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西客站片区将打造防灾公园 开辟人工湿地
admin
2010-09-15
来源:
网
什么才是功能完善的绿地?不仅能保护自然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市景观、让居民休闲,而且还要提供防灾避险场所。记者13日了解到,根据《西客站片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西客站片区未来的绿地就具有以上功能,将规划打造防灾公园体系。
什么才是功能完善的绿地?不仅能保护自然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市景观、让居民休闲,而且还要提供防灾避险场所。记者13日了解到,根据《西客站片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西客站片区未来的绿地就具有以上功能,将规划打造防灾公园体系。
三大类公园撑起防灾避险
根据规划,西客站片区将建设由避难通道紧急联系的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和紧急防灾公园形成防灾公园体系,充分发挥此类公园的综合防灾功能。
中心防灾公园是容量较大的城市和区级公园绿地,为多个居住区的受灾的居民服务,可用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救灾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此类公园主要是提供大面的开放空间,作为安全生活的场所。此类公园将拥有完善的设施可供庇护的场所,设有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设施。另外,还将预备安排救灾指挥房、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的用地、直升机停机坪等。根据规划,这类公园将满足步行0.5-1小时之内到达的要求,服务半径2-3公里以内。
固定防灾公园将用作灾害时人们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主要以暂时收容无法直接进入中心防灾公园避难人员为主,以等待救援的方式,经由引导进入层级较高的中心防灾公园,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此类防灾公园是整个防灾公园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受灾市民防灾避难以及避免和减少伤亡来说十分重要。规划要求,此类公园满足步行5-10分钟内到达,服务半径为300-500米。
紧急防灾公园是灾害发生3分钟内人员寻求紧急避难的场所。这种公园是针对个人自发性避难行为,指定区域内现有的开发空间为主要对象,设置在居民区、商业区等人员聚集区附近。规划要求步行3分钟的距离内应该均匀设置紧急防灾公园,服务半径为300-500米。
片区内道路均可临时避难
专项规划确定,结合片区公园绿地、广场布局防灾避灾据点,通过城市主次干道规划各级避灾救灾通道。片区内道路都可以作为临时避难场所使用。
据悉,西客站片区规划救灾通道共5条,包括南北向的二环西路与腊山河西路,东西向的北园大街延长线、张庄延长线、经十西路;规划一级避灾通道共7条,包括南北向的站西路、大金路、腊山北路及由原机场跑道改造的城市道路,东西向的包括清河西路、济西路、站前路;规划二级避灾通道多条。这些道路将形成完善的城市救灾避灾交通网络,连接起片区各级避灾据点。
规划设置的一级避灾据点为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将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区内;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米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二级避灾据点是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将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此外,避难通道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道;主要救灾通道的红线两侧,将规划宽度10-30米不等的绿化带,保证发生灾害时道路畅通。
避难绿地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人
规划确定,西客站片区的绿地应分布均匀、位置适中、服务半径适宜,突发灾害发生时居民可迅速疏散到绿地。
根据规划,作为应急避难的城市绿地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人。规划建议作为紧急避难场所如小区专用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校园等的服务半径在300-500米;临时性避难场所如区级公园绿地半径在500-1000米。
除了防灾公园以外,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寺庙、空地等都可以选择避难场所。规划确定,可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防灾公园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施和设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
西客站片区将开辟人工湿地
“一轴连双心,两河镶绿带,公园均布,绿网如织”,《西客站片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为该区域绿地定下了这样的布局。记者今天了解到,西客站片区在绿化上还将做足“雨文章”,在片区小清河南岸开辟大片人工湿地。
据悉,西客站片区绿地的“一轴”指的是中心景观轴,其西端为西客站站前广场,东端为体育公园,两侧是全区商务中心,是贯穿东西的重要生态廊道和景观轴线。“双心”是绿轴两端的绿核,即西客站站前区与体育公园。“两河”是指以腊山河、小清河为主的滨河景观带;腊山河及两侧绿化景观带是连贯南北的生态绿廊和景观走廊,小清河滨海风景带是在片区内沿小清河南岸形成风景优美的带状公园绿地。
规划确定,整个片区绿地构成主要以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及建成外围的大片郊野绿地为主。其中,西客站内的区域性公园位于站西路,它服务于铁路围合区域、济西东路以北的区域,将成为该区域重要的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场所。社区公园均匀分布于居住、商业、文化等用地中,为片区提供就近游憩的场所。同时,西客站片区规划专类公园四处,包括儿童公园、风景名胜公园、盆景园、体育公园。在片区外围,将利用大片的郊野绿地,形成外围生态绿环;内部在一定尺度的街区内,形成内部城市绿环,这些绿环紧靠城市道路,但在城市道路红线之外。
雨水是珍稀的水资源,西客站片区将利用植物阻滞、土壤渗透、引留蓄积,全方位结合各类绿地的功能来达到雨水的最大利用。根据规划,片区内规划城市排污管道与雨水利用系统分开设置,避免雨水直接进入污水管道。在西客站片区小清河南岸开辟大片人工湿地,形成多种动植物赖以栖息、生长的场所,可以大量蓄积雨水,通过水生植物达到过滤、净化水质的作用。
西客站片区的中心商务区为大型建筑密集和硬质铺装区域,因载重要求不能使用渗水地转,规划以间隔的方式在建筑两侧深挖渗透井汇集雨水,作为绿地浇灌用水或补充地下水。在站前广场和其他较大型商业广场,将利用广场低地做成水槽或沟渠收集雨水,供绿地浇灌、消防使用。在西客站片区内规划有大量居住组团,居住小区在设计时,应考虑采取措施保证落雨的汇集利用,包括在建筑周围建造沟槽,设置汇水种植池,采用渗水铺装,结合小区绿地汇水,达到居住区雨水零排放。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划允许设计路面高于绿地,使道路的雨水能自然流淌到绿地中,或在道路两侧设置浅沟,方便雨水汇集渗透。
三大类公园撑起防灾避险
根据规划,西客站片区将建设由避难通道紧急联系的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和紧急防灾公园形成防灾公园体系,充分发挥此类公园的综合防灾功能。
中心防灾公园是容量较大的城市和区级公园绿地,为多个居住区的受灾的居民服务,可用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救灾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此类公园主要是提供大面的开放空间,作为安全生活的场所。此类公园将拥有完善的设施可供庇护的场所,设有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设施。另外,还将预备安排救灾指挥房、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的用地、直升机停机坪等。根据规划,这类公园将满足步行0.5-1小时之内到达的要求,服务半径2-3公里以内。
固定防灾公园将用作灾害时人们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主要以暂时收容无法直接进入中心防灾公园避难人员为主,以等待救援的方式,经由引导进入层级较高的中心防灾公园,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此类防灾公园是整个防灾公园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受灾市民防灾避难以及避免和减少伤亡来说十分重要。规划要求,此类公园满足步行5-10分钟内到达,服务半径为300-500米。
紧急防灾公园是灾害发生3分钟内人员寻求紧急避难的场所。这种公园是针对个人自发性避难行为,指定区域内现有的开发空间为主要对象,设置在居民区、商业区等人员聚集区附近。规划要求步行3分钟的距离内应该均匀设置紧急防灾公园,服务半径为300-500米。
片区内道路均可临时避难
专项规划确定,结合片区公园绿地、广场布局防灾避灾据点,通过城市主次干道规划各级避灾救灾通道。片区内道路都可以作为临时避难场所使用。
据悉,西客站片区规划救灾通道共5条,包括南北向的二环西路与腊山河西路,东西向的北园大街延长线、张庄延长线、经十西路;规划一级避灾通道共7条,包括南北向的站西路、大金路、腊山北路及由原机场跑道改造的城市道路,东西向的包括清河西路、济西路、站前路;规划二级避灾通道多条。这些道路将形成完善的城市救灾避灾交通网络,连接起片区各级避灾据点。
规划设置的一级避灾据点为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将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区内;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米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二级避灾据点是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将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此外,避难通道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道;主要救灾通道的红线两侧,将规划宽度10-30米不等的绿化带,保证发生灾害时道路畅通。
避难绿地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人
规划确定,西客站片区的绿地应分布均匀、位置适中、服务半径适宜,突发灾害发生时居民可迅速疏散到绿地。
根据规划,作为应急避难的城市绿地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人。规划建议作为紧急避难场所如小区专用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校园等的服务半径在300-500米;临时性避难场所如区级公园绿地半径在500-1000米。
除了防灾公园以外,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寺庙、空地等都可以选择避难场所。规划确定,可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防灾公园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施和设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
西客站片区将开辟人工湿地
“一轴连双心,两河镶绿带,公园均布,绿网如织”,《西客站片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为该区域绿地定下了这样的布局。记者今天了解到,西客站片区在绿化上还将做足“雨文章”,在片区小清河南岸开辟大片人工湿地。
据悉,西客站片区绿地的“一轴”指的是中心景观轴,其西端为西客站站前广场,东端为体育公园,两侧是全区商务中心,是贯穿东西的重要生态廊道和景观轴线。“双心”是绿轴两端的绿核,即西客站站前区与体育公园。“两河”是指以腊山河、小清河为主的滨河景观带;腊山河及两侧绿化景观带是连贯南北的生态绿廊和景观走廊,小清河滨海风景带是在片区内沿小清河南岸形成风景优美的带状公园绿地。
规划确定,整个片区绿地构成主要以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及建成外围的大片郊野绿地为主。其中,西客站内的区域性公园位于站西路,它服务于铁路围合区域、济西东路以北的区域,将成为该区域重要的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场所。社区公园均匀分布于居住、商业、文化等用地中,为片区提供就近游憩的场所。同时,西客站片区规划专类公园四处,包括儿童公园、风景名胜公园、盆景园、体育公园。在片区外围,将利用大片的郊野绿地,形成外围生态绿环;内部在一定尺度的街区内,形成内部城市绿环,这些绿环紧靠城市道路,但在城市道路红线之外。
雨水是珍稀的水资源,西客站片区将利用植物阻滞、土壤渗透、引留蓄积,全方位结合各类绿地的功能来达到雨水的最大利用。根据规划,片区内规划城市排污管道与雨水利用系统分开设置,避免雨水直接进入污水管道。在西客站片区小清河南岸开辟大片人工湿地,形成多种动植物赖以栖息、生长的场所,可以大量蓄积雨水,通过水生植物达到过滤、净化水质的作用。
西客站片区的中心商务区为大型建筑密集和硬质铺装区域,因载重要求不能使用渗水地转,规划以间隔的方式在建筑两侧深挖渗透井汇集雨水,作为绿地浇灌用水或补充地下水。在站前广场和其他较大型商业广场,将利用广场低地做成水槽或沟渠收集雨水,供绿地浇灌、消防使用。在西客站片区内规划有大量居住组团,居住小区在设计时,应考虑采取措施保证落雨的汇集利用,包括在建筑周围建造沟槽,设置汇水种植池,采用渗水铺装,结合小区绿地汇水,达到居住区雨水零排放。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划允许设计路面高于绿地,使道路的雨水能自然流淌到绿地中,或在道路两侧设置浅沟,方便雨水汇集渗透。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