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文化遗产亟需保护 资金人才意识成瓶颈
admin
2010-05-12
来源:
网
一条条耳熟能详的老街,一个个具有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文物古迹,它们是烙在老海口人心灵深处的印记,更是新海口人探看海口历史的老画卷。它们是海口千余年历史的沉淀,没有了它们,海口便失去了特色。
一条条耳熟能详的老街,一个个具有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文物古迹,它们是烙在老海口人心灵深处的印记,更是新海口人探看海口历史的老画卷。它们是海口千余年历史的沉淀,没有了它们,海口便失去了特色。
然而,作为海南省目前唯一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海口由于传统建筑年久失修,诸多文物古迹分布零散、毁坏严重,基础设施落后、商业类别缺乏特色等问题凸显,使得古街衰退,老城传统特色逐渐丧失。
在10日召开的海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从市域、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等不同层面提出了保护开发措施,实现对海口文物古迹和历史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海口的历史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从而推进海口成为文化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海口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将被擦亮。
海口文化遗产亟需保护
虽然有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旗号,但是在人们的印象中,海口市的文化遗产并不多,甚至很多外来的游客都以为没有。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局面,在海口市的委托下,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海口市的各类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调查。
“海口市文化遗产之丰富令人惊叹。”全程参与此次调查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宪尧今天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海口不仅有数量众多的古文化遗产,而且遗产的质量也绝对上乘。以骑楼为例,赵宪尧告诉记者,在国内很多地方,骑楼已经不存在或者零星分布,可是海口市的骑楼却是整片地保存完好,原汁原味地反映了骑楼所诠释的华侨文化、南洋文化和东南亚风情。
可是,令赵宪尧感到遗憾的是,随着海口城市的迅速发展,这些文化遗产都淹没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中,不仅少人问津,而且保护的力度也远远不够,很多古建筑开始衰败,有的甚至被挪作他用。
为了全面了解海口文化遗产现状,挖掘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地方传统历史文化,提升海口乃至海南旅游的档次,海口市规划局特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资金、人才、意识成三大瓶颈
“以前由于没有确定的区域和标准,文物保护走了许多弯路,有时候根本没有办法保护,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建筑被破坏。”《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原则通过让海口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感慨良多。
据介绍,海口目前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5处,由于年代久远且缺乏修缮,很多文物古迹显得十分破败,也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很多游客看完一次就不愿意再来。
“最大的难处还是资金的欠缺。”王大新说。以五公祠为例,五公祠是国家3A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20万,目前的状态也只能解决职工“吃饭”。资金的短缺让五公祠在景区维修维护上感到捉襟见肘,出现问题只能缝缝补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瓶颈问题。
除了资金,人才的欠缺和市民缺乏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同样是制约海口市文物保护的难题,由于没有专业人才,很多文物研究无法开展,由于市民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一些文物被人为破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海口市文物的保护现状已经是一个恶性循环。”海南省博物馆专家王育龙认为,一方面,目前海口市文物无人问津,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保护缺乏动力,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形象不佳让游客提不起兴趣前来参观访问,参观门票收入锐减,两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在落实
“希望规划能尽早落实,让海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这些文化遗存真正为世人所知,而不是被埋没。”赵宪尧说。
作为文化遗产的主管部门的领导,王大新告诉记者,海口市文物局将根据规划一一落实,按照轻重缓急加大保护力度。然而,他最希望的还是政府经费能够及时到位,不要让保护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
针对当前政府财力不足而保护修缮又迫在眉睫的难题,赵宪尧认为,应该实行“两条腿走路”的保护路子,即政府进行公益性投资,引导保护,同时将一些文化遗产交给社会力量维护,如一些商家,让他们出资修缮,修缮完毕准许其收取一定的参观费用,缓解政府财力不足的难题。
在谈到如何对老街进行保护的问题,作为规划起草者之一的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分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陈洛东认为,对市域历史文化环境、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等方面的保护,要以“洗脸式”、“镶牙式”的整修方式,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保持原来的面貌,而不是去重建建筑物,这样不仅会成为仿制品,而且会因此失去其历史价值。
对于海口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他认为,主要采用就地保护的方式,即在“原生”环境内的保护,使民居建筑与特定历史氛围的环境紧密结合,从而体现真实的环境感受。
目前海口有荣堂村、玉库玉墩村、美社村、文山村、林市村等古村落,但是这些村子的交通条件太差,很多村落外面的人还不知道。因此陈洛东认为,要在保持古村落原貌的基础上,改善它们的交通、通讯等配套的周边环境,设置好旅游线路,并结合乡村游,引入文化元素,让古村落真正成为旅游的亮点,让旅游带动当地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
然而,作为海南省目前唯一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海口由于传统建筑年久失修,诸多文物古迹分布零散、毁坏严重,基础设施落后、商业类别缺乏特色等问题凸显,使得古街衰退,老城传统特色逐渐丧失。
在10日召开的海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从市域、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等不同层面提出了保护开发措施,实现对海口文物古迹和历史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海口的历史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从而推进海口成为文化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海口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将被擦亮。
海口文化遗产亟需保护
虽然有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旗号,但是在人们的印象中,海口市的文化遗产并不多,甚至很多外来的游客都以为没有。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局面,在海口市的委托下,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海口市的各类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调查。
“海口市文化遗产之丰富令人惊叹。”全程参与此次调查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宪尧今天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认为,海口不仅有数量众多的古文化遗产,而且遗产的质量也绝对上乘。以骑楼为例,赵宪尧告诉记者,在国内很多地方,骑楼已经不存在或者零星分布,可是海口市的骑楼却是整片地保存完好,原汁原味地反映了骑楼所诠释的华侨文化、南洋文化和东南亚风情。
可是,令赵宪尧感到遗憾的是,随着海口城市的迅速发展,这些文化遗产都淹没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中,不仅少人问津,而且保护的力度也远远不够,很多古建筑开始衰败,有的甚至被挪作他用。
为了全面了解海口文化遗产现状,挖掘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地方传统历史文化,提升海口乃至海南旅游的档次,海口市规划局特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资金、人才、意识成三大瓶颈
“以前由于没有确定的区域和标准,文物保护走了许多弯路,有时候根本没有办法保护,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建筑被破坏。”《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原则通过让海口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感慨良多。
据介绍,海口目前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5处,由于年代久远且缺乏修缮,很多文物古迹显得十分破败,也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很多游客看完一次就不愿意再来。
“最大的难处还是资金的欠缺。”王大新说。以五公祠为例,五公祠是国家3A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20万,目前的状态也只能解决职工“吃饭”。资金的短缺让五公祠在景区维修维护上感到捉襟见肘,出现问题只能缝缝补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瓶颈问题。
除了资金,人才的欠缺和市民缺乏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同样是制约海口市文物保护的难题,由于没有专业人才,很多文物研究无法开展,由于市民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一些文物被人为破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海口市文物的保护现状已经是一个恶性循环。”海南省博物馆专家王育龙认为,一方面,目前海口市文物无人问津,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保护缺乏动力,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形象不佳让游客提不起兴趣前来参观访问,参观门票收入锐减,两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在落实
“希望规划能尽早落实,让海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这些文化遗存真正为世人所知,而不是被埋没。”赵宪尧说。
作为文化遗产的主管部门的领导,王大新告诉记者,海口市文物局将根据规划一一落实,按照轻重缓急加大保护力度。然而,他最希望的还是政府经费能够及时到位,不要让保护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
针对当前政府财力不足而保护修缮又迫在眉睫的难题,赵宪尧认为,应该实行“两条腿走路”的保护路子,即政府进行公益性投资,引导保护,同时将一些文化遗产交给社会力量维护,如一些商家,让他们出资修缮,修缮完毕准许其收取一定的参观费用,缓解政府财力不足的难题。
在谈到如何对老街进行保护的问题,作为规划起草者之一的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分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陈洛东认为,对市域历史文化环境、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等方面的保护,要以“洗脸式”、“镶牙式”的整修方式,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保持原来的面貌,而不是去重建建筑物,这样不仅会成为仿制品,而且会因此失去其历史价值。
对于海口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他认为,主要采用就地保护的方式,即在“原生”环境内的保护,使民居建筑与特定历史氛围的环境紧密结合,从而体现真实的环境感受。
目前海口有荣堂村、玉库玉墩村、美社村、文山村、林市村等古村落,但是这些村子的交通条件太差,很多村落外面的人还不知道。因此陈洛东认为,要在保持古村落原貌的基础上,改善它们的交通、通讯等配套的周边环境,设置好旅游线路,并结合乡村游,引入文化元素,让古村落真正成为旅游的亮点,让旅游带动当地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