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百年古村落被规划为生态建设区面临拆迁

admin 2010-03-31 来源: 网
位于石景山西北部的五里坨是京西古道上的一座古村落,其民居具有典型的京西古建特色。如今,五里坨被规划为生态建设区,整个地区正处于拆迁安置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住户已搬走。但与此同时,不少住户也提出,希望祖辈流传下来的古民居能得以保存。有关专家也呼吁,应将拆迁改造与保护古民居结合起来。


西街25号:原丁家大院,有本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砖雕靠山影壁  

  位于石景山西北部的五里坨是京西古道上的一座古村落,其民居具有典型的京西古建特色。如今,五里坨被规划为生态建设区,整个地区正处于拆迁安置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住户已搬走。但与此同时,不少住户也提出,希望祖辈流传下来的古民居能得以保存。有关专家也呼吁,应将拆迁改造与保护古民居结合起来。 

  百年民居将变生态建设区 

  据北京古道文化发展协会会长安全山介绍,五里坨路段属于京西古道上的平原道路,是门头沟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也曾是京西运煤的一条交通要道。五里坨至今仍有不少煤业大户留下的百年民居。 

  2009年1月7日,石景山区政府在该区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首次公布《CRD(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建设行动规划》,将五里坨规划为生态建设区。 

  按照规划,五里坨将被打造为以生态为主导,以休闲度假为特色,集休闲、娱乐、居住、办公、购物于一体的世界风情小镇。同时,适量建设部分保障性住房,以解决原有居民的拆迁安置问题。 

  2009年7月,五里坨地区土地一级开发拆迁工作正式启动。目前,拆迁工作仍在进行中。村民和拆迁工人称,约有三分之一的住户已搬走。 

  居民称古建承载京西文化 

  但搬迁过程中,也有不少居民提出,在五里坨,具有保护价值的京西古民居至少有六七处,这些古民居虽不是挂牌的文保单位,但都是清末民初留下的百年古建,是京西文化的承载体。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包世轩介绍,这些民居具有典型的京西古建特色,如备马车进出的大门道、将整个屋脊分成三组的“分脊花”、隔开前院和后院的屏门等,都是京西古民居中独有的设计。保留这些,将为后人研究京西古建提供宝贵的资料。 
  
  居民钱鸿旺说,2009年,石景山区文物部门曾几次来人对钱家大院进行考察,有关人员当时曾表示四合院保护得很好,具有保护价值。“虽然有关人员说暂时不会拆除,但没有文字性的东西,无法得到政策和法律的保护。”钱鸿旺说。 

  与此同时,专家也呼吁,在进行城市建设,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应对有保存价值的古民居进行保护,以延续京西独特的历史文化。 

【部分古宅现状】 

●五里坨西街25号丁家大院 
年代:清嘉庆年间 
建筑特色:存有五里坨古民居中保存最完好的座山砖雕影壁。
现状:最后一进院落中,配房屋顶已被拆除 

●五里坨西街13号大和记宅院(又称李家大院) 
年代:清咸丰年间 
建筑特色:临街5间倒座房的脊部,蝎子尾下有两个砖雕的“分脊花”,将整个屋脊分成三组,是少有的民宅建筑典范。 
现状:从外观看仍保存完好,尚未开始拆迁 

●五里坨后街西胡同5号王家大院 
年代:清嘉庆年间 
建筑特色:王家大院为左右两个并列的院落,是五里坨村现存规模最大的四合院落,共有60余间房屋。 
现状:王家后人仍在此居住,希望院落能够得到保护 

  清末四合院拆剩墙体 
■ 探访 

  京门路东南侧有一座土坨子,俗称小青山。围着小青山呈半弧状布列的村子即为五里坨,因距离模式口5里而得名。 

  站在小青山上俯瞰,整个五里坨街道上方弥漫着淡黄色尘烟。几名拆迁工人站在房顶,举起榔头砸碎砖墙,扬起一阵阵尘土。 

  五里坨后街东胡同2号,是建于清朝末年的陈家大院,两座东西并列的四合院已经开始拆迁,东院住着拆迁队的工人,西院房屋的屋顶已基本拆除,只剩下墙体依稀可见。敞开的院门后是宽阔的大门道。一位工人摸了摸门道两侧台阶上的木桩,说:“这是拴马桩吧?真够气派的。” 

  “气派也得拆,又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另一位工人接茬说,“比这儿老三四百年的房子我们都拆过。” 

  院落对面的五里坨后街东胡同6号,曾经也是属于陈家的宅院。60岁的王大妈说,陈家人分了拆迁补偿款,都已搬走。院里只剩下王大妈家的三间东配房,其他已基本拆除。 

  五里坨东街47号院是艾家祖宅,前院始建于1898年,后院建于1901年。艾家前后6辈人均在此居住。 

  3月15日中午,五里坨街道居民艾宏昌端了个凳子,坐在自家院子中间。环顾了一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艾宏昌说话的语速突然快了起来:“祖祖辈辈传下的祖宅,难道就这么没了?没有别的办法吗?” 

  去年12月,开发商对艾家的后院进行丈量、评估,得出的结果是可获得定向安置补偿33万元。但艾宏昌最期望的,是这座古宅院能被保护下来。“只要这四合院不拆,给谁我都没怨言。”艾宏昌说。 

  古村消失无异于古道“裂痕” 

■ 专家说法 

  “五里坨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京西建筑特色。”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包世轩说,京西的代表性民宅都用清水脊,院落宽敞,房屋高大,正房前置有三步或五步的石台阶,并用京西出产的石板代替板瓦覆盖屋顶,有着严格细密的铺设方法。他认为,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应对有保存价值的古民居进行保护,以延续京西独特的历史文化。 

  北京古道文化发展协会会长安全山说,京西古道北道由阜成门至模式口,经高井、五里坨、三家店等浅山区村落,过永定河后进入山区。 

  在安全山看来,五里坨若就此“消失”,无异于京西古道西端的一段“裂痕”。 

  著名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则表示,对于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有保护价值的古建,也要进行保护。首先要由专业人员或专家进行考察、鉴定,若有保护价值,则应由文物、城建、规划等部门协商,提出保护方案。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对于有保护价值的古建应慎重,而不是匆匆忙忙拆掉。 

  罗哲文建议居民,可以依据去年发布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刚公布的《北京市〈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申请文物认定。 

  区文物部门曾考察古村 

■ 部门态度 

  据石景山区委宣传部一位知情人士称,在石景山区《CRD(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建设行动规划》出台前,区文物部门曾对规划涉及的古村落进行考察。 

  记者看到,在《建设行动规划》中,包括了一份“京西文化”研究报告的附件。在附件中,将“古道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京西文化的构成要素。“古道文化”即模式口的山路运煤通道———驼铃古道。“民俗文化”指的则是清末、民国时期民居。 

  而对文化的保护,《规划》中只提及“建设模式口驼铃古道,将其发展成以‘京郊古建筑韵味和古道商贸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至于五里坨地区的古民居,则没有在文字提及的“保护”之列。 

  记者随后就此联系石景山区规划委和文委文物科,对方均拒绝在此问题上接受“任何形式的媒体采访”。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