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率先推出生态补偿机制
admin
2012-02-20
来源:
网
盘点2011年,苏州市各级财政共投入约15亿元,向全市生态功能区所在生态保护的广大农民提供了生态补偿。两年来,经过不懈探索,苏州市推出的生态补偿机制已形成体系,覆盖全市域。
“不允许我们开山采石,我们靠什么活?”如果在20年前提出不能办矿场,苏州市金庭镇缥缈村党总支书记陆新龙可能就是这种反应。这个村也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而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这里既没有集体资产也没有引进的工矿企业,年经济收入不足20万元。
然而现在,陆新龙却笑着告诉记者,最近他们为村里修了一条路,救助了不少户困难家庭,而且还成立了一家村民股份合作社。而这都是得益于苏州市2010年开始实施的生态补偿机制。
盘点2011年,苏州市各级财政共投入约15亿元,向全市生态功能区所在生态保护的广大农民提供了生态补偿。两年来,经过不懈探索,苏州市推出的生态补偿机制已形成体系,覆盖全市域。
两难之中推出“五补”政策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苏州市许多划定的生态保护敏感地带,由于无法引进工业等开发项目,经济发展受到明显制约。
当地一些村干部和农民们看到周围的村镇得益于工业等项目的开发,已开始“富得流油”,禁不住产生了怨气:在生态功能区内真是太吃亏,如果动锨又动土,怕破坏了真山真水好风光,不让动锨又动土,怕得是永远无法奔小康。
面对生态功能区的“两难”困境,怎样去破解难题,苏州市在江苏省率先启动了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了“谁来补、补给谁、补什么、怎么补、补多少”的“五补”政策。
2010年初,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生态补偿不留空白
采访得知,2011年,苏州市两级财政仅用于基本农田的生态补偿就达到了10亿元;105个生态湿地村、29个水源地村,每村又分别补贴了100万元及50万元。这些钱主要下发到村里。
为了实现生态补偿不留空白,苏州市所辖的市、区全部推出了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方面,各区确定的分配原则基本一致,水源地、生态湿地、连片水稻田的补偿资金由村使用;公益林补偿资金原则上由镇统筹,对生态公益林管护任务重的村,按一定比例补贴给村使用。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反哺“三农”
“基层干部没有不想干事的,但是,没钱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陆新龙对生态补偿的感触十分深刻。
2011年,包括湿地、取水口以及水稻田等的生态补偿加在一起,缥缈村一共拿到了88万元的生态补偿金。有了这些资金后,村里拖了很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终于提上了日程。
苏州市生态补偿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发展村级经济、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等对农民间接补贴、通过发放股红等对农民直接补贴。苏州市委农办主任顾杰说,苏州搞生态补偿,为发达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将城市化、工业化成果更多反哺“三农”,找到了新的政策通道。
生态补偿激发了基层保护生态热情
在采访时看到,苏州市沿太湖的96个村,已陆续挂上了“湿地村”牌匾。
自从苏州市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以来,开始对公益林、湿地、水源地、水稻田进行生态补偿,市、区两级财政各拿出一半,用于补偿的资金达4800万元,对沿太湖、阳澄湖96个湿地村进行补偿,主要用于生态保护、低水平农户补贴和发展村级经济,受到了沿湖基层干部和农民的一致拥护。
生态补偿机制提高了基层生态保护热情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加强了对湿地生态保护的管理。地处苏州高新区的东渚镇长巷村,原来每年的村级收入在40万元左右,是苏州高新区沿太湖地区的经济薄弱村。由于这个村地处太湖金墅取水口一级保护区内,2011年,这个村一次性获得了100万元的生态补偿资金,一举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穷帽子”。
村党支部书记仇永康介绍说,生态补偿资金的1/3将用于社区股份分红,一部分用于对本村村民因病、因残致贫的特困户补助,一部分用于环境保护和修复以及蓝藻打捞、水环境维护等。
然而现在,陆新龙却笑着告诉记者,最近他们为村里修了一条路,救助了不少户困难家庭,而且还成立了一家村民股份合作社。而这都是得益于苏州市2010年开始实施的生态补偿机制。
盘点2011年,苏州市各级财政共投入约15亿元,向全市生态功能区所在生态保护的广大农民提供了生态补偿。两年来,经过不懈探索,苏州市推出的生态补偿机制已形成体系,覆盖全市域。
两难之中推出“五补”政策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苏州市许多划定的生态保护敏感地带,由于无法引进工业等开发项目,经济发展受到明显制约。
当地一些村干部和农民们看到周围的村镇得益于工业等项目的开发,已开始“富得流油”,禁不住产生了怨气:在生态功能区内真是太吃亏,如果动锨又动土,怕破坏了真山真水好风光,不让动锨又动土,怕得是永远无法奔小康。
面对生态功能区的“两难”困境,怎样去破解难题,苏州市在江苏省率先启动了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了“谁来补、补给谁、补什么、怎么补、补多少”的“五补”政策。
2010年初,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生态补偿不留空白
采访得知,2011年,苏州市两级财政仅用于基本农田的生态补偿就达到了10亿元;105个生态湿地村、29个水源地村,每村又分别补贴了100万元及50万元。这些钱主要下发到村里。
为了实现生态补偿不留空白,苏州市所辖的市、区全部推出了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方面,各区确定的分配原则基本一致,水源地、生态湿地、连片水稻田的补偿资金由村使用;公益林补偿资金原则上由镇统筹,对生态公益林管护任务重的村,按一定比例补贴给村使用。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反哺“三农”
“基层干部没有不想干事的,但是,没钱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陆新龙对生态补偿的感触十分深刻。
2011年,包括湿地、取水口以及水稻田等的生态补偿加在一起,缥缈村一共拿到了88万元的生态补偿金。有了这些资金后,村里拖了很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终于提上了日程。
苏州市生态补偿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发展村级经济、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等对农民间接补贴、通过发放股红等对农民直接补贴。苏州市委农办主任顾杰说,苏州搞生态补偿,为发达地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将城市化、工业化成果更多反哺“三农”,找到了新的政策通道。
生态补偿激发了基层保护生态热情
在采访时看到,苏州市沿太湖的96个村,已陆续挂上了“湿地村”牌匾。
自从苏州市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以来,开始对公益林、湿地、水源地、水稻田进行生态补偿,市、区两级财政各拿出一半,用于补偿的资金达4800万元,对沿太湖、阳澄湖96个湿地村进行补偿,主要用于生态保护、低水平农户补贴和发展村级经济,受到了沿湖基层干部和农民的一致拥护。
生态补偿机制提高了基层生态保护热情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加强了对湿地生态保护的管理。地处苏州高新区的东渚镇长巷村,原来每年的村级收入在40万元左右,是苏州高新区沿太湖地区的经济薄弱村。由于这个村地处太湖金墅取水口一级保护区内,2011年,这个村一次性获得了100万元的生态补偿资金,一举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穷帽子”。
村党支部书记仇永康介绍说,生态补偿资金的1/3将用于社区股份分红,一部分用于对本村村民因病、因残致贫的特困户补助,一部分用于环境保护和修复以及蓝藻打捞、水环境维护等。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