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海南原始森林都去哪儿了?

admin 2014-02-18 来源: 网
森林被开发成旅游产品。图为三亚大小洞天的热带雨林风光。 记者 李幸璜 摄    海南岛森林变迁   开启森林是人类进入文明殿堂的第一步,森林覆盖率达90%的森林之岛并不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它的残损是人类文

森林被开发成旅游产品。图为三亚大小洞天的热带雨林风光。 记者 李幸璜 摄


  海南岛森林变迁

  开启森林是人类进入文明殿堂的第一步,森林覆盖率达90%的森林之岛并不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它的残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然而,过度伐毁森林则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本文将通过经济发展的角度,从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交通城市建设等切入点,试图解读原来遍布全岛的茂密原始森林消失的原因。

  人口增加,木材砍伐,工农业发展,建城修路,是海南森林消失的三大原因。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人口增长应是森林变迁的最主要因素。”海南省生态学专家颜家安说。

  琼州学院副教授李颜认为,相对于人类的无止境欲望,土地供给是有限的,在技术不变或技术创新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的条件下,为了生存人们只好采取掠夺开发方式扩大垦殖规模,造成森林资源减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人口增加是根本动因

  海南是移民岛,其森林面积减少与人口增长息息相关。由于海南移民呈现“北→东→南→西→内陆山区“流向,海南森林减少也循此规律。

  秦汉时,随着外来人口陆续迁入,环岛沿海的热带雨林被毁林开荒,刀耕火种、修屋造船、开路架桥、日常生活燃料之用及伐木取藤取竹,从而转变成荆棘丛生、灌木成片的次生林。隋唐时,海南原始森林逐步从沿海河口后退;宋元时,森林变迁由沿海转向中部山区。明清是海南古代移民的高峰,伴随人口迅速增长的是森林破坏加快,中部山区出现了有组织的规模开采。

  现存数据表明,直到元代,海南岛单位面积人口仍不足10人/平方公里;清代中期1835年的人口也仅21人/平方公里。古代本岛由于人口基数小,增长缓慢,人口对森林的影响远没有近现代来得巨大和深刻。

  颜家安发现,近百年来海南岛人口增加与森林减损成正比:1933-1998的65年间,人口增长了3.3倍,原始森林相应减少了12.5倍。但这种正比关系并非绝对,其中因素还很多,包括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及其活动方式。

  人对森林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单就日常所需薪炭一项就相当惊人。海南几乎无煤,自古以来以柴草为薪炭。北宋苏轼居儋州时,常见山区黎人负薪到墟市出卖,“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负薪入城市”,可见当时儋州附近樵采已不易。

  颜家安记得,1989年刚上岛时,煤气尚未普及,他在海口的朋友大都用柴火煮饭烧菜,烧的是用刀斧劈成长条状的硬木。在海南原省林业局专家高选权所著《薪炭林在海南的特殊地位》一文中称:1981年全岛炊饮、烧砖瓦、熏橡胶、烧茶叶、食品、药材加工厂等,每年要烧掉柴251万立方米;而当时现存的森林一年的生长量只有90万立方米,与消耗相比,每年的森林资源赤字为161万立方米。

  木材砍伐是直接原因

  从古至今,森林消减的最直接原因都是木材砍伐。

  据李颜介绍,海南以出产珍贵热带木材闻名全国,被列为国家商品木材的乔木有458种,适于造船和制作名贵家具的高级木材85种,珍稀树种45种。这些林木材质致密坚硬,抗蚀耐腐,耐水浸渍,有的颜色鲜艳,花纹美观,材色芬芳,是修造桥梁、船舶,制作军工、手工艺品和家具的好材料。

  海南木材及木材制品于唐代开始远销大陆,如德宗时(780-805),琼山郡守韦公干派数百家奴进山砍珍贵木材,用来制家具和船只并运到广州出售。唐宋时期,广州外港码头河岸木桩用的是海南紫荆木;明代,海南是广东有数的几个木材中心之一,乌木、花梨木等大量销往江浙、闽、粤等地。

  清雍正五年(1727年)和嘉庆十八年(1813年),海口被列为广东四大船舶修造中心之一。光绪十一年(1885年),广西提督冯子材统兵入琼,招商伐木,派兵勇深入深山老林,无论良材杂树一律砍伐。

  清末和民国时期战乱不已,林政不修。许多伐山客涌向海南,大量山林遭到采伐。采伐区多在江河流域,涵盖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宁远河、陵水河、太阳河、龙滚河等流域。

  经过千余年砍伐,到解放时海南原始天然林仅分布在中部山区。为支援国家建设,政府又在中部山区设立林场,专门进行林木采伐与造林,但因重采轻造,采育失调,木材消耗量大,森林资源下降速度快。1950-1986年间,天然林面积减少90万公顷。

  工农业发展是重要原因

  产业发展,是推动森林退减的重要原因。这种产业发展不仅表现在农业范畴,包括耕作、水利;也表现在工业范畴,包括家具制作、造船等领域。

  司徒尚纪认为,在汉族进入海南岛以前,本岛已生活着黎族的祖先,他们以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从事各种可能的生产活动,从而开始改变着这里的原始森林面貌。

  颜家安认为,黎族是一个游耕民族,他们结束采集渔猎经济时代之后,先在沿海平原、台地进行烧垦农业活动。大批汉人进岛后,他们便逐步向丘陵、低山迁徙,最后退缩到五指山腹地,把烧垦迹地留给汉人耕耘。

  汉黎交融的过程既是海南岛特殊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海南岛原始生态环境系统逐渐退化的过程,其中农业规模扩大、农作物品种增多和原始植被缩减、物种锐减,是这个过程的基本特征之一。

  据诸多古文献记载,元代官民田地数共计10.33万公顷,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就增加到13.20万公顷,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更是增至25.53万公顷。从这些迅速增加的数字可见明代海南垦殖的成绩不俗,而这背后是森林的大量砍伐。

  海南岛的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统治者对农业非常重视,海南岛的手工业也因之较为发达,加之海南岛对外贸易比较频繁,进一步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

  明代海南岛各州、县城均有木作、雕作、藤作等个体手工业作坊,从中可以看出明代海南岛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明永乐初年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府邸,海内外热带地区生产的各种名贵木材纷纷进京。海南黄花梨从天下良材中脱颖而出,造就了明清家具的辉煌。

  明清时期是中国家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海南文木”如紫檀、花梨、鸡翅木、黄杨木、楠木等便成为家具业推崇的对象。

  《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对一把明朝官帽椅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把官帽椅的构造是由纤细、微曲的黄花梨木组合而成。这种木纹漂亮的硬木主要产于海南岛。”

  明清两代海南都是造船中心。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朝廷批准“立厂取材于本处地方”,清雍正五年(1727年)和嘉庆十八年(1813年)海口则被定为广东四大船舶修造中心之一。

  建城修路是另一要因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建设和道路建设都在各朝各代相继推进,这也成为海南森林退减的一大重要原因。

  颜家安介绍称,明代以前海南州、县、城镇除万州城以砖瓦结构外,其余皆为土城。澄迈、临高、定安、感恩、昌化则没有城池。随着经济发展,明代各州县治及海口、清澜、南山等千户所都先后筑城,城镇面貌为之一新。

  明清两朝,本岛3州13县大兴土木,对良木美材耗损很大。

  例如,琼州府治在白石都,原为土城,“其广三里”。明洪武年间数次用土石增筑新址,全城通计周长1253丈,高2丈7尺。以后代有修盖和扩建。据正德《琼台志》统计,城内外建有亭台楼榭、祭坛寺庙40多处,城内店铺作坊鳞次栉比,规模颇为庞大。其他州县纷纷仿效,筑城成为地方官员任职期间的重要政绩。如澄迈县治古无城池,明成化二十年,知县韦裘始伐木范砖筑城,至弘治三年始成,历时6年。

  修筑道路也对森林损耗巨大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制定抚黎十二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开山抚黎“。他分兵12路,率同团勇黎夫大举伐木开山。“一路伐木焚莽,搭桥凿井,还令测绘地图、沿途察看各河道是否可行船筏,以备运出老山材木百货;测看山地地形土性宜于种植何物,以阜物产”。翌年6月,12条大路均皆依限开通,四面交会联接,皆可达于五指山下,所开通道路共三千六百余里。

  此外,张之洞复劝督各州县团绅另开小路二十二条,均已与大路接合。同时,张之洞饬令雷琼道设招商局,专办招商伐木事务。由于政策优惠,粤商集股前往者络绎不绝,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陵水、万州、崖州一带,已伐木材10万余株。(记者 单憬岗)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