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中国驻美国新使馆的贝聿铭痕迹

admin 2008-09-18 来源: 网
  就在布什为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新馆剪彩的10天前,中国驻美大使馆也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际使馆区正式开馆。这座体积庞大、色泽淡雅的新馆出自贝聿铭和贝建中、贝礼中父子三
  就在布什为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新馆剪彩的10天前,中国驻美大使馆也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际使馆区正式开馆。这座体积庞大、色泽淡雅的新馆出自贝聿铭和贝建中、贝礼中父子三人之手,带有强烈的贝氏印记。在贝聿铭的坚持下,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作品《紫气东来》成为镇馆之宝。

  奥运会前夕,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康涅狄格大道2300号、由温莎公园旅馆改建的原中国驻美大使馆终结了3 0年历史使命,由体积庞大、色泽淡雅的新馆取而代之。

  新使馆位于华盛顿西北隅的国际使馆中心12号地块,占地面积10796平方米。它北临梵奈斯街(VanNes sSt.),西接国际街,南邻国际路和中央公园。和旁边的新加坡、以色列使馆相比,中国新使馆是个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

  贝聿铭父子联合操刀

  新使馆由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为此贝氏两代三人全部出动—除贝氏建筑事务所的掌门人贝建中、贝礼中兄弟,他们的父亲贝聿铭也参与进来。

  “这是第一个由国际建筑设计师设计的中国大使馆。”贝建中说。

  设计开始于2001年1月,2005年4月正式动工。“外交部对我们的设计能力很有信心,所以我们在意见上没有严重分歧。”据贝建中透露,时间耗费最长的是选址,“因为华盛顿的土地审批过程非常严格”。

  贝氏建筑事务所有设计公共建筑的丰富经验,也多次为美国驻外使馆当过建筑顾问,这次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很多办公楼都有会客室,只是在使馆里会客室更加重要而已;所以我们之前的设计经验是有用的。”

  贝聿铭对这个作品非常满意。他认为它“将成为华盛顿众多优秀使馆建筑中新的一员,其建筑意义和象征意义对中国来说都至关重要”。新馆不仅刷新了驻美外国使馆的规模纪录,在遵循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理念的同时,也进行了现代版诠释。 

  新馆外墙采用色泽淡雅、质地细腻的法国石灰石,与华盛顿地区众多的石灰石传统联邦建筑十分协调。

  新办公楼分为三部分:东西办公区(分别与新加坡使馆和联邦办公楼相邻),以及中部入口区。

  位于国际路北面的入口大堂造型独特,它将成为使馆的新标志。宾客可由此前往各会客室、宴会厅、多功能厅和可容纳200人的新闻发布厅。公共和办公空间中将放置各种传统及现代艺术品,展示中国文化。

  新使馆带有强烈的贝氏印记。景观设计是其设计的重要组成,位于办公楼中部和两翼间的庭园增添了宁静感和安全感。“通过将中西造园手法相结合,营造出与‘国际中心’周边环境相配的园林景观。”贝建中介绍。

  新馆建成后,很多人都说入口处的“烟囱式”建筑和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极为相似。对此,贝建中解释说:“这是因为两者都是公共建筑,使馆朝外的一面应该有助于来访者辨认。清晰的循环通道和对自然光的利用,在我们的设计中都很关键。”

  和美国驻华新使馆相比,新馆没有刻意利用“风水”说。“我相信这些原理与常识是相似的,我们相信常识判断。比如中式建筑,通常都围绕中轴线修建,呈明显的对称。”贝建中解释道。

  他认为,使馆与一般建筑的最大区别在于安全需求:“外交部将安全因素考虑得很仔细。私人部分(办公室)对安全要求最高,而公共场所没有那么高的安保要求。使馆的公共区域和私人区域本来就是分开的,所以要确保安全是很容易的。我们没有为确保安全而在设计上作任何折中。因为我认为,如果在设计之初就有正确的出发点,做到两全其美是可能的。”

  徐冰受邀创作“镇馆之宝”

  新使馆西厅“烟囱”的天窗下,悬挂着一件结合东西文化特色的艺术品《紫气东来》。作者徐冰告诉记者:“这件作品和文字、环境都有关,有很强的中国文化特征,它反映出一种与自然的关系,和我一贯的风格相吻合,也表达了一种吉祥的意思。”

  徐冰是最早一批在美国成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1999年,他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项麦克?阿瑟天才奖。他的《天书》、《鬼打墙》等作品引起了国际艺术界对中国和中国艺术表达的关注。

  这不是徐冰与贝聿铭的第一次合作。苏州博物馆开馆时,徐冰曾为开幕展创作了《背后的故事》。这次,贝聿铭又邀请他为使馆贵宾入口处作设计。

  “贝老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因为整个使馆风格比较硬朗,他希望我的作品能柔和、飘逸一点,起到调和作用。”徐冰说。

  “一走进这个建筑,我就觉得这个窗户里应该有什么东西进来,我也希望找到建筑内部空间与自然的沟通关系,再加上使馆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所以我就设计了这么一个三维空间作品。”

  “它主要想表现有一股气从天窗进来。”徐冰通过“云”、“水”、“雾”、“霓”等近400个左右跟天气有关的象形文字来表现这股气。

  字体开始用玻璃制作,后出于安全考虑,改用有机玻璃。字都是透明的,每个长度从30到70厘米不等,经喷砂等加工后,分几组悬挂在天窗,有些字还隐约呈现出紫色或玫红色,整体看起来呈雾状,给人以似有似无的感觉。

  “这件作品很好地与使馆融为一体,既富有现代意味,又蕴含中国文化。”徐冰自己很满意。

  对他来说,设计的难度不大,难的是如何将它们悬挂起来。“你必须把它们悬挂在天窗固定的范围内,而且很高,悬挂时建筑还没有完工,所以你只能依靠想象来挂。你还必须要从中间往两边挂,因为每个字有两根线,400个字至少需要8 00根。如果先挂两边,再挂中间,手就伸不进去。”在脚手架尚未拆除的情况下,他们边想边挂,完成了这件艺术品。

  《紫气东来》的采用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外交部原本希望使馆内全部采用吴冠中的作品,但贝聿铭不同意,“说我这个作品必须在这里,因为它是为这个建筑专门设计的,属于建筑的一部分。”

  在他的坚持下,徐冰的作品才得以保留。

  从“五月花”到“温莎公园”

  从1973初春天至1973年底,中国驻美联络处设在康涅狄格大道1127号的五月花大酒店。这里丝毫没有“ 大酒店”的气派,反而显得非常低调。

  1925年开业的五月花酒店位于M街和L街之间,距白宫四个街区,紧邻游说机构密布的K街。许多美国政界名流都曾在此下榻或举行宴会。从柯立芝总统开始,这家酒店一直是总统就职舞会的场地之一。联邦调查局著名局长埃德加?胡佛常在这里吃午饭;富兰克林?罗斯福在这里起草了1933年总统就职的演讲稿;杜鲁门总统就职后,由于白宫翻新,他在五月花酒店寄居了90天。

  1972年初,尼克松访问中国,打破中美关系的坚冰。之后,双方讨论互设联络处的事宜。美国首任驻华联络处主任,就是现任总统的父亲老布什,中国首任驻美联络处主任是原任中国驻法大使黄镇将军。

  1973年春天,黄镇一行抵达华盛顿,入住五月花大酒店,办公和吃住都在里面。当年10月18日,黄镇在酒店里宴请即将访华的基辛格国务卿一行。

  据记载,当时黄镇发出邀请后,基辛格表示他不能去,因为他有个规矩:任何大使馆的宴会,他一概不参加。“你想想,华盛顿有150个使馆。如果开了先例,以后我怎么吃得消?”基辛格如是说。

  黄镇当即纠正道:“我们这儿可不是大使馆,而是联络处。”基辛格闻之大笑:“对,对,你们是联络处,不是大使馆。以后驻华盛顿联络处的邀请,我都接受。”

  由于五月花大酒店不适宜长期办公,当年10月11日基辛格在一次会见黄镇时表示,美国政府愿意帮忙。

  经考察,黄镇选中了同在康涅狄格大道上的温莎公园旅馆(2300号)。但根据华盛顿市政规定,那一带的房屋不能用于办公。在美国国务院的出面协调和华盛顿市长的帮助下,中方买下了这处房产。

  当年12月4日,中国联络处搬入温莎公园旅馆。1979年中美建交后,此处便成为中国驻美大使馆。

  中美关系专家王帆不止一次地去过旧使馆:“确实非常小。”他分析说,原因“可能是由于当时中美刚刚建交,中国也刚开始改革开放,双方对关系发展的预期不足,没有想到发展会这么快,开拓的领域有这么广;况且当时国际上对中国的认知度也很低”。

  新使馆的设计师贝建中告诉记者,当时中国使馆之所以都选在旅馆,是因为“旅馆有厨房,而那时中国外交官没有家人陪伴,只需单人卧室便可以打发。”

  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重要性的增强,与当地的工商往来也更加频繁,因此需要让人印象深刻的会客室和大的办公区域。“而且现在的中国外交官也有家人同行,所以,旧的使馆模式已经过时。”贝建中指出。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