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磅礴的中轴线———从华盛顿想到北京城
admin
2002-09-28
来源:
网
两道中轴线各有其特色
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很多方面可与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相比较。其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两座都城的规划布局都贯穿着一
两道中轴线各有其特色
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很多方面可与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相比较。其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两座都城的规划布局都贯穿着一道很长的、气势磅礴的中轴线。
北京明清旧城区布局的中心是象征君主“唯我独尊”的紫禁城。从中心生发出来的南北中轴线通长7.8千米,南至外城永定门,北抵内城的钟楼。华盛顿城区的布局有两大焦点,即象征民主政体的国会大厦和白宫总统府。起自两大焦点,连成为一横一纵长十字形的中轴线,横为主轴,纵为辅轴。主轴东起国会大厦,西达林肯纪念堂,长..2千米。辅轴较短,北起白宫,南至杰佛逊纪念堂。两轴交汇处为华盛顿纪念碑。
北京旧城的南北向中轴线空间实多虚少,所谓“实”是指建筑,“虚”指空地、绿地。华盛顿城区的东西向中轴线空间则是虚多而实少,沿中轴线形成中间为120余米宽的草坪,加上两边直路,一起形成了中央大绿带。大绿带碧草如茵,周边建筑基调古色古香,虚实有机结合,把整个这条中轴线的空间环境塑造得开阔深远、典雅庄重、气势宏伟。中央大绿带又以南北向短轴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为国家博物馆区,国会大厦雄峙东西长轴的东端,白宫位于南北短轴的北端。南北两侧分布着有关历史、文化、艺术、文物、科技、航天博物馆等建筑。东段的
建筑基调以西方古典风格为主,现代风格的建筑很少。特别是由于采用了绿化分隔过渡和限制高度的手法,所以它们之间并无格格不入的感觉。西段是国家历史纪念地,建有开国、建国、南北战争时三位总统的纪念碑、纪念堂,另外还有纪念20世纪战争的雕刻、碑刻。这段纪念地上古色古香的建筑,尤其庄重,绿地空地更多,并且有水池及林木,因而格外显得肃穆。总之,是托物寄史,中央大绿带实际上是一条重要历史带。在规划设计上,其中环境与建筑的构成、选址布局、空间尺度、比例关系等均十分完美,更加突出了庄严壮阔、气势宏大、以形带神的效果。
一部规划百年坎坷
华盛顿城的城市规划是1790~1791年在北美独立战争后的临时首都费城制定的。作这个规划的是一位名叫朗方(P.C.L′Enfant1754~1825年)的法国青年,他当时是作为志愿者投身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朗方曾在巴黎学建筑,熟悉欧洲不少国家的首都规划,父亲是著名画家。在编制美国新首都的规划期间,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独立战争时任北美13州起义部队总司令)亲率朗方查勘过新首都的选址现场,并肯定了朗方的规划方案。然而后来这个方案竟遇到了长达百年的坎坷。一开始就遭到了某些国会议员的非难及房地产商人的攻击,责怪把首都建在“沼泽地”上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等等。结果铸成了冤案,朗方由此被免职。
首都由费城迁至华盛顿,时间是在1800年。而前一年华盛顿总统就已经逝世。于是新首都的规划与建设,越来越陷入困境,战争灾难与乱改乱建的破坏事例层出不穷:
1841年,华盛顿城被加拿大英军攻陷,战火几乎把包括国会和白宫在内的全城烧光。英军火烧新首都华盛顿是针对1812年美军进攻加拿大,焚毁多伦多城和金斯顿(Kingston)的一次战争报复。
1851年,园林建筑师当宁(Downing)修改了朗方方案。原方案中轴线上是以塑造庄重壮丽为主的中央大绿带,当宁却把它改为突出浪漫情趣的自由式大花园。如今白宫的玫瑰园尚留有当宁的规划遗迹。
19世界后半期,乱改乱建的事情更是变本加厉,竟然穿越中央大绿带开挖运河,后来这条河变成了臭水沟。进入兴建铁路的时代,宾州铁路支线和火车站竟也毫无顾忌地闯入了这块位居城市中心的中央大绿带中。这种状况延至19世纪末才出现转机。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特别是国会议员麦克米兰(McMilan),大声疾呼整顿首都建设、恢复《朗方规划》。于是在国会的同意与支持下,重新从国家档案中查找出了朗方方案的城市规划总图。并于1902年组成了“麦克米兰专门委员会”,恢复朗方方案,负责整治和建设华盛顿城市的工作,并着重对历史文化风貌特色进行恢复与保护。
首都形象国之大计实施规划执法如山
华盛顿在麦克米兰委员会成立5年之后,为了强化对首都的建筑风格和环境风貌的艺术管理,于1907年设立了首都艺术委员会,到现在已经90多年了。这个委员会坚持维护朗方规划方案,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建筑文脉的连续,为新建与改建建筑的管理,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首都的城市风貌艺术,集中代表国家的形象,是国家百年大计的头等大事。华盛顿的艺术委员会法治当先,执法如山。在华盛顿城根本看不到拆毁文物建筑、破坏历史环境或侵占绿地的现象。无论是大师、富商还是官员,如要对城市现状作一点改变,都必须经过艺术委员会的审定,其审定标准都是以《朗方方案》为母本。这并不是说华盛顿城的规划近百年来就没有发展,没有修改。发展修改都有,但必须“不离其宗”:
一是华盛顿城的建筑高度一律禁止超过国会大厦。国会大厦总高为33.5米,包括半圆顶上竖立的近6米高的自由女神铜像。国会大厦是中轴线上控制中央大绿带空间和全城空间唯一“以高制胜”的焦点。作为另一焦点的白宫,则是低层建筑。
二是保护城市绿地。人均绿地不少于40平方米,同时规定了比较宽松的建筑密度和居住区绿地的标准。华盛顿城确如很多人说的那样,是一座花园城市。
三是建筑风格问题。《朗方方案》规定,公共建筑的基调以希腊、罗马古典复兴风格为主,住宅建筑以欧洲民间风格为主。后来,有的住宅演化为殖民式风格。20世纪后期,为了提供现代艺术、现代高科技的展览需要,在中轴线西段的博物馆区出现了几栋现代风格的建筑,如美术馆东馆(现代绘画馆)、现代雕塑馆、航天馆等。虽然如此,但从建筑群体布局上对它们采取了有效措施:限定高度不超过三层;周围与邻近古式建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过渡空间;外墙色调必须同古式建筑协调。因而,使得中轴线的总体环境仍然成为“不离其宗”的历史带。厚重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仍然起着主宰环境全局的作用。
四是中轴线地带禁止过境汽车穿行。按照规划,中央大草坪周边的道路主要是供步行和专用游览车用的,禁止过境汽车穿行。现在只剩下一条沿南北次轴线旁的道路,尚未解决。据闻已有设计方案,即将把它改为地下过境汽车通道。届时,整个中央大绿带就完全摆脱了城市交通问题的干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北京的紫禁城和中轴线,从建成之时起就与周围环境有机联系着,并非是孤立的。今天,为了保护紫禁城和中轴线,同样不可使它们“独善其身”。现在高层建筑的某些失控,已经对它们构成了不小的威胁。这个问题到什么时候能够解决?目前的状况有没有可能改善?华盛顿中轴线上的整治始于1902年以后。百年大计,一代人做不了,子孙会做下去。百年以后,旧城总不免还要保护,还要有分寸地改造。“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是永恒的。保护紫禁城和它的中轴线及古城区,特别是保护作为紫禁城外院的皇城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华盛顿首都规划的曲折历程和成功的经验作为他山之石,是否能对我们有一些参考价值?历史是根,文化是灵魂,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历史和文化是必须要保护的。相信我们的北京城规划设计将越作越好,越来越显示出“法治”的尊严。
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很多方面可与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相比较。其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两座都城的规划布局都贯穿着一道很长的、气势磅礴的中轴线。
北京明清旧城区布局的中心是象征君主“唯我独尊”的紫禁城。从中心生发出来的南北中轴线通长7.8千米,南至外城永定门,北抵内城的钟楼。华盛顿城区的布局有两大焦点,即象征民主政体的国会大厦和白宫总统府。起自两大焦点,连成为一横一纵长十字形的中轴线,横为主轴,纵为辅轴。主轴东起国会大厦,西达林肯纪念堂,长..2千米。辅轴较短,北起白宫,南至杰佛逊纪念堂。两轴交汇处为华盛顿纪念碑。
北京旧城的南北向中轴线空间实多虚少,所谓“实”是指建筑,“虚”指空地、绿地。华盛顿城区的东西向中轴线空间则是虚多而实少,沿中轴线形成中间为120余米宽的草坪,加上两边直路,一起形成了中央大绿带。大绿带碧草如茵,周边建筑基调古色古香,虚实有机结合,把整个这条中轴线的空间环境塑造得开阔深远、典雅庄重、气势宏伟。中央大绿带又以南北向短轴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为国家博物馆区,国会大厦雄峙东西长轴的东端,白宫位于南北短轴的北端。南北两侧分布着有关历史、文化、艺术、文物、科技、航天博物馆等建筑。东段的
建筑基调以西方古典风格为主,现代风格的建筑很少。特别是由于采用了绿化分隔过渡和限制高度的手法,所以它们之间并无格格不入的感觉。西段是国家历史纪念地,建有开国、建国、南北战争时三位总统的纪念碑、纪念堂,另外还有纪念20世纪战争的雕刻、碑刻。这段纪念地上古色古香的建筑,尤其庄重,绿地空地更多,并且有水池及林木,因而格外显得肃穆。总之,是托物寄史,中央大绿带实际上是一条重要历史带。在规划设计上,其中环境与建筑的构成、选址布局、空间尺度、比例关系等均十分完美,更加突出了庄严壮阔、气势宏大、以形带神的效果。
一部规划百年坎坷
华盛顿城的城市规划是1790~1791年在北美独立战争后的临时首都费城制定的。作这个规划的是一位名叫朗方(P.C.L′Enfant1754~1825年)的法国青年,他当时是作为志愿者投身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朗方曾在巴黎学建筑,熟悉欧洲不少国家的首都规划,父亲是著名画家。在编制美国新首都的规划期间,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独立战争时任北美13州起义部队总司令)亲率朗方查勘过新首都的选址现场,并肯定了朗方的规划方案。然而后来这个方案竟遇到了长达百年的坎坷。一开始就遭到了某些国会议员的非难及房地产商人的攻击,责怪把首都建在“沼泽地”上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等等。结果铸成了冤案,朗方由此被免职。
首都由费城迁至华盛顿,时间是在1800年。而前一年华盛顿总统就已经逝世。于是新首都的规划与建设,越来越陷入困境,战争灾难与乱改乱建的破坏事例层出不穷:
1841年,华盛顿城被加拿大英军攻陷,战火几乎把包括国会和白宫在内的全城烧光。英军火烧新首都华盛顿是针对1812年美军进攻加拿大,焚毁多伦多城和金斯顿(Kingston)的一次战争报复。
1851年,园林建筑师当宁(Downing)修改了朗方方案。原方案中轴线上是以塑造庄重壮丽为主的中央大绿带,当宁却把它改为突出浪漫情趣的自由式大花园。如今白宫的玫瑰园尚留有当宁的规划遗迹。
19世界后半期,乱改乱建的事情更是变本加厉,竟然穿越中央大绿带开挖运河,后来这条河变成了臭水沟。进入兴建铁路的时代,宾州铁路支线和火车站竟也毫无顾忌地闯入了这块位居城市中心的中央大绿带中。这种状况延至19世纪末才出现转机。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特别是国会议员麦克米兰(McMilan),大声疾呼整顿首都建设、恢复《朗方规划》。于是在国会的同意与支持下,重新从国家档案中查找出了朗方方案的城市规划总图。并于1902年组成了“麦克米兰专门委员会”,恢复朗方方案,负责整治和建设华盛顿城市的工作,并着重对历史文化风貌特色进行恢复与保护。
首都形象国之大计实施规划执法如山
华盛顿在麦克米兰委员会成立5年之后,为了强化对首都的建筑风格和环境风貌的艺术管理,于1907年设立了首都艺术委员会,到现在已经90多年了。这个委员会坚持维护朗方规划方案,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建筑文脉的连续,为新建与改建建筑的管理,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首都的城市风貌艺术,集中代表国家的形象,是国家百年大计的头等大事。华盛顿的艺术委员会法治当先,执法如山。在华盛顿城根本看不到拆毁文物建筑、破坏历史环境或侵占绿地的现象。无论是大师、富商还是官员,如要对城市现状作一点改变,都必须经过艺术委员会的审定,其审定标准都是以《朗方方案》为母本。这并不是说华盛顿城的规划近百年来就没有发展,没有修改。发展修改都有,但必须“不离其宗”:
一是华盛顿城的建筑高度一律禁止超过国会大厦。国会大厦总高为33.5米,包括半圆顶上竖立的近6米高的自由女神铜像。国会大厦是中轴线上控制中央大绿带空间和全城空间唯一“以高制胜”的焦点。作为另一焦点的白宫,则是低层建筑。
二是保护城市绿地。人均绿地不少于40平方米,同时规定了比较宽松的建筑密度和居住区绿地的标准。华盛顿城确如很多人说的那样,是一座花园城市。
三是建筑风格问题。《朗方方案》规定,公共建筑的基调以希腊、罗马古典复兴风格为主,住宅建筑以欧洲民间风格为主。后来,有的住宅演化为殖民式风格。20世纪后期,为了提供现代艺术、现代高科技的展览需要,在中轴线西段的博物馆区出现了几栋现代风格的建筑,如美术馆东馆(现代绘画馆)、现代雕塑馆、航天馆等。虽然如此,但从建筑群体布局上对它们采取了有效措施:限定高度不超过三层;周围与邻近古式建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过渡空间;外墙色调必须同古式建筑协调。因而,使得中轴线的总体环境仍然成为“不离其宗”的历史带。厚重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仍然起着主宰环境全局的作用。
四是中轴线地带禁止过境汽车穿行。按照规划,中央大草坪周边的道路主要是供步行和专用游览车用的,禁止过境汽车穿行。现在只剩下一条沿南北次轴线旁的道路,尚未解决。据闻已有设计方案,即将把它改为地下过境汽车通道。届时,整个中央大绿带就完全摆脱了城市交通问题的干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北京的紫禁城和中轴线,从建成之时起就与周围环境有机联系着,并非是孤立的。今天,为了保护紫禁城和中轴线,同样不可使它们“独善其身”。现在高层建筑的某些失控,已经对它们构成了不小的威胁。这个问题到什么时候能够解决?目前的状况有没有可能改善?华盛顿中轴线上的整治始于1902年以后。百年大计,一代人做不了,子孙会做下去。百年以后,旧城总不免还要保护,还要有分寸地改造。“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是永恒的。保护紫禁城和它的中轴线及古城区,特别是保护作为紫禁城外院的皇城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华盛顿首都规划的曲折历程和成功的经验作为他山之石,是否能对我们有一些参考价值?历史是根,文化是灵魂,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历史和文化是必须要保护的。相信我们的北京城规划设计将越作越好,越来越显示出“法治”的尊严。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