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旧城改造 先融入历史后创造未来

admin 2002-01-25 来源: 网
——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的启示   2002年伊始,作为民族地方旧城改造的典型,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建设项目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该项目由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与
    ——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的启示

  2002年伊始,作为民族地方旧城改造的典型,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建设项目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该项目由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与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联合设计,并由两机构负责人、哈佛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教授担纲。在设计中,他们坚持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地方文化传统,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高度赞扬。在各地旧城改造如火如荼的今天,这个项目所坚持的理念、所表现的特点、所珍视的精神以及深刻的内涵值得深思和借鉴。

  作为西藏50周年献礼项目,昌都中路步行街在立项之初地方政府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内外不少设计单位参与竞标,但均未能摆脱当时风行的城市景观大道的思路,平铺直叙的宽阔车道和所谓的现代化建筑将地域风情、民族精神与商业街应有的实用特色屏弃在设计之外,与实际需要相去甚远。最后,俞孔坚教授和他的同仁们接手此案。新的设计坚持了俞教授一贯主张的“天地—人—神”和谐的理念,充分考虑昌都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和地方文化,因而迅速得到当地政府认同和实施。综观整个旧城改造的建设过程,具备了以下几个要素:

  其一,人车分流的商业街。作为商业街,需要的是一个能让人驻足流连的购物消费环境,而非一般足够宽阔却车流纵横的危险街道。原场地上下有10余米高差,新的设计及时制止了平整工程,依坡度做成一条拾级而上的步行街。层层石阶一直延伸到两侧的建筑中去,满足商业需要的同时更使整条街道情趣盎然,而随之的收获首先是省下了平整土地的昂贵费用。  其二,强化民族风格。从僧侣手中的经筒到围着玛尼堆转动的人群,再到老百姓转庄稼地的习俗,旋转轮回的情结在藏民族的生活中处处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就是曼陀罗。新设计以曼陀罗作为空间布局、景观布局、建筑布局的基本形式,大到广场界面,小到喷水池和叠泉,曼陀罗的形象反复出现,将300余米长的商业街连为一体,理解并强化了藏民族的精神,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感到脚下的土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此外,整条街道大量采用了藏族民间彩绘,施工现场曾经集中了昌都地区最杰出的画工,民族气息中体现着现代技巧和手法,有一种源于传统又颇有些另类的独特气质。

  其三,传承地方文化。昌都系藏、青、川、滇的会聚处,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交叉,积淀、共生,造就了独特而丰富的藏东文化。金沙江、怒江在境内交汇,澜沧江由此浩荡南下,亘古长河使这里的文化与水结下了天然的不解之缘。因此设计中运用步步相连而各具寓意的水景,意味深长。昌都的种植文化、石头文化也极富特点。街头的标志性景观牌楼直接源于藏民晾晒青稞的粮架。道路、广场铺装都是昌都建筑史上第一次使用本地的砂岩石材,在此基础上引进加工技术,一批当地藏胞就此成为石工,创造了新的致富途径。同时,廊柱、街楼和檐口等也没有采用传统的木制结构,而是全部以玻璃纤维高强水泥来代替,整个工程没有使用一根木料,节省了两万立方米木材,保护了森林资源和高原上脆弱的生态环境。  其四,居住因地制宜。步行街两旁的建筑底层为商业用房,之上是居民住宅。住宅内部完全根据藏民族生活习惯设计。临街的外展型回廊和过街桥将建筑连结为三合院格局,在雪域漫长的冬季里,这种格局将有限的热量尽可能地保存。夏秋季节,曲折的回廊又会为居民生活增添无限乐趣。整条街道的建筑以白色为基调,可以有效反射高原地区强烈的阳光。

  其五,保护传统文化、增加旅游亮点。这一点要归功于当地政府努力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资金来源。该项目建设总投资为一亿多元,其中政府投入16%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其余86%均来自于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建设单位以底层商业用房的出租出售为主补偿拆迁成本,使居民住房价格降低到可承受范围以内,老居民大都回迁,避免了传统社区文化的解体。步行空间的创造和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保留使民风民俗回到街上,为旅游者提供了真实的体验环境,而旅游者的到来将为当地居民带来可持续的收入。

  昌都中路步行街项目在人居环境相对恶劣、城市基础设施极其薄弱但传统文化又非常丰富的条件下,设计建设了一个兼具商业、居住、旅游功能、能够满足现代人需要并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承受性的新城区。这个项目的成功无疑将为民族地区城市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同时也再次说明,理解当地人民的内心感情、传承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对创造未来优秀的城市是多么重要。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 王丽霞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