那是中国第一代客站。我说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方式,不按北京站搞,能不能按照外国的航空港做。”当了解到铁道部对中国大规模铁路客站建设的整体规划思路时,陈世民颇感欣慰。“强调效率和效益,注意生态和自然通风节能,体现地域文化。正是这三点成就了进步。这意味着,我们的观点有了很大的转变。”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崔恺梳理了中国铁路客站的流变,认为新客站不仅是城市的门户,也是城市发展的新项目,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在于其形式对于城市特色的诠释。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