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在城市中植入设计“晶片”

admin 2011-02-23 来源: 网
“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自去年12月中旬获编办批复同意成立到现在,一直保持其神秘姿态。不过,该中心筹备小组的具体负责人——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城市与建筑设计处调研员黄伟文和副处长周红玫却已准备了近两年。记者22日获悉,该中心预计于今年3月正式挂牌。与此同时,“为设计而设计”——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LOGO征集竞赛也正在火热进行。这个中心究竟是个怎样的机构?具体职能是什么?挂牌后将如何运作?深圳商报记者走访了几位参与策划的核心人物,为读者释疑解答。


  “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自去年12月中旬获编办批复同意成立到现在,一直保持其神秘姿态。不过,该中心筹备小组的具体负责人——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城市与建筑设计处调研员黄伟文和副处长周红玫却已准备了近两年。 

  记者22日获悉,该中心预计于今年3月正式挂牌。与此同时,“为设计而设计”——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LOGO征集竞赛也正在火热进行。这个中心究竟是个怎样的机构?具体职能是什么?挂牌后将如何运作?深圳商报记者走访了几位参与策划的核心人物,为读者释疑解答。

  一份令人热血沸腾的提案  

  这个念头究竟是何时出现在规划管理部门领导脑中的?黄伟文坦言,这难以考据。不过,2008年12月“设计之都”称号的获得,应该是催生这个中心的酵母之一。获得称号之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启动了“设计中心”的策划,征询了张永和等知名建筑学者的意见,汇集了都市实践、南沙原创、局内设计等新锐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提案,并由局内设计主持建筑师张之扬于2009年7月整理汇总了一份策划草案。

  “我们当时就想做一份让大家热血沸腾的提案,并勾勒出了一个让人兴奋的画面。”坐在张之扬办公室里,听他讲述,记者依然能感受到参与策划者当初的激情。张之扬说,深圳的创意资源非常丰富,但缺乏一个汇聚现有创意网络与能量的焦点,一个交流和激发创意的舞台。最初的策划草案则希望中心能成为资源整合、设计交流和产业提升的平台,并寄望能把深圳的设计水平和能量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融化在城市里的“味精”  

  基于此,张之扬提出,设计中心需成立资源中心,将现有但彼此孤立的人才、政府、产业和商业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发生前所未有的跨界互动与合作,从而挖掘出无法预测的巨大潜能。同时,中心还将建立城市档案,通过出版、媒体报道、资料归档等方式,逐步积累深圳自己的城市知识库。

  在草案中,张之扬尤其强调设计学院。他认为,深圳至今没有一所专业的国际化设计教育院校。“设计中心”将为“设计学院”提供先决条件。“新的设计学院不是象牙塔不是学习‘集中营’,而是一所‘三无学校’”。张之扬说,无门槛、无固定课程、无文凭是学院的特点,进入学校学习的前提是热爱创意设计。通过灵活而实践性强的学习,培养出设计产业各个链条上都需要的人才。“设计学院在本质上更像是一个极牛的设计公司,在这里可以获得职场中的工作经验并掌握实际的项目。”

  至于设计中心设在何处?张之扬用“疯狂”二字来形容自己的“选址”想法。“在城市中寻找低成本的、可回收的城市空间,设计中心以渗透蔓生的模式插入现有的城市肌理当中。它不必宣扬一种置身事外的高雅姿态,而是完全将自身与城市唇齿相依。选址本身就是城市再生策略的一部分。”张之扬说,设计中心就像是“城市味精”一样融化于城市中。其生长模式则如同麦当劳的连锁店。在已通过的深圳水晶岛方案中,置于市民中心的创意中心是设计中心的主体旗舰店,在城市各个地方都设置“分店”,并按照一定标准吸收加盟店,使得设计中心的规模和影响呈几何倍数增长。

  “自我造血”的非盈利机构  

  草案包括了教育、科研、展示、交流和普及等职能,带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其可操作性一度让人迷茫。2009年8月,黄伟文去海外静修。带着进一步为设计中心寻找创办思路及合作资源的任务,他与哈佛设计学院、麻省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们洽谈了合作的可能性,并在肯尼迪政府学院参加了一些关于中国社会组织运作的研讨。一年的经历,让黄伟文对在政府和市场这二元角色之间创办一个公共非盈利机构的兴趣与信念越来越强烈。

  在新的策划工作方案中,设计中心的总宗旨是整合政府、产业和商业资源,促进深圳城市空间环境系统设计质量的全面提升。其七大职能则更加具体化。设计中心要承担设计资源思想库、设计改革政研室、设计创新联合会、设计进步服务网、精品孵化器、设计文化博物馆、设计管理充电站等功能。在融合各个城市设计的基础上,普及设计文化,提升整体设计品位。

  因为定位于公共非盈利,中心的经费、运营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对此,黄伟文特别强调了中心的“自我造血”功能。“设计中心将通过网站、媒体逐步形成全国最大、最全、最多样的设计信息、服务及代理的平台。提供面向大到政府机构和小到个人的设计及咨询服务输出。最终完善设计中心的自我造血机能。让设计更着眼于商业,让好的设计直接成为好的产品,服务于普罗大众,并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无人、无钱、无事”

  设计中心在艰难中诞生

  尽管去年12月已经获批,但是“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却迟迟未挂牌运作。对于负责筹建工作的黄伟文来说,困难不止一点点,“无人、无钱、无事。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

  作为一个公共非盈利机构,“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的运作经费一直是让黄伟文头疼的问题。在他的预想中,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扶持、企业捐助和公共服务三个途径,更加具体来讲则有:向市财政申请补贴;承担规土委及其他政府、社会研究课题;接受社会团体及会员捐赠;提供公共设计相关服务;申请预支开办费。显然,这些费用不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设计中心还没有任何影响力之前。“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因为这样的机构,国内没有先例。”黄伟文说,我们只能慢慢来,脚踏实地与公众沟通让大众了解并信任这个机构。

  对于运作经费,曾参与草案策划的南沙原创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刘珩认为,除了政府拨款和相关企业的捐助,成立设计基金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过,鉴于中国还没有完善的设计基金会制度,运作起来颇有难度。她告诉记者,美国有一种将企业资源转化为公共资源的方式值得借鉴。位于旧金山的太平洋气体和电力公司(PG&E)每年会在其收取到的能源费用中抽出部分,为建筑师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他们更好地进行节能设计。“在中国,这种方式同样可行。”

  除了经费,最棘手的便是人才问题。截至昨日,设计中心既无“领头羊”,也没有工作人员。

  黄伟文说,设计中心人员暂时不会在政府机构选择,而是以社会招聘为主。目前拟定总监1名,其余10来位人员则分布在设计与学术交流部、公共活动部和行政综合部。加入中心的核心条件是对改进与促进栖居环境的设计有激情、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当然前提条件是要有规划、建筑、景观、市政等相关专业背景。”

  刘珩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有两位领导者,一位具有学术前瞻性和设计理想;另一位则擅长于管理和运营。二者的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中心的良性运作。

  寻找“设计师志愿者”

  “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今年有很多计划,包括成立人居环境设计联盟,将政府、企业、专业设计机构组织起来;在三月中旬举行挂牌仪式;4月承办“人民的建筑”深圳巡回展、筹办人居环境设计“深圳奖”、提出深圳设计大学筹建方案等。

  不过,该中心筹备工作负责人之一周红玫却有个很“乌托邦”的想法:在体制内外寻找设计师志愿者,为中心提供设计能量,丰富中心的设计资源。“这将是一个庞大的‘智库’,这些设计师摆脱已有体制的束缚和商业的禁锢,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为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创意理想和实践。

  这个想法与张之扬不谋而合。张之扬认为,自己每周可以抽出一天做公益,无偿为设计中心工作。“深圳聚集着大量设计师,即使他们一个月支持一天,这种能量也是巨大的。”

  “或许,就在这些志愿者提供的服务中 ,我们能有幸发现经典之作。”周红玫对这个计划充满信心。“设计师志愿者团队一旦组建起来,将对设计中心乃至整个深圳国际化程度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