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部板块"迅速崛起竞争力大增
admin
2002-04-30
来源:
网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团顾问梁桂全,潜心对广州城市布局战略——“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等进行研究,并就如何“东进”、如何发展广州“东部板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团顾问梁桂全,潜心对广州城市布局战略——“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等进行研究,并就如何“东进”、如何发展广州“东部板块”等提出许多精辟见解,引起了广泛关注。4月28日,梁桂全接受了记者专访。
核心观点之一:南沙是广州城市拓展的长远战略,但真正“热”起来可能需要5到10年,而“东部板块”的升温可能就在三五年之内!
广州市提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非常正确。这是今后广州城市向外扩展的基本方向。具体战略怎么实施?我个人认为要看经济走势,长短结合。长远开发南沙,近期推进“东部板块”。因为目前“东部板块”的“温度”已经恰当,条件也已具备。
“东部板块”是个大概念。未来几年,这一板块可能成为穗港经济带的大热点。其“热度”将与南沙开发媲美!南沙是广州城市拓展的长远战略,但真正“热”起来可能需要5到10年,而“东部板块”的升温可能就在三五年之内!
核心观点之二:“东部板块”特别是增城市,至今还拥有大片可供开发的处女地,且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无论是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还是接受穗港经济走廊的扩张,它都是一个最佳选择。
我认为,下一轮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发展将有两个重要趋势:第一,面临二次工业化任务。迫切需要用现代高新技术来武装和改造已建成的工业体系,提高原有产业的竞争力,延长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的生命周期。
第二,实施蛙跳战略,也叫超越式发展战略。实现产业高位转移,吸入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等,推动原有产业升级。同时,个别产业将被拉出去,向外扩张,实施低位产业转移。
为什么这两年大家感觉到长江三角洲的投资优势上升很快,珠三角里面珠江口东岸经济又比西岸相对活跃?上海1998—1999年已经进行一个非常大的产业转换,将制造业全部转移到上海周边地区,如浙江、江苏等,自己集中发展功能性产业,包括物流业、金融业、信息业、商业。这一转移强化了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的辐射影响。
1998年开始,珠江口东岸地区,包括深圳、宝安、东莞、广州、惠州一线,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南海、顺德、中山、珠海、江门珠江口西岸地区,增速普遍高出3至7个百分点。3至7个百分点就相当厉害了。我曾经在去年初分析过此现象,主要原因是东岸吸引了国际IT产业的转移。1998年,全省IT产业产值2000亿元,1400亿元在珠江东岸,只有500亿元在西岸。
目前,珠江口东岸“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经济走廊的形态非常明显。在珠三角的下一轮竞争中,它的潜力、动力也很明显。然而,从外延扩张来看,深圳、东莞及广州市区这一带已趋于饱和,已接近临界点。“东部板块”特别是增城市,至今还拥有大片可供开发的处女地,且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无论是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还是接受穗港经济走廊的扩张,它都是一个最佳选择。
“东部板块”吸引力,在于同时拥有可开发土地资源和中心城市配套的优势。
核心观点之三:“东部板块”规划,应体现广州作为珠三角龙头城市的作用,实现与珠三角城市功能的对接,而自发状态最可怕。
但是,广州市至今还没有出台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来统筹“东部板块”。体制上也局限于以各行政区域为中心,根据各自需要发展。应该对这种状态加以整合,整体推出“东部板块”的概念。
自发状态最可怕。在这方面,广州过去有许多教训,往往是中心区建设高标准,往郊区走就会见到“城中村”。“东部板块”部分地区现在已开始出现“乱”的迹象,一些城乡结合部建设无序,城不像城,乡不像乡。要想方设法避免重蹈覆辙,避免10年以后又搞“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
近几年的“东部板块”,由于少有整体考虑,气派不足,体现不出广州作为珠三角龙头城市的作用,应及时对整个“东部板块”资源进行统筹整合。若不整合,不出5年就可能使这块宝地“陷”下去,导致整个布局混乱,丧失一次战略调整的良机。这个浪费就太厉害了!
一个难点是行政体制。目前在“东部板块”范围内,享有区一级行政职能的单位就有五六个,同时涉及二十几个镇街,增加了协调工作的麻烦。建议广州市政府不要避难就易,“东部板块”发展,近期5年规划非常重要。
发展“东部板块”不仅可打通穗港经济带,使之连成一片,对发挥广州中心城市的作用也很重要。使广州城市功能完成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对接,有效提升广州城市辐射质量,进一步巩固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
核心观点之四:“西吸东接”,构建高质量生活休闲小区,构筑综合性工业基地,成为广州新的经济动力。
“东部板块”开发与南沙有所不同。它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的顺延。建议采取“西吸”、“东接”的策略,建卫星城。
“西吸”,指吸入广州部分城市功能,包括生活功能,构建广州近邻的高质量生活小区和休闲小区,营造一个比市区更优越的生活环境。做到这一点,才能显示出社会分工的优势。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吸纳大财团、大公司,搞高水平大规模的开发,不贪小钱。优越的生活环境才是“东部板块”的竞争力。
还要吸入广州市区的人才优势。这是“东部板块”王牌。广州是广东省大专院校和科研人员最密集的地区,人力资源是珠三角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东接”,指利用中国加入WTO机会,引入国内外制造业企业及穗港经济走廊向外扩张的企业。
要善于应用地缘优势。“东部板块”地缘跟东莞有点相似,是双城效应地区,即距离它不远有两个大城市,巨大的虹吸力使第三产业不容易在这个空间发展,但它可能会成为受两个城市辐射下的制造业基地。经济发展有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当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它的要素成本会随经济发展的水平而提高,一些产业于是需要逐步向城外转移。
上世纪80年代,广东外向经济主要靠港资推动;90年代台商成为支撑力量;下一轮,欧美和日本企业资本可能是广东外向经济发展的第三级动力。“东部板块”的增长空间,应该在这个国际产业循环空间中考虑,在新旧经济的结合点中寻找自身定位,构筑综合性工业基地,成为广州新的经济动力。
核心观点之五:以城市化的概念带动“东部板块”的开发,工业园区谋求生态型,做到“山中有厂、厂中有绿”。
“东部板块”的开发,一定要以城市化的概念来带动。
以城市化带动“东部板块”的工业化。一可扬长避短,将“东部板块”与珠三角其他板块区别开来,体现邻近中心城市的优势。二是广州东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如果“东部板块”开发得当,再过5到10年,可成为珠三角一块非常不错的城市组团;但如开发不当,也容易在未来现代城市群中留下一群“都市村庄”,形成强烈反差。
某种意义上,城市化已构成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各地的投资环境之争,实际上是城市化水平的竞争,城市功能配套的竞争。因此,应该抓城市化这个龙头来拉动整个投资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产业环境、软硬环境,制度、文化、管理等。城市化拉动意义深远,是未来撬动“东部板块”的一个支点。
建议今后“东部板块”的开发区、工业园区谋求突破,实施生态型开发。做到“山中有厂、厂中有绿”,周边农村保持青山绿水,城乡协调一致。
“东部板块”的功能布局,可定位为制造业基地。自黄埔、开发区、增城新塘等南部地区扩展,构建一个软硬环境都不错的国际加工基地。同时,适度发展物流业,建议在黄埔广州港、增城新塘一带,强化物流功能,以功能性服务业来提高东部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竞争能力。很多人不注意物流业,但我认为下一轮经济扩展的其中一个空间就是物流业。
未来,广州城市发展可能呈现“四朵金花”:南部造一个广州的“浦东”;东部崛起制造业及物流业;北部以交通集散功能构筑新城区;西部的芳村可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强化服务业功能,面向珠三角形成多个辐射能力强的专业市场。
走马增城看“东部板块”竞争力
广州“东部板块”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其中增城市占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东部板块”能否崛起,关键要看增城的发展。
外商10年7次增资
在增城,听到一个10年间7次增资的故事。
香港上市公司顺龙集团,自1993年开始到增城投资,至今10年间共7次增资,公司注册资本从创建初期的1630万港元发展到现在的8100万港元;厂房面积翻了2倍;职工人数从490人增长到1100人;出口额由不到100万港元上升到1亿港元。
在增城投资期间,顺龙集团辖下的顺龙高尔夫球制品有限公司,从一两个车间发展到拥有纵向一体化的生产流程,先后获得日本消费品安全协会SG Mark证书和制造业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回顾过去10年,公司负责人认为,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看中了增城的地理环境。在这里,投资者可同时接受广州、深圳、香港三地的经济辐射,既可以享受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又可使投资成本始终保持一定优势。
更多的故事则发生在最近一两年。到增城投资的企业规模似乎一个比一个大。过去,增城的亿元工业企业寥寥无几,近两年一下子冒出17家,其中一家还超过10亿元。去年,仅这17家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2%,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增城城高公司,3年前落户,连续增资4次,去年创汇名列全市前三名。海丰鞋厂,投产1年出口额就占全市总量18%。
到目前为止,增城市共有200多家台资企业,绝大多数企业都赚了钱。去年,增城以“三资”企业为主体的涉外税收2.4亿元,增长114%,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22%。
“豪宅”均价仅2500元
人们普遍认为,增城近两年崛起的奥秘在于以下三点:
一、相对低成本。在荔城,记者参观了一个放在广州市区可称“豪宅”的楼盘,房屋与房屋之间间隔超过30米,区内高标准绿化,全新装修,平均价格每平方米才2500元。知情者说,这一价格并非大甩卖,开发商仍然可获取预期利润。
二、地缘优势。增城可以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少数几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之一,但其基础设施却比较完善。未来两三年,除了现有的广深高速、广深公路、广园东快速路、广深铁路、广汕公路外,还将有广惠高速、广州北三环和广园东快速路三期等路经过增城,这些道路设施把增城与珠三角连成一片,驱车1个半小时内可到达珠三角任何城市。
三、政府导向作用。增城市政府根据广州城市布局的调整,及时打出了“广州牌”,配合广州,全面推进“东部板块”建设。具体运营上则是规划先行,不破坏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型的工业园区。今年该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年经济工作思路重点打好五张牌,包括打好“广州牌”;打好“外资牌”,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打好“民营牌”,创造平等竞争环境;打好“挂绿牌”,推进农业产业化;打好“生态牌”,建设绿色社区和生态园区,建绿色增城。
民企向集团化品牌化发展
有段时间,增城的民营企业、镇村企业很“出名”。在仙村一带,聚集着许多小水泥厂,弄得广深铁路沿线天空灰蒙蒙的。在新塘一带,滋生着一群作坊式的漂染厂,一度威胁广州东部饮用水源。
这些现象已逐步消失。该市目前已全部关闭了不合格的水泥厂、漂染厂和电镀厂,保留的企业确保达标排放。新建的工业园区一律杜绝污染。
走马增城,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地的民营企业正在“脱胎换骨”。过去小打小闹的牛仔布企业,目前正呈现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在一些上档次的民营企业带动下,生产能力及规模迅速扩大,增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牛仔休闲服装生产基地之一,出口总额去年近2亿美元。
民营企业——沙埔镇创兴服装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专业生产牛仔、休闲服装,从车缝、洗水、漂染到整烫一条龙,预计今年生产总量1000万件。明年公司二期厂房投产,还可增至3900万件。
各开发区功能布局
一、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今天,外资及民营企业在增城成了优势产业的主角,从事行业涉及房地产、服装、制鞋、汽车、摩托车、皮具、建材、机械、电子、精细化工和食品加工。过去,增城的钢铁产业默默无闻,但一两年后,通过双菱钢铁工业有限公司带动,该市的钢铁产量可能突破100万吨,成为继广钢集团、韶钢集团之后的广东第三大钢铁产区。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工业为重点,建成现代化、国际性的综合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50.97平方公里。其中:
1.西区。功能定位为广州现代化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示范性园区。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可开发面积5.91平方公里。“十五”时期主要完善基础设施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东区。功能定位与西区相同,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十五”时期实行选择型开发,优选投资项目,进行配套建设。
3.永和经济区。建成以实用型先进技术工业为主的工业区。规划面积37.57平方公里,首期已开发3.9平方公里。“十五”时期有重点、分步骤进行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全区规划面积32.58平方公里,其中广州科学城22.74平方公里,广州国际生物岛1.82平方公里。
1.广州科学城。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研发为重点,建成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十五”时期,计划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重点建设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四大重点产业基地。
同时,加快建设国际企业孵化器、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火炬项目服务中心、国家“863”计划项目成果转化基地等。
2.广州国际生物岛。规划建设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化和研发基地。
三、广州保税区
功能定位为以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商品展示为主的自由贸易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4平方公里。“十五”时期重点发展以3C产品为主的高科技制造业、以保税货物为主的现货物流业和以进出口商品为主的展销业。加快建设电脑工业城,力争成为全国著名的电脑生产基地。
四、广州出口加工区
功能定位为出口加工为主的自由贸易区。规划面积3.05平方公里。“十五”时期,将加快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
五、云埔工业区
功能定位为以现货适用技术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开发区。该区跨白云区和黄埔区,规划面积12.2平方公里,可开发面积11.6平方公里。“十五”时期利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采取股份制等方式,联手进行开发建设。
六、增城工业园区
拟规划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由增城南部的新塘、永和、沙埔、宁西、仙村及周边镇组成。目前已规划“新塘工业园区”60平方公里。
“十五”时期,积极响应广州城市“东进”战略,主动承接广州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的产业辐射,构筑广州东部综合性工业基地。
名词解释:“东部板块”
“东部板块”的提出源于广州城市布局调整——“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泛指自广州环城高速公路以东,包括黄埔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云区和天河区小部分地区、以及增城市在内的整个广州东部地区。从西往东延伸直至与东莞市接壤,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
目前,该板块辟有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云埔工业区和增城工业园区等。
核心观点之一:南沙是广州城市拓展的长远战略,但真正“热”起来可能需要5到10年,而“东部板块”的升温可能就在三五年之内!
广州市提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非常正确。这是今后广州城市向外扩展的基本方向。具体战略怎么实施?我个人认为要看经济走势,长短结合。长远开发南沙,近期推进“东部板块”。因为目前“东部板块”的“温度”已经恰当,条件也已具备。
“东部板块”是个大概念。未来几年,这一板块可能成为穗港经济带的大热点。其“热度”将与南沙开发媲美!南沙是广州城市拓展的长远战略,但真正“热”起来可能需要5到10年,而“东部板块”的升温可能就在三五年之内!
核心观点之二:“东部板块”特别是增城市,至今还拥有大片可供开发的处女地,且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无论是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还是接受穗港经济走廊的扩张,它都是一个最佳选择。
我认为,下一轮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发展将有两个重要趋势:第一,面临二次工业化任务。迫切需要用现代高新技术来武装和改造已建成的工业体系,提高原有产业的竞争力,延长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的生命周期。
第二,实施蛙跳战略,也叫超越式发展战略。实现产业高位转移,吸入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等,推动原有产业升级。同时,个别产业将被拉出去,向外扩张,实施低位产业转移。
为什么这两年大家感觉到长江三角洲的投资优势上升很快,珠三角里面珠江口东岸经济又比西岸相对活跃?上海1998—1999年已经进行一个非常大的产业转换,将制造业全部转移到上海周边地区,如浙江、江苏等,自己集中发展功能性产业,包括物流业、金融业、信息业、商业。这一转移强化了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的辐射影响。
1998年开始,珠江口东岸地区,包括深圳、宝安、东莞、广州、惠州一线,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南海、顺德、中山、珠海、江门珠江口西岸地区,增速普遍高出3至7个百分点。3至7个百分点就相当厉害了。我曾经在去年初分析过此现象,主要原因是东岸吸引了国际IT产业的转移。1998年,全省IT产业产值2000亿元,1400亿元在珠江东岸,只有500亿元在西岸。
目前,珠江口东岸“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经济走廊的形态非常明显。在珠三角的下一轮竞争中,它的潜力、动力也很明显。然而,从外延扩张来看,深圳、东莞及广州市区这一带已趋于饱和,已接近临界点。“东部板块”特别是增城市,至今还拥有大片可供开发的处女地,且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无论是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还是接受穗港经济走廊的扩张,它都是一个最佳选择。
“东部板块”吸引力,在于同时拥有可开发土地资源和中心城市配套的优势。
核心观点之三:“东部板块”规划,应体现广州作为珠三角龙头城市的作用,实现与珠三角城市功能的对接,而自发状态最可怕。
但是,广州市至今还没有出台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来统筹“东部板块”。体制上也局限于以各行政区域为中心,根据各自需要发展。应该对这种状态加以整合,整体推出“东部板块”的概念。
自发状态最可怕。在这方面,广州过去有许多教训,往往是中心区建设高标准,往郊区走就会见到“城中村”。“东部板块”部分地区现在已开始出现“乱”的迹象,一些城乡结合部建设无序,城不像城,乡不像乡。要想方设法避免重蹈覆辙,避免10年以后又搞“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
近几年的“东部板块”,由于少有整体考虑,气派不足,体现不出广州作为珠三角龙头城市的作用,应及时对整个“东部板块”资源进行统筹整合。若不整合,不出5年就可能使这块宝地“陷”下去,导致整个布局混乱,丧失一次战略调整的良机。这个浪费就太厉害了!
一个难点是行政体制。目前在“东部板块”范围内,享有区一级行政职能的单位就有五六个,同时涉及二十几个镇街,增加了协调工作的麻烦。建议广州市政府不要避难就易,“东部板块”发展,近期5年规划非常重要。
发展“东部板块”不仅可打通穗港经济带,使之连成一片,对发挥广州中心城市的作用也很重要。使广州城市功能完成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对接,有效提升广州城市辐射质量,进一步巩固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
核心观点之四:“西吸东接”,构建高质量生活休闲小区,构筑综合性工业基地,成为广州新的经济动力。
“东部板块”开发与南沙有所不同。它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的顺延。建议采取“西吸”、“东接”的策略,建卫星城。
“西吸”,指吸入广州部分城市功能,包括生活功能,构建广州近邻的高质量生活小区和休闲小区,营造一个比市区更优越的生活环境。做到这一点,才能显示出社会分工的优势。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吸纳大财团、大公司,搞高水平大规模的开发,不贪小钱。优越的生活环境才是“东部板块”的竞争力。
还要吸入广州市区的人才优势。这是“东部板块”王牌。广州是广东省大专院校和科研人员最密集的地区,人力资源是珠三角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
“东接”,指利用中国加入WTO机会,引入国内外制造业企业及穗港经济走廊向外扩张的企业。
要善于应用地缘优势。“东部板块”地缘跟东莞有点相似,是双城效应地区,即距离它不远有两个大城市,巨大的虹吸力使第三产业不容易在这个空间发展,但它可能会成为受两个城市辐射下的制造业基地。经济发展有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当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它的要素成本会随经济发展的水平而提高,一些产业于是需要逐步向城外转移。
上世纪80年代,广东外向经济主要靠港资推动;90年代台商成为支撑力量;下一轮,欧美和日本企业资本可能是广东外向经济发展的第三级动力。“东部板块”的增长空间,应该在这个国际产业循环空间中考虑,在新旧经济的结合点中寻找自身定位,构筑综合性工业基地,成为广州新的经济动力。
核心观点之五:以城市化的概念带动“东部板块”的开发,工业园区谋求生态型,做到“山中有厂、厂中有绿”。
“东部板块”的开发,一定要以城市化的概念来带动。
以城市化带动“东部板块”的工业化。一可扬长避短,将“东部板块”与珠三角其他板块区别开来,体现邻近中心城市的优势。二是广州东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如果“东部板块”开发得当,再过5到10年,可成为珠三角一块非常不错的城市组团;但如开发不当,也容易在未来现代城市群中留下一群“都市村庄”,形成强烈反差。
某种意义上,城市化已构成强大的经济竞争力。各地的投资环境之争,实际上是城市化水平的竞争,城市功能配套的竞争。因此,应该抓城市化这个龙头来拉动整个投资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产业环境、软硬环境,制度、文化、管理等。城市化拉动意义深远,是未来撬动“东部板块”的一个支点。
建议今后“东部板块”的开发区、工业园区谋求突破,实施生态型开发。做到“山中有厂、厂中有绿”,周边农村保持青山绿水,城乡协调一致。
“东部板块”的功能布局,可定位为制造业基地。自黄埔、开发区、增城新塘等南部地区扩展,构建一个软硬环境都不错的国际加工基地。同时,适度发展物流业,建议在黄埔广州港、增城新塘一带,强化物流功能,以功能性服务业来提高东部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竞争能力。很多人不注意物流业,但我认为下一轮经济扩展的其中一个空间就是物流业。
未来,广州城市发展可能呈现“四朵金花”:南部造一个广州的“浦东”;东部崛起制造业及物流业;北部以交通集散功能构筑新城区;西部的芳村可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强化服务业功能,面向珠三角形成多个辐射能力强的专业市场。
走马增城看“东部板块”竞争力
广州“东部板块”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其中增城市占了绝大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东部板块”能否崛起,关键要看增城的发展。
外商10年7次增资
在增城,听到一个10年间7次增资的故事。
香港上市公司顺龙集团,自1993年开始到增城投资,至今10年间共7次增资,公司注册资本从创建初期的1630万港元发展到现在的8100万港元;厂房面积翻了2倍;职工人数从490人增长到1100人;出口额由不到100万港元上升到1亿港元。
在增城投资期间,顺龙集团辖下的顺龙高尔夫球制品有限公司,从一两个车间发展到拥有纵向一体化的生产流程,先后获得日本消费品安全协会SG Mark证书和制造业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回顾过去10年,公司负责人认为,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看中了增城的地理环境。在这里,投资者可同时接受广州、深圳、香港三地的经济辐射,既可以享受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又可使投资成本始终保持一定优势。
更多的故事则发生在最近一两年。到增城投资的企业规模似乎一个比一个大。过去,增城的亿元工业企业寥寥无几,近两年一下子冒出17家,其中一家还超过10亿元。去年,仅这17家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2%,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增城城高公司,3年前落户,连续增资4次,去年创汇名列全市前三名。海丰鞋厂,投产1年出口额就占全市总量18%。
到目前为止,增城市共有200多家台资企业,绝大多数企业都赚了钱。去年,增城以“三资”企业为主体的涉外税收2.4亿元,增长114%,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22%。
“豪宅”均价仅2500元
人们普遍认为,增城近两年崛起的奥秘在于以下三点:
一、相对低成本。在荔城,记者参观了一个放在广州市区可称“豪宅”的楼盘,房屋与房屋之间间隔超过30米,区内高标准绿化,全新装修,平均价格每平方米才2500元。知情者说,这一价格并非大甩卖,开发商仍然可获取预期利润。
二、地缘优势。增城可以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少数几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之一,但其基础设施却比较完善。未来两三年,除了现有的广深高速、广深公路、广园东快速路、广深铁路、广汕公路外,还将有广惠高速、广州北三环和广园东快速路三期等路经过增城,这些道路设施把增城与珠三角连成一片,驱车1个半小时内可到达珠三角任何城市。
三、政府导向作用。增城市政府根据广州城市布局的调整,及时打出了“广州牌”,配合广州,全面推进“东部板块”建设。具体运营上则是规划先行,不破坏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型的工业园区。今年该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年经济工作思路重点打好五张牌,包括打好“广州牌”;打好“外资牌”,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打好“民营牌”,创造平等竞争环境;打好“挂绿牌”,推进农业产业化;打好“生态牌”,建设绿色社区和生态园区,建绿色增城。
民企向集团化品牌化发展
有段时间,增城的民营企业、镇村企业很“出名”。在仙村一带,聚集着许多小水泥厂,弄得广深铁路沿线天空灰蒙蒙的。在新塘一带,滋生着一群作坊式的漂染厂,一度威胁广州东部饮用水源。
这些现象已逐步消失。该市目前已全部关闭了不合格的水泥厂、漂染厂和电镀厂,保留的企业确保达标排放。新建的工业园区一律杜绝污染。
走马增城,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地的民营企业正在“脱胎换骨”。过去小打小闹的牛仔布企业,目前正呈现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在一些上档次的民营企业带动下,生产能力及规模迅速扩大,增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牛仔休闲服装生产基地之一,出口总额去年近2亿美元。
民营企业——沙埔镇创兴服装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专业生产牛仔、休闲服装,从车缝、洗水、漂染到整烫一条龙,预计今年生产总量1000万件。明年公司二期厂房投产,还可增至3900万件。
各开发区功能布局
一、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今天,外资及民营企业在增城成了优势产业的主角,从事行业涉及房地产、服装、制鞋、汽车、摩托车、皮具、建材、机械、电子、精细化工和食品加工。过去,增城的钢铁产业默默无闻,但一两年后,通过双菱钢铁工业有限公司带动,该市的钢铁产量可能突破100万吨,成为继广钢集团、韶钢集团之后的广东第三大钢铁产区。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工业为重点,建成现代化、国际性的综合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50.97平方公里。其中:
1.西区。功能定位为广州现代化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示范性园区。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可开发面积5.91平方公里。“十五”时期主要完善基础设施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东区。功能定位与西区相同,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十五”时期实行选择型开发,优选投资项目,进行配套建设。
3.永和经济区。建成以实用型先进技术工业为主的工业区。规划面积37.57平方公里,首期已开发3.9平方公里。“十五”时期有重点、分步骤进行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全区规划面积32.58平方公里,其中广州科学城22.74平方公里,广州国际生物岛1.82平方公里。
1.广州科学城。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研发为重点,建成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十五”时期,计划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重点建设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四大重点产业基地。
同时,加快建设国际企业孵化器、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火炬项目服务中心、国家“863”计划项目成果转化基地等。
2.广州国际生物岛。规划建设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化和研发基地。
三、广州保税区
功能定位为以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商品展示为主的自由贸易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4平方公里。“十五”时期重点发展以3C产品为主的高科技制造业、以保税货物为主的现货物流业和以进出口商品为主的展销业。加快建设电脑工业城,力争成为全国著名的电脑生产基地。
四、广州出口加工区
功能定位为出口加工为主的自由贸易区。规划面积3.05平方公里。“十五”时期,将加快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
五、云埔工业区
功能定位为以现货适用技术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开发区。该区跨白云区和黄埔区,规划面积12.2平方公里,可开发面积11.6平方公里。“十五”时期利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采取股份制等方式,联手进行开发建设。
六、增城工业园区
拟规划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由增城南部的新塘、永和、沙埔、宁西、仙村及周边镇组成。目前已规划“新塘工业园区”60平方公里。
“十五”时期,积极响应广州城市“东进”战略,主动承接广州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的产业辐射,构筑广州东部综合性工业基地。
名词解释:“东部板块”
“东部板块”的提出源于广州城市布局调整——“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泛指自广州环城高速公路以东,包括黄埔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云区和天河区小部分地区、以及增城市在内的整个广州东部地区。从西往东延伸直至与东莞市接壤,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
目前,该板块辟有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云埔工业区和增城工业园区等。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