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探寻生态环境变迁

admin 2009-05-14 来源: 网
中国的环境变迁牵动着每一个国民的心,昔日的这些环境恶化,今日是在加剧还是已经有所改善?广州日报5月起正式启动中国环保行大型系列采访报道行动,我们的7路记者将踏上呼伦贝尔大草原、翻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赶赴三江源头、到达长江黄河入海口,以亲身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中国生态环境变迁真实地还原在读者面前!                    
  往北,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一年丢失一个中等县,几乎每分钟就丢失4.5亩土地;往西,青海湖平均每年就要消失掉一个杭州西湖的湖水面积;往东,黄河带来的泥沙使得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都要向渤海湾推进2~3公里,远远超过广州万顷沙二十一涌的成陆速度;往中,被誉为永不会消失的难老泉也已干涸许多年,而月牙泉也正面临枯竭的危险……中国的环境变迁牵动着每一个国民的心,昔日的这些环境恶化,今日是在加剧还是已经有所改善?始终肩负社会责任大旗的广州日报,5月起正式启动中国环保行大型系列采访报道行动,我们的7路记者将踏上呼伦贝尔大草原、翻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赶赴三江源头、到达长江黄河入海口,以亲身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中国生态环境变迁真实地还原在读者面前!

  撰文:环保行报道组

  采沙——追寻被黄沙湮没的古迹

  我国荒漠化面积正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一年丢失一个中等县,几乎每分钟就丢失4.5亩土地。我国西北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大风一场沙”的沙化草地。边塞诗人经常咏诵的玉门关、阳关、罗布泊,已掩埋在茫茫黄沙中。

  “采沙”小组将赴甘肃和新疆采访,从兰州出发,沿丝绸之路中段前进,追寻这些被黄沙掩埋的古迹,回味曾经的繁华与喧闹,体味西北人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顽强精神。

  追鸟——见证青海湖生态变迁

  如果没有青海湖,柴达木的风沙会吞噬大半个中国,我国北方将成为一片荒漠,作为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青海湖不仅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而且还会对黄河流域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气候剧变、人类活动频繁,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红灯”频亮:补给水减少,蒸发量增加,青海湖不断“瘦身”。有关专家甚至形象地说,近50年来,青海湖平均每年就要消失掉一个杭州西湖的湖水面积。曾经蕴藏量约5万吨的鳇鱼,因为长时间的无序滥捕,数量已不足上世纪60年代的十分之一。如果青海湖里没有鳇鱼,群聚青海湖的鸟类将只能迁徙他乡……

  访海——采访黄河口湿地变迁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暖温带最大的河口湿地,也是目前全国唯一每年都有大量新增土地资源的城市,黄河带来的泥沙使得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都要向渤海湾推进2~3公里。“访海”小组将前往山东东营和江苏盐田,采访黄河三角洲湿地近年来向海洋进军的变迁过程,以及随着湿地保护的发展,这里逐渐成为东北亚-澳洲候鸟迁移东部路线重要节点,包括各种珍稀鸟类在内的动植物品种的扩张。

  探草——探寻草原沙漠化进程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内蒙古让人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地方,也是北京、华东一带防沙的天然屏障,然而,由于过度放牧,目前呼伦贝尔大草原已经形成了3条不规则分布的沙带,3条沙带面积达88万公顷,其中流动沙地4万公顷,半固定沙地6万公顷,另外还有近300万公顷的潜在沙化区域。

  内蒙古西边的草原早已被沙化,并形成沙尘暴,最远已经威胁到我国的宝岛台湾,如果呼伦贝尔大草原也被沙漠化,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找源——还原“中国水塔”最新面貌

  关系大半个中国淡水资源的三江源是中国环保行的必去之地。据了解,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的腹地,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州,16个县,全国80%以上的水都是来源于这里,是“中华水塔”。

  然而,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县原来有4000多个湖泊,如今90%消失,近年来已有所改善,但生态还是没有恢复到以前;当地金矿开发、虫草挖掘、气候变暖、大量冰川融化,导致生态破坏严重。

  寻猫——沿川西熊猫生态走廊行走

  山体滑坡、房屋倒塌、植被被毁、山沟被填。汶川地震,不但将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得面目全非,也给区域内的野生动物造成重大影响。位于川西的大熊猫生态走廊,由于距离汶川地震震中不远,也不得不面临大自然的严峻挑战。由于大片竹林被毁,栖息的山沟被填埋阻隔,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在地震过去一年之际,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是否重建了自己的家园?

  “寻猫”小组将赴四川武隆和川西熊猫生态走廊采访,探访世界自然遗产所面临的挑战和人类为保护自然而进行的顽强抗争。

  看泉——难老泉缘何枯竭?

  “晋饲流水如碧玉”,这是唐朝诗人在游晋饲时的喟叹,笔下的流水就是来自山西太原的著名景点“难老泉”,语文老课本上的一篇《难老泉》也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们寄望永不枯竭、永远流淌千年的泉水,却在1994年惊现干涸。到底是地理变迁,抑或真的是超量开采地下水和煤炭资源造成的断流?太原人现在的用水情况又是怎么样?本报记者将于5月下旬出发前往当地一探究竟。

  环保行报道6月5日前后推出

      今年的中国环保行大型采访活动将由南湖国旅·西部假期提供全程独家赞助,南湖国旅·西部假期将派出7个资深领队带领本报7路记者踏上呼伦贝尔草原、翻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赶赴三江源头、到达长江黄河入海口,展开深入细致的系列采访。

  6月5日是全球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环境日前后,本报中国环保行的系列报道将会陆续推出,敬请读者关注。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