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天堂草原绿满青城

admin 2010-04-27 来源: 网
 走进内蒙古呼和浩特,感觉回到了绿色大自然的怀抱。印象中那个沙尘满天、空气污浊的城市不见了,真实存在的是随处绿色、到处美景的“青城”。青城之变不是表面现象,一组数据足以证明:1999年—2009年,呼和浩特市林地面积增加320.4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12.41%,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2908.86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6.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9.89平方米。从“建设生态市”到发展城市森林,呼和浩特市人民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向世人昭示:“天堂草原、绿满青城”不再是梦想。
天堂草原绿满青城(图)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化一角

  走进内蒙古呼和浩特,感觉回到了绿色大自然的怀抱。印象中那个沙尘满天、空气污浊的城市不见了,真实存在的是随处绿色、到处美景的“青城”。

  青城之变不是表面现象,一组数据足以证明:1999年—2009年,呼和浩特市林地面积增加320.4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12.41%,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2908.86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增长6.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9.89平方米。从“建设生态市”到发展城市森林,呼和浩特市人民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向世人昭示:“天堂草原、绿满青城”不再是梦想。

  六年建设生态市谱序曲

  新世纪伊始,西部大开发吹响号角,生态建设成为实施这个战略的最强音。2000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的号召,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全区率先做出“建设生态市”的重大决定,并先后编制了全市生态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一体化规划、首府平原农田林网示范工程规划、大青山生态建设发展规划、全市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提出“大干五年基本改变全市生态面貌,苦干十年初步建立首府绿色形象”的宏伟目标。

  然而,在这块蒸发量比降水量高6至8倍的干旱地区,可以想见,植树造林的难度有多大。呼和浩特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成功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抗旱性能强、规模效益明显的示范工程,总结出一整套抗旱造林技术,确立了一造三补和变两季造林为四季造林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造林的成活率,成为西北干旱地区造林绿化的样板示范工程。

  2000年至2006年,呼和浩特市实施十大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成了人工造林358.6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飞播造林155万亩,封山育林111.43万亩,大青山前坡造林、清水河县南北两山生态治理各50万亩,武川县六乡连体生态治理、和林格尔县低山丘陵水土流失治理各30万亩。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呼和浩特林草植被迅速增加,脆弱的生态开始恢复,风蚀沙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到2006年,全市林地总面积达到533.74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24.51%,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城乡森林覆盖率20.67%。

  五年发展城市森林写华章

  2006年,在取得生态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呼和浩特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出了打造北方一流生态环境、建设京津夏都、发展城市森林的决定,提出了生态保护、青山绿水、绿色家园的行动计划。

  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呼和浩特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城市建设理念,将全市生态建设划分为大青山以北风蚀沙化区、大青山区、蛮罕山及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土默川平原区、城区五大类型功能区,确定了“五区、三环、两带”的总体建设布局。采用近自然、组团式、群落式绿化方式,形成城市、森林、园林“三者融合”,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头并举”,生态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演绎森林城市建设自然和谐、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科学发展的成功实践。

  同时,呼和浩特市还启动了以绕城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建设,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大青山前坡冲积扇经济林带建设,绿色通道,河流、渠系绿化,自然保护区、湿地和森林公园建设与保护,旗县区城镇绿化和各类园区绿化,全民义务植树和古树名木保护为主的十大发展城市森林重点工程。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生态格局。2009年与1999年相比,全市森林面积由451.35万亩增加到771.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7.48%提高到29.89%;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由2228.67公顷增加到5135.52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8.42%提高到35.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6.19平方米增加到16.08平方米;市区公园由6个增加到20个……呼和浩特市先后建设了以43公里二环路景观带、成吉思汗大街等为标志的30余条景观街,并以此为轴,串联起反映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场所、公园、旅游景点,形成贯通城乡、景观优美的城市绿色廊道。

  随着城乡绿量的增加,呼和浩特的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据市环保局统计,2009年二级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346天,比2008年增加了5天,其中优为121天,良为225天。

  城市森林全民建全民享

  近些年来,呼和浩特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发展城市森林,绿地认建、认养、认管,营造爱心林、青少年林、政协林、党员林等活动悄然兴起。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义务植树1亿多株,参加人数达2700多万人次,建立各类义务植树示范基地面积约96万亩。

  “森林城市全民建,城市森林全民享”。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不仅享受到了发展城市森林带来的生态效益,还享受到了发展城市森林带来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全市共建枸杞、海红果等林果经济林12万亩,11.5万户农民受益,每户每年可平均增收3000元;木材、沙棘等深加工企业使3.9万户农民受益,每户每年可平均增收近千元;生态旅游使山区1万多户农民受益,每户每年可平均增收2000元左右。

  在发展城市森林过程中,呼和浩特十分注重打造林业后续产业,丰富生态产品,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在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土默特左旗等地,建起了以沙棘、柠条、山杏、海红果产业的开发利用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基地,并营造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等乔木19.31万亩。和林格尔县的中外合资企业宇航人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年生产沙棘黄酮10吨、沙棘油60吨,并以此为原料生产系列化妆品。清水河县的海红果加工企业,可加工果丹皮、饮料,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此外,乡村游和农家乐也如鱼得水,全市共建设农家乐园16个、生态果园采摘园5个。

  发展城市森林,推动了呼和浩特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全市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风景区10个、自然保护区3处,形成了以森林旅游、人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相结合的生态旅游格局。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以大青山旅游线路、黄河流域旅游线路、蛮罕山旅游线路为主的“三线十景”生态旅游思路,使这个以城区为第一圈、近郊为第二圈、远郊山区为第三圈的环城乡村休闲旅游圈,日渐成为人们短线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