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借题发挥” 辽宁营口新城“破茧”
admin
2010-06-29
来源:
网
地处渤海辽东湾东北岸,中国七大水系之一大辽河入海口处的营口市,在城市转型与升级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开膛破肚”或“摊大饼”的模式,而是转变发展思路,“借题发挥”,从辽河畔走向了渤海湾。
地处渤海辽东湾东北岸,中国七大水系之一大辽河入海口处的营口市,在城市转型与升级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开膛破肚”或“摊大饼”的模式,而是转变发展思路,“借题发挥”,从辽河畔走向了渤海湾。
1861年,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的港口城市。100多年来,这座沿海城市却少有亮点,不被外人所熟悉。
进入新世纪,营口迎来了发展机遇。2003年9月,营口作为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成为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重点城市;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规划方案》,以天津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而营口作为环渤海重点城市,地域优势得天独厚;2009年7月,国务院批复《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营口成为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中的重要一点。集三重国家发展战略城市于一身,营口开始了“借题发挥”。
怎样发挥?站在营口城市发展规划蓝图前,你会发现营口被“拉长了”。原有的老城区成为整体规划中的一角,沿老城区向南,高新区、沿海产业基地、北海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百里沿海城市带实现了这座城市从背海到向海的转变。
新城依何而建?土地资源是营口的优势,这是令许多内地大中城市羡慕的。新城区所在地营口北海,原先是大量的低产或废弃盐田、盐碱地和荒滩,其中大部分尚未开发,这为临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尽管北海新经济区管委会2010年3月刚刚成立,但新区的设想及规划早就着手了。未来的北海新区要打造成营口的政治、经济、文化新区。北海新经济区规划由2010年世博会总设计师、上海同济大学同济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吴志强领衔设计,规划面积为42.8平方公里,目前渔民回迁楼已完成设计正在招标,大清河及后潮沟完成清淤。新区建设的同时,招商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十几个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工业和商业项目现已落户。
在北海新经济区管委会举行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营口市市长、北海新经济区管委会主任高军表示,建设北海新经济区是营口城市发展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将极大地推进营口带状城市建设。在荒地与渔村上白手起家建设新城,面临许多难题。建设新区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突出重点,抓住核心。从一条街一条路做起,高起点起步,有些城市功能宁可缓建,也不能对付。
营口市北海新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艾未平说:“从传统农业、渔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我们更要对这块土地负责任,不能搞盲目扩张。新城不会失去当地原有的‘渔’味,渔业规模不会扩大,但一定会保留下来。要把‘渔文化’作为新城的特色之一。”
“脱茧”必定会经历痛苦,才能“化茧成蝶”。规划之初,吴志强教授曾经建议,利用当地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实现新区的能源供应。提到利用新能源建城,基层干部们有些兴奋,又有些担忧。谁都知道这些清洁能源用在新区建设这张“白纸”上意味着什么,一旦变成现实,营口新城就会独树一帜。而反对意见也不无道理,清洁能源是好,但目前充分利用的条件还不成熟,怕出了问题不好收场。比如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冬季城市供暖涉及千家万户,一旦达不到居民的要求怎么办?可是放着四种清洁能源不用岂不是浪费资源吗?困惑、争论仍在继续。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起步较早的鲅鱼圈,如今发展已经比较成型。在吸引了像鞍钢新厂、华能电厂等一批大企业落户后,将重点调整为发展服务业,如今鲅鱼圈已成为营口经济增长的顶梁柱。
刚刚起步的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将目标瞄准了低碳生态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和扶持低碳产业经济。2010年3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与营口市政府签署备忘录,共同指导“辽宁(营口)低碳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建设,打造中国低碳建筑和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
转身向海,营口用开放的胸怀,跨越了百年的海洋呼唤,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中一座新城“破茧而出”。2006年以来,营口市强力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着力打造百里临海产业带、百里滨海生态城、百里沿海景观带,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推动了营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增幅连续4年居辽宁省第一位。
1861年,营口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的港口城市。100多年来,这座沿海城市却少有亮点,不被外人所熟悉。
进入新世纪,营口迎来了发展机遇。2003年9月,营口作为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成为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重点城市;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规划方案》,以天津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而营口作为环渤海重点城市,地域优势得天独厚;2009年7月,国务院批复《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营口成为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中的重要一点。集三重国家发展战略城市于一身,营口开始了“借题发挥”。
怎样发挥?站在营口城市发展规划蓝图前,你会发现营口被“拉长了”。原有的老城区成为整体规划中的一角,沿老城区向南,高新区、沿海产业基地、北海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百里沿海城市带实现了这座城市从背海到向海的转变。
新城依何而建?土地资源是营口的优势,这是令许多内地大中城市羡慕的。新城区所在地营口北海,原先是大量的低产或废弃盐田、盐碱地和荒滩,其中大部分尚未开发,这为临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尽管北海新经济区管委会2010年3月刚刚成立,但新区的设想及规划早就着手了。未来的北海新区要打造成营口的政治、经济、文化新区。北海新经济区规划由2010年世博会总设计师、上海同济大学同济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吴志强领衔设计,规划面积为42.8平方公里,目前渔民回迁楼已完成设计正在招标,大清河及后潮沟完成清淤。新区建设的同时,招商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十几个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工业和商业项目现已落户。
在北海新经济区管委会举行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营口市市长、北海新经济区管委会主任高军表示,建设北海新经济区是营口城市发展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将极大地推进营口带状城市建设。在荒地与渔村上白手起家建设新城,面临许多难题。建设新区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突出重点,抓住核心。从一条街一条路做起,高起点起步,有些城市功能宁可缓建,也不能对付。
营口市北海新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艾未平说:“从传统农业、渔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我们更要对这块土地负责任,不能搞盲目扩张。新城不会失去当地原有的‘渔’味,渔业规模不会扩大,但一定会保留下来。要把‘渔文化’作为新城的特色之一。”
“脱茧”必定会经历痛苦,才能“化茧成蝶”。规划之初,吴志强教授曾经建议,利用当地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实现新区的能源供应。提到利用新能源建城,基层干部们有些兴奋,又有些担忧。谁都知道这些清洁能源用在新区建设这张“白纸”上意味着什么,一旦变成现实,营口新城就会独树一帜。而反对意见也不无道理,清洁能源是好,但目前充分利用的条件还不成熟,怕出了问题不好收场。比如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冬季城市供暖涉及千家万户,一旦达不到居民的要求怎么办?可是放着四种清洁能源不用岂不是浪费资源吗?困惑、争论仍在继续。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起步较早的鲅鱼圈,如今发展已经比较成型。在吸引了像鞍钢新厂、华能电厂等一批大企业落户后,将重点调整为发展服务业,如今鲅鱼圈已成为营口经济增长的顶梁柱。
刚刚起步的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将目标瞄准了低碳生态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和扶持低碳产业经济。2010年3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与营口市政府签署备忘录,共同指导“辽宁(营口)低碳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建设,打造中国低碳建筑和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
转身向海,营口用开放的胸怀,跨越了百年的海洋呼唤,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中一座新城“破茧而出”。2006年以来,营口市强力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着力打造百里临海产业带、百里滨海生态城、百里沿海景观带,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推动了营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增幅连续4年居辽宁省第一位。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